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临水照花的人生况味

如沐春枫的心灵空间 2024-05-22 12:18:42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又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妩媚动人,高跟鞋与旗袍,成为了她一生的代表;

她,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闪烁着奇光异彩的一颗明珠;

她,作品种类丰富,字字含泪,却又让人觉得很接地气;

她,只是世间一个平凡的女子,但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辛酸;

她,天生机灵,有作家的敏锐,三岁能背唐诗,七岁能写小说;

她,从小熟读《西游记》,一生也都在研究《红楼梦》;

她,多次被搬上荧幕,她就是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01充满传奇和孤寂的人生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一位女婴降生了。起初,谁也不知道这个女婴会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的女作家。

张爱玲,原名张瑛,虽然她出生的家庭衣食无忧,但是在她4岁的时候,由于父亲的堕落,包括花天酒地、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等,只要是当时纨绔子弟败家所做的事,她父亲无一不沾。

正因为父亲的堕落,这也导致她母亲,一位旧社会的进步女性,毅然抛下自己的儿女,远赴英国、法国。年幼的张爱玲和弟弟只有佣人在照顾。

直到10岁的时候,她母亲无法再与她父亲维持婚姻,与她父亲离婚。离婚后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再婚,继母对张爱玲也很苛刻。

父亲对张爱玲也不管不顾。从小失去母爱、失去家庭关怀的张爱玲,过早地感受到人世的冷漠,她与书籍的过早接触,也为她后来成为作家奠定了基础。

在母亲先进思想和新式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再加上身处的独特家庭环境受到的传统教育,使得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天赋被早早诱发,现实生活的磨难,也让她在东西方文化里绽放光彩。

从张爱玲的作品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孤独而又纯粹的心情。正如她的作品一样,张爱玲的人生也是孤独而寂寞的。有人说她是孤傲清高的,但是她也是真实的。

在她看来,她会爱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她也会为了爱情而义无反顾;她会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被践踏,而与自己觉得不值得交往的人断交;她即便与为数不多的好友后来都成了陌路,但是也有保持一生友谊的好友。

如因为工作原因认识宋琪与夫人邝文美,宋琪夫妇喜欢张爱玲细腻敏感下藏着的风趣幽默,欣赏她的文学才华,宋琪甚至一生都在帮助张爱玲管理作品,也向好友夏志清推荐了张爱玲。

或许大家都觉得张爱玲孤独而寂寞,但是她其实挺享受这种孤单和寂寞的,她也活得比很多独立潇洒。

02吃出“艺术”的美食博主

俗话说:“民以为食为天”,而对于张爱玲来说,同样如此。在众人的印象中,她是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让人觉得她高冷孤傲,远离于俗世。但是事实上,她对食物充满了无比的热情。

在她的世界里,不为丈夫儿女、不为舅姑,只为自己和自己的喜好,只为自身对食物的喜悦,所以去市场买菜的经历高兴得写了《中国的日夜》。

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就算是面对食物,也是将其提升到生活艺术的高度:食物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吃出了“艺术”。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有:安徽的合肥丸子与粘粘转、天津的鸭舌小萝卜汤和腰子汤、母亲亲手烹饪得菜肴等。

在张爱玲两岁的时候,曾与父亲迁往天津居住,在天津度过的童年,张爱玲与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大人到戏园子看戏的时候,地上都是瓜子壳;能够顺利背诵古典深奥的句子,或是每天认识一两个字的时候,能够得到两块绿豆糕的奖励。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用“谗言欲滴”对鸭舌小萝卜汤大加赞美。对于张爱玲来说,她喜欢吃鸭舌,先咬住鸭舌头根上的小扁骨头,然后再“往外一抽抽出来”。

张爱玲喜欢吃软、嫩、香、甜的食物,她在《童言无忌》中提到:“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西式甜点多得数不胜数,作为天津品牌的起士林,在上海开设了分店后,张爱玲居住在上海时便成了起士林的常客。

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期间,课余饭后,她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便是俄国人在上海开的“老大昌”面包店。在这里,她喜欢吃一种呈半球型的十字小面包,面包上面还有点酥皮。

除了甜点外,还有不少日常食物也是张爱玲的心头之爱,包括松子糖、桂花蒸、酸梅汤等。在张爱玲笔下的食物,我们还可以看到胡萝卜、烧鸭、紫菜、腌菜、臭豆腐等。

晚年的张爱玲,独自一人在美国时,她更偏爱素食,她便改变了之前的饮食习惯,改吃葱油饼、喝豆浆牛奶。

不管在何时何地,张爱玲那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在与美食的一次次碰撞中,唤起心中那沉淀的记忆。她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品味人生中那说不尽的各种滋味。

03直言直语与深埋于心的爱

他在无人问津中长大,母亲和父亲都不管不问,哪怕他生得秀美可爱,可是自小他身体不好,他远没有姐姐在父母和亲戚的心中有分量,他就是张爱玲的同母胞弟:张子静。

张爱玲和弟弟从小生活在没有爱的家庭里,姐弟俩唯有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而张子静在没有父亲管教、姐姐又读书住校期间,对学习开始不上心,还经常会借一些连环画回家看。

张爱玲从学校回家后,看到弟弟在看连环画,她耐心又关切地询问弟弟为啥看这些书?于是她不顾自己的疲惫,飞奔回房,将自己书架上觉得有意义和适合弟弟读的书,都精挑细选出来送给弟弟。

受到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同样的,她对弟弟的期望也很高,也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可以独立过日子,而不再是看他人脸色。

张爱玲会因为弟弟被父亲扇耳光而难过,也会因为弟弟的委屈自己却无能力而低头不语。在张爱玲搬出家与母亲、姑姑一起住后,弟弟在家中便只能独自忍气吞声地接受责难。

当弟弟去看望母亲和姐姐离开时,张爱玲会特意陪弟弟去公交车站,等到弟弟上公交车后,她也没有急着离开,而是静静地站在微风中,目光紧盯着弟弟离开的方向。

直到再也看不到公交车,她才缓缓转过身走回家。对于弟弟的爱,张爱玲有时候是直言直语,有时候是深埋于心,一个不舍的眼神,将张爱玲对弟弟的爱充分地流露出来。

不管后面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张爱玲其实曾经也是深爱着弟弟的。

写在最后

张爱玲的小说里,没有纯粹的悲剧,没有你死我活,没有生离死别,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悲与苦,让人体会到社会的人情世故。

她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低到尘埃里,面对背叛,她心痛却又无能为力,唯有心灰意冷地去了美国。她爱人,也期待被人爱,但是世事哪有那么多如意。

在旁人看来,她是孤傲的,是冷漠带刺的。然而她却在泪水中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人世。她用坚强妩媚的外表,包裹了自己柔软易碎的内心。

她之所以成为传奇,只不过是她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以自己的意愿完成了独立、自由、有尊严的一生。

她就像是一朵涂了颜料的白玫瑰,在她身上,妩媚和清纯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正如一篇文章上所说:那朵玫瑰,她无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如沐春枫,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