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工作看似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但实际情况却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你是否曾想过,明明有宅基地使用证的农民,却因为卫片执法的“误判”而遭遇拆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不公与矛盾?继续往下看,了解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土地执法工作要平衡公平与效率对于未来的土地执法工作,我们需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土地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但是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有一些执法行为是存在一定的不公的。
比如有一次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地执法人员对一个正在建房的农民进行拆除,在询问过程中得知,该农民持有宅基地使用证,而且建房的用地并不是耕地,而是村里的空地。
但是执法人员坚持认为该地属于永久基本农田,因为卫片中显示该地在之前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记录中有过明显的痕迹。
最终在双方的争论中,执法人员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继续对该房屋进行拆除。
事后该农民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投诉,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但是经过层层反馈后,最终得到的回复却是“执法人员没有错”。
这让人很困惑,明明有宅基地使用证,为什么还会被认定为违法用地呢?难道就因为卫片执法判定了错误?
卫片执法在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社会上对其判定不准确和查处整改不公平的诟病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具体案例中,农民能够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用地是合法的,但是卫片执法就是不认可,这样一来,农民不仅要面临房屋被拆除的风险,还要承担因为违法占用土地而产生的罚款,这无疑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我们知道在实际的土地执法工作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误判和漏判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对土地政策的信任。
毕竟在我们看来,土地政策的核心是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如果出现了偏差,那就说明这项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卫片执法改革增强透明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自然资源部在2024年度土地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新的指引。
通知中强调要将遥感监测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确保对所有违法用地进行查处。
明确提出对年度内违法占用耕地未查处整改到位的图斑进行持续监管,防止只管新增不理旧账。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以往我们看到的是基层执法人员根据卫片分析后上报违法图斑,再由上级部门进行核查。
但是由于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问题,很多图斑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被遗漏。
而现在新的工作通知中明确要求对年度内所有违法占用耕地进行查处,包括那些早已存在但一直没有被发现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免“只管新增不理旧账”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今后土地执法会更加严格,同时也更加透明。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对违法用地的实地核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土地使用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案例,如果有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核查的话,就会发现该房屋确实不在耕地上,而是村里的空地。
持有宅基地使用证的农民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影响周边环境和安全隐患的话,是不应该被判定为违法用地的。而且因为是建房,所以必须在原有的宅基地范围内完成。
但是如果因为技术原因造成了误判,那么农民不仅要面临房屋被拆除的风险,还要承担一系列的法律责任,这无疑是对农民的不公。
结语这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地执法不仅仅是政策的执行,更关乎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卫片执法的争议,我们是否应该呼吁更多的透明度和公正?你怎么看待这些执法行为的公正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