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了14年,娶过两任妻子,我发现日本女人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相当物质

谷与妈妈 2024-12-10 14:44:32

日本女性在许多人眼中,或许是贤淑温柔的代名词。

然而,最近网络上报道的一则新闻,却让人对于日本女人的真实面貌,有了颠覆式的认知。

当年怀揣梦想来到日本张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14年的时光里经历这么多起伏。他感叹道:“日本女人和想象中真的很不一样,尤其是她们的物质观念。”这是他在人生低谷和高峰之间深刻的领悟。

初入日本: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张伟是一名90后,1990年出生在生于淮北一个平凡的人家,从小家里就很贫穷,幸亏有个很有商业头脑的老爸,从2000年起就去了浙江,没过几年就把张伟家从贫困中拉了出来。高一的时候,张伟觉得日本的文化来自于中国,而且日本人的文字和中国人的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打算以后大学去日本念书,开明的父亲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后面会送他出国念书。在高二的时候,张伟在课业之外自学了日语,一切都在为未来去日本留学做准备。终于经过努力,张伟如愿以偿,在完成大学的录取程序后,也顺利通过了日本东京大学本硕六年的入学申请。然而在大学的六年时光,仿佛转瞬即逝,上课、穿梭不同的教室、做运动,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忙碌。

很快张伟就大学毕业了,怀抱着对日本文化的无限热爱,他决定留在日本继续发展。他曾经对国内好友小李满怀期待地说:“我要在日本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以后还要娶个日本老婆,感受日式家庭的温馨。”然而,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他,便遭遇了生活的冲击。他回忆起第一次租房时的场景:因为对于日本民间社会的不熟悉,他在与房东老太太交流时因为理解错误而让房东误会他对房租金额不满。最后,是房东的孙女出面帮忙,这才化解了尴尬。张伟自嘲道:“从那一刻开始,我才意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隔着的可不只是国家差异。”第一次婚姻:对物质观念的忽视不久后,张伟遇到了第一任妻子野村遥,一个外表温柔大方的女性。两人因一次社交聚会结缘。遥对张伟的主动关心和支持,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理想中的日本女性”。然而,婚后的生活却渐渐让张伟看清了遥的物质观念。

婚后不久,遥提出想换一套更大的房子,还多次提到周围朋友的生活条件如何优越。她对张伟说:“你看,我们的公寓又旧又小,难道你不想要一家人住得更舒适一些吗?”张伟尝试着解释家庭经济需要理性规划,但遥却不以为然,甚至说:“你就是太小气了,这么节俭让我没脸见人。”夫妻之间的矛盾从换房问题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两人婚姻的致命裂缝。遥坚持认为,婚姻生活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保障,而张伟则希望夫妻能够过上更节俭但温馨的生活。这场拉锯战让张伟逐渐感到筋疲力尽,最终两人不得不选择离婚。再婚之路:新的希望与温暖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张伟对日本女性的婚姻观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但他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他遇到了真理子,一个温柔但却拥有独特生活理念的女子。与遥不同,真理子并不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她提倡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认为夫妻双方应共同努力,重视精神上的支持而非单纯的物质堆砌。

一次在讨论家庭预算时,她对张伟说:“钱确实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过于追逐物质只会让我们忘记真正的幸福。”这样的态度让张伟倍感珍惜。在与真理子的婚姻中,张伟重新找回了平静与安稳的感觉。他们共同经营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没有豪华的房子,却充满了爱的温暖。两任妻子的婚姻观念通过两段婚姻的对比,张伟对“幸福”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总结道:“第一段婚姻让我明白,单纯的物质追求会让婚姻失去平衡。而第二段婚姻教会我,真正的幸福源于精神上的契合和彼此的理解。”

他的经历也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婚姻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夫妻间的价值观是否匹配才是决定婚姻长久与否的关键。

社会契约视角的婚姻社会学家福山雅治在研究中提到,日本女性对物质条件的重视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婚姻在日本社会中常被视为一种“经济契约”,男性需要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而女性则以稳定的家庭关系作为回报。

这种观念,特别是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昭和时代)尤其显著。经历了第一段婚姻失败后,我对婚姻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然而,当我遇到我的第二任妻子玲子(化名)时,我发现物质问题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会追求安全感和更高层次的生活。对于许多日本女性来说,婚姻不仅是情感的结合,更是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这种保障的基础,往往是物质条件。

日本女性为何如此重视物质条件?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多被教育要“相夫教子”,家庭幸福被视为人生重要目标。而家庭的稳定,通常依赖于经济基础。日本是一个生活成本高昂的国家。特别是房价和教育费用,对家庭经济有着巨大压力。许多女性在婚前便会考虑,伴侣是否有能力提供稳定的生活。尽管日本女性的职场参与率在逐年提高,但传统上,男性仍然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女性更多关注伴侣的经济实力,也是这种社会分工的结果。在日本,婚姻常被称为“市场行为”。

社会学家米尔顿·戈登曾提出,婚姻市场中的双方会根据“性价比”进行匹配。而在日本,经济能力往往是男性的核心竞争力。日本的婚姻数据表明,女性选择配偶时,男性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是首要考量因素之一。心理学解释: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女性而言,找到经济条件更优越的伴侣,可以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满意度。

从文化差异看日本女性的“物质主义”对物质条件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日本女性缺乏感情。相反,她们是在现实中寻求稳定和幸福。这种观念也并非独特于日本,在许多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在一些西方国家,婚姻可能更多基于感情,但经济因素依然不可忽视。日本女性只是更直白地表达了她们的需求。

日本女性的“物质主义”并非表面的逐利,而是深植于文化与社会环境中的现实反映。回顾14年的日本生活,张伟感慨道:“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起伏和错过。但只要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真理子的婚姻让他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一个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伴侣。张伟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找到平衡才是婚姻的真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身在何处,真正的幸福都是努力守护和用心经营的结果。

2 阅读: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