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瞧不上张灵甫胡琏,却独独“忌惮”他?

一点点看历史 2025-01-07 19:32:57

许世友,华东野战军的猛将,这位猛将对国军两大王牌将领张灵甫和胡琏两位十分不屑,直言他们不过“徒有虚名”。

然而,许世友却对另一位国军将领格外忌惮,甚至曾坦言:如果不是险中求胜,华野主力险些全军覆没。

许世友

这个让许世友感到头疼的对手,到底是谁?

张灵甫与胡琏的“徒有其名”

许世友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悍将,无论是白马关阻击战,还是孟良崮围歼战,他的战绩堪称传奇。

许世友也从不掩饰他对张灵甫与胡琏的不屑。用他的话来说,这两人不过是“徒有其名”的草包。

许世友

先说张灵甫,这位号称“美械王牌”的整编第74师师长,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解放军的围攻彻底败北。

在许世友看来,“张灵甫太过骄傲,过于自负,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带兵。”

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最激烈的那几天,整编第74师孤军深入,陷入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张灵甫拒绝友军增援,一心想依靠自己手中的美式装备杀出一条血路。对于许世友而言,这种自大的指挥风格无异于“自掘坟墓”。

张灵甫

“一支部队的强弱,不在于装备的精良,而在于指挥官的智慧。”他曾这样评价张灵甫。结果正如许世友所预料的那样,张灵甫终究没能等到援兵,被解放军压制得毫无招架之力。

最终,他引以为傲的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而他本人也在孟良崮的山头饮弹自尽。

张灵甫

相比张灵甫的骄横自负,胡琏显得更加老练沉稳。然而,在许世友眼中,这位整编第11师师长依然称不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

白马关阻击战期间,许世友率领装备远不如对手的第9纵队,与胡琏整整缠斗了七个昼夜。

胡琏

在此期间,胡琏倾尽全力进攻,试图突破第9纵队的防线。然而,无论他采取何种战术,都被许世友一一识破,甚至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最终,胡琏只能无奈撤军。白马关的失败让许世友更加笃定胡琏不过是“守强攻弱”的平庸将领。

胡琏

“胡琏的防守确实有一套,但要说进攻,他比张灵甫还差一截。”在回忆这场战役时,许世友言辞间满是不屑。

许世友对张灵甫和胡琏的轻视,不仅源于他们战术上的失误,更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从未上过军校的将领,许世友的所有军事才能都是从枪林弹雨中摸索出来的。

许世友

他的第9纵队装备简陋,战士们靠的不是美械武器,而是血与汗的拼杀。张灵甫和胡琏的战绩,在许世友看来不过是“背靠美械装备的侥幸”。

尤其是胡琏,手握整编第11师这样的王牌部队,却在解放战争中毫无建树,这让许世友更加不以为然。

在许世友眼中,真正难缠的敌人,是那些攻守兼备,既有战术头脑,又能激发士气的将领。而张灵甫和胡琏,显然还不在这个行列。

正因为这种自信,许世友总能在面对这两位“名将”时从容应对。然而,当他面对另一个对手——那个让他直言“华野差点全军覆没”的将领时,一切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杂牌将领黄百韬的崛起

在国民党的将领之中,黄百韬的出身无疑是一个异数。他既非名校培养,也无显赫背景,在军队中甚至一度被归为“杂牌”。

黄百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将领,却一步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许世友最忌惮的对手。

黄百韬早年先后辗转于江苏督军李纯、北洋军阀张宗昌麾下,张宗昌失败后,他一度失去兵权,被闲置多年。

张宗昌

蒋介石本就对杂牌出身的将领不信任,对黄百韬也没有高看一眼,甚至一度将他调任闲职。

战争爆发后,黄百韬因一篇军事论文受到顾祝同的赏识,被调任参谋长。之后又将他提拔到前线担任第25军军长。

黄百韬

这是黄百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第25军是一支杂牌部队,装备落后、士气低迷,然而,黄百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他亲自带领部队进行严格训练,狠抓士兵的战术素养和纪律性。短短时间内,第25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夜战和近战中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黄百韬的第25军改编为整编第25师。与张灵甫和胡琏这些国军嫡系将领不同,黄百韬并非一个只顾保存实力的“老油条”。在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救援精神。

在国军盛行“见死不救”陋习的战场上,黄百韬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友军。他的这一特点,在孟良崮战役和南麻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良崮战役期间,整编第74师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国军外围援军虽然人数占优,却无人愿意全力解救张灵甫。

而就在此时,黄百韬带领整编第25师展开了一路猛攻,即便最终未能救出张灵甫,黄百韬的战术能力和勇气却令华野将领感到不安。

南麻战役中,胡琏被华野包围后拼命求援,又是黄百韬亲率整编第25师一路突破重围,将胡琏救出,令解放军功亏一篑。

黄百韬的作战风格,既讲求攻守兼备,又充满了灵活性和韧劲。他能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与解放军硬碰硬。

甚至能通过精准的战术部署,给解放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许世友也逐渐意识到,眼前这位“杂牌将领”,或许是他在解放战争中最棘手的对手之一。

胶东激战,华野的生死时刻

1947年,胶东战场的局势骤然紧张。胶东地区是华东解放军的重要战略区域,联通着山东与东北的命脉。

彼时,蒋介石为打破解放军在胶东的防御体系,集结了几十万重兵,准备一举摧毁华东野战军的核心防线。

黄百韬率整编第25师担任急先锋,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凌厉的攻势。潍县城墙工事坚固,曾是胶东战线上的重要支点,却在黄百韬的猛攻下,仅仅数日便陷落。

许世友的兵团虽奋力反击,但装备和兵力的差距让他们在胶东战场步步受挫,高密、平度、栖霞等重镇相继落入敌手。这种节节败退的状态,让整个胶东局势岌岌可危。

许世友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曾不止一次感慨:“黄百韬不是张灵甫,也不是胡琏,他的攻击,是有章法的。”

然而,真正让许世友感到惊讶的,是黄百韬对战场心理的掌控。在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许世友企图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拖住黄百韬的主力部队。

许世友

他命令自己的部队围攻兖州和济南,摆出一副要攻克两大战略要地的架势,希望以此引诱黄百韬回援,减轻胶东的压力。

这一策略原本在战场上屡试不爽,因为国军将领通常对这些关键城市抱有强烈的“死守情结”。

许世友

然而,黄百韬却定解放军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拿下兖州或济南,选择置之不理,将部队集中力量向胶东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

正是这一出人意料的决定,让许世友的围点打援计划彻底落空。黄百韬没有按照许世友的“剧本”行动,而是直接杀向了豫东战场。

整编第25师抵达战场,便迅速加入战斗,救出了被围困的国军残部。与此同时,黄百韬还成功缠住了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为其他国军部队的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系列精准的行动,不仅让许世友大为震惊,也让粟裕在回忆起这一战时感叹不已:“若不是我们撤退得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粟裕

这一战,许世友败得憋屈,却不得不佩服黄百韬的实力。胶东的生死危局虽然在随后蒋介石的战略错误中得以化解,但黄百韬的强势表现,已让华野上下对他深感忌惮。

淮海战役,强者的谢幕

1948年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和决胜的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国军的形势已经日渐不利。然而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调集大量兵力,企图将解放军主力围歼于淮海地区,以扭转战局。

黄百韬时任第七兵团司令,统领整编第25师及其他部队,共约八万兵力,驻扎于碾庄地区。

然而,黄百韬的任务却是充满危险的“殿后”。蒋介石希望黄百韬兵团能作为主力,延缓华野的进攻节奏,为国军的其他部队争取时间完成战略转移。

这无异于让黄百韬以八万兵力孤军对抗数十万解放军主力,无论是兵力对比还是补给条件,黄百韬都处于绝对劣势。

淮海战役初期,华野主力采取合围策略,试图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压缩在碾庄地区。这是一场典型的围歼战。

华野的指挥官们原本预计,这样的围困或许只需要数日,便能将孤立无援的黄百韬兵团彻底击溃。

然而,黄百韬却在这场绝地防守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他命令部队深挖战壕,在防线内构筑层层掩体,利用火炮和机枪将解放军的攻击一次次击退。

解放军的进攻战士们常常付出惨烈代价,甚至为争夺一个土坡需要付出上百人的伤亡。

之后黄百韬更派遣整编第25师的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悄悄突袭解放军的后勤线,甚至一度切断了华野的部分补给通道。

这种果断的行动一度让解放军措手不及,粟裕曾在日记中写道:“黄百韬的兵团确实难啃,他攻守兼备,行动灵活,战场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

然而,尽管黄百韬如此顽强,淮海战场的天平终究不可逆转。解放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完成了对碾庄地区的全面包围,并将炮兵火力集中于黄百韬兵团的防线。

尽管如此,黄百韬依旧在指挥部内坚持指挥。他通过有限的通讯设备向南京报告战况,要求增援。

然而,蒋介石派出的援军却因刘峙指挥不力,迟迟未能抵达。整个国军高层对淮海战役的指挥混乱至极,最终导致黄百韬孤军奋战,彻底陷入绝境。

刘峙

在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黄百韬拒绝向解放军投降,命令部队继续顽抗。在最后一次失败的突围中,黄百韬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黄百韬身受重伤,眼见突围无望,他从容地拿起自己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49岁。

战斗结束后,华野将领们纷纷来到黄百韬的遗体前瞻仰这位死敌。许世友久久伫立,沉默不语。

有人曾问许世友,黄百韬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许世友沉声答道:“黄百韬是我最难对付的对手,他比张灵甫难打多了。”

许世友

黄百韬的死亡,标志着国军在淮海战场的整体崩溃。这一场淮海决战,不仅是解放军的胜利,也是黄百韬作为一位真正军人的谢幕。他用最后的坚持与抗争,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