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两年,丢城失地,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博惠评历史 2023-11-14 11:39:00

陈诚要来了。

在夏季攻势进行的时候,沈阳城内到处都是风言风语,大家都相传东北即将换帅。不断有人问询行营主任熊式辉,此消息是否属实。

那时候的熊式辉,洋洋得意。他以为的换帅,换的是杜聿明,自然和他没啥关系。

不久,因陈明仁死守四平之功,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和参谋总长陈诚在8月份先后前往东北视察。

几天后,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部长官杜聿明全部下台,这套文武班子合并精简为东北行辕,新任行辕主任是陈诚。(1946年8月东北行营改为东北行辕。)

一、如何评价杜聿明?

杜聿明从45年10月进入东北,到47年8月离场,在东北待了近两年的时间。

他要走了,是时候要给这杜将军一个中肯的评价了。

在评价他时,我还是想说一下《大决战系列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对于杜聿明形象塑造的巨大影响。影视剧中的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亦有英气逼人之姿。

但要我评价他,只有两个字。---忠勇而已。

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忠勇两字对一位军事将领而言简直太要命了。

自古所谓名将者,这俩字必须是标配。

但问题是,杜聿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勇”,大抵八二分成,他的忠占据着性格中的绝对成色。

他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远征军,这位杜将军为蒋介石的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这个人太听话了,从来不违背蒋介石的命令。

远征军从野人山撤军回国,孙立人爱惜士兵,拒不执行蒋介石命令。而同样收到蒋介石命令的杜聿明,却坚定不移的执行他的命令,一万五千多人的部队仅有两千多人回国。

抗日战争后,杜聿明又“奉命在滇,清剿龙云”,帮蒋介石解决了云南王龙云。

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蒋介石为了感念他的恩情,在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的人选上,拒绝了李宗仁推荐的黄绍竑,驳回了已经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关麟征,力挺杜聿明上任新官。

所以,杜聿明能过当上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和“清剿龙云”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清剿龙云一事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恶名。进入东北的两个云南军看他最为不爽。

进入东北的滇军60军,成为东北战场中唯一一支被拆成零件,分三处布防的部队。下辖的184师也成为第一支在东北整师起义的部队。

另一个支驻防在锦州的滇军93军,下属的士兵更是在私底下骂他是“臭老陕”。

杜聿明上任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之初,与其他部队的军事长官也连续爆发了好几波的矛盾。

刚进沈阳时,对于谁先进沈阳的安排,优先自己原来所在的52军第25师,使得13军军长石觉臭骂他“私心自用”;

大军北进长春时,对于谁先进入伪满洲国皇都长春的安排上,又优先廖耀湘的新6军先入,搞得孙立人和他下面的几个师长干脆不在前线指挥部队,一溜烟儿跑到了沈阳搓起了麻将。

陈明仁的第71军初进东北,下辖的第88师配属给廖耀湘使用,廖耀湘将88师三个团分三处顶在前线使用,导致88师师长胡家骥直接不干了,最终被杜聿明撤职查办,改由自己的陕西老乡韩增栋接任师长。

陈明仁的71军刚进入东北,就被杜聿明撤掉一位师长,心里满是怒火,从此军令不过韩增栋,算是架空了杜聿明任命的亲信师长。

东北战场的部队全部到位后,有第13军、第52军、第60军、第71军、第93军、新1军、新6军,共计有七个军的兵力。

石觉的13军和杜聿明有矛盾,陈明仁的71军以及孙立人的新1军同样如此。60军、93军这两支滇军因为它入滇清剿龙云,也是恨透了他。

整个东北战场的部队,充斥着各种不和谐。

杜聿明够能在东北战场如臂驱使的,仅有与他尚有渊源的赵公武的52军,以及在远征军战场上协同合作的廖耀湘的新6军。

所以,大家会发现,杜聿明在东北战场近两年的时间里,其他五支部队都是驻防性质。剩下的52军则承担起进攻任务,新6军则承担起机动支援各处战场的任务。

杜聿明在东北战场最大的功绩是,赵公武的52军替他拿下了安东,让他在东北战场的所占面积达到了最大。但赵公武也为此在新开岭战场中丢掉了最猛的25师,从此再无亮眼战绩。

而廖耀湘的新6军则活跃在沈阳至四平和沈阳至梅河口段,完成了击穿四平防线与庇护西丰危机的巨大作用。

东北战场上,杜聿明兵力的运用显然是有问题的。但问题是,他还有保安部队可以操作!

不巧的是,杜聿明对于保安团和正规军的态度极端偏执。

林彪的部队为何能够在保持原有战斗力的基础上,还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质就是地方部队和野战部队不断结合。

部队结合,短暂时间内战斗力下降是必然的。长期战斗力提升也是必然的。

重要的根结是需要时间和战场的淬炼。

后期陈诚在东北进行部队大整编也一样。无非是主力部队和地方保安团的合力整编,战斗力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问题是,东北战场的全面进攻已经开始,没有人会给他时间。

像林彪所建立起来的部队体系,以乡间民兵、地方部队和野战部队为核心,野战部队每师另设补充团,随时解决野战兵源问题,地方部队也可随时补充。

杜聿明就不一样了。东北从关内进入东北的国军,属于铁打的编制,地方保安团严禁入编,兵源补充全靠民间抓抢,纳入编制。

他宁愿保安部队长成一个庞然大物的且没有战斗力的怪胎,也不愿意纳入国军编制。

因为,这是蒋校长的规矩。而蒋校长的规矩,他杜聿明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

因此,国军两类部队战斗力两极分化极端严重。杜聿明执掌的东北战场,在林彪发动夏季攻势作战后,已经成为了一片死地。

即便如此,杜聿明仍旧没想着动用驻防在各地的保安团。

毫不夸张的说,东北战场的保安团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协同驻防的使命。除了驻防据点和欺压当地老百姓之外,再无大用。

他就那样偏执的结束了在东北的一切。因为他要走了。再回来的那一刻,他只能负责指挥东北战场残兵的撤退。

二、陈诚上任“三把火”

蒋介石希望能够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主是,我们前面刚说过的陈诚。

陈诚,保定军校毕业,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这是一位国军将领体系中少有的清廉将领,政治能力极为突出,能言善辩。

他视察东北之后,觉得东北需要革新吏治,给蒋介石推荐了当时的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李宗仁拒绝。他又推荐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白崇禧拒绝。

你起的锅,你烧的灶,如今没菜下锅。这革新东北吏治的人选也只能是陈参谋总长。

陈诚就这样上任了。

1947年8月15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正式撤销,并入东北行辕。陈诚走马上任,就职东北行辕主任,全面执掌东北党政军大权。

当时的东北局势,国军战史写道:

四平会战之后,国军在数量及装备上,均已处于极端劣势。

此际,各地铁路、公路交通,虽已渐次恢复,然我军原先所控制广大地区,却日益萎缩;由线而点,自大变小;复因辽东、热东之主动放弃,致使长吉、四平形成孤立,而北宁铁路,为唯一补给路线,亦时遭截断。

因之,东北整个局势,从此陷入困境。

陈诚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即在军中对各部队训话。

他骂过投诚过一个师的60军,骂过52军,骂过不听指挥的新1军。

第二把火,烧在了陈明仁的头上。

陈明仁黄埔一期毕业,这种黄金履历成为蒋校长的天子门生自然不在话下。但陈明仁性格刚正不阿,属于谁都瞧不上的性格。

蒋校长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陈明仁既不讨蒋介石的喜欢,而且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无派系,更无后台。

所以,对于位高权重的陈诚而言,拿下一位没有任何背景的军事将领实在太简单。

为了全面展现陈明仁“左手拿勋章,右手拿撤职令”的愤怒心理,我们需要梳理一下陈明仁在四平保卫成功后的种种活动。

陈明仁保下四平后,四平天桥及铁道防线附近堆积了大量的粮物,他于7月9日召开连级以上军官训话:

车站粮豆不准变卖一粒,运走一颗,所有粮物一律交出封存,听候上峰处理。

那一天,陈明仁去了沈阳。

沈阳城内已经摆开了架势,行营主任熊式辉、杜聿明亲自在机场迎接。军官、群众分列机场两侧,拍手不绝。

陈明仁在日记中用“花车游行、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场面。

7月24日。熊式辉、杜聿明又在沈阳城内为陈明仁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青天白日勋章佩在了他的胸口上。

7月25日,下午三点 。陈明仁刚刚回到四平。四平各级行政机关又在四平机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下午5点,四平的铁路宾馆涌现出150余名记者采访他。

7月28日。长春、吉林方面的记者又来采访陈明仁。

陈明仁形容这一个月的状态,叫“终日繁忙,不得片刻休息”。

时间来到8月,这一整月,陈明仁没有做其他事,几乎都是在巡视各部队。

主要是保卫四平,部队损失较大,陈明仁急切的希望部队恢复战斗力。

而陈明仁难得清闲的一个月内,辽北省主席刘翰东纠集了一批政客和老百姓向陈诚状告陈明仁“纵兵劫粮、贪污受贿”。

于是,一场彻查陈明仁的行动由此展开。

很快,陈诚查到了两条陈明仁的重要线索。关于在四平铁道防线的粮物,他的部下87师师长熊新民带头劫掠,将粮物高价卖给了当地富商。

关于辽北省的财政,亏空了东北券9100多万。

这两条信息实在太致命了。陈明仁就这样被查办了。

9月1日。陈明仁正式卸职,从此离开了东北。可笑的是,作为此次劫掠粮物罪魁祸首的熊新民仍旧牢牢把持了87师的师长职务。

第三把火,陈诚要进行整军工作。他要解决杜聿明此前机动兵力过少的问题。

9月,陈诚将辖区各地所属的13个保安团改编为11个暂编师。(暂50到暂60师,后又成立暂61-63师,共计有14个整编师)。

这些暂编师的归宿,是纳入国军编制,结束定点防驻防的使命。

陈诚的首战就要在东北战场打响。他不知道的是,林彪也于同一时间进行了部队大整编。

东北战场,除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北满一纵、二纵、六纵和南满三纵、四纵外,还有活跃在各战场的独立师。

自东北民主联军正式组建,相继成立有北满独1师、独2师、独3师,西满独1师、独2师、独3师,东满独立师,南满独1师、独2师、独3师,合计共有10个独立师。

此次部队大整编的重点,就是一些独立师和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纵队。

例如,邓华纵队所辖西满独1师、独2师、独3师正式整编为第七纵队。邓华、陶铸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原在凌源地区活动的独13旅、独16旅、独18旅三个地方部队,整编为第八纵队,黄永胜、刘道生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原在冀东活动的独10旅、独11旅、独12旅三个地方部队,整编为第九纵队,詹才芳、李中权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原北满独1师、独3师和东满独立师改编为第十纵队,梁兴初、周赤萍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同时,二线独立师也开始建立,冀察热辽军区相继组建独4师、独5师、独6师、独7师、独8师,五个独立师。

在指挥方面,原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升任三纵司令员,四纵司令员由吴克华担任。

另外,东总此次建立起一套极为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原来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司令部为适应中长铁路作战的需要,细化为东线、西线两个后勤司令部。

东总总后勤司令部由钟赤兵担任司令员。

东线后勤司令部由周纯全担任司令员。西线后勤司令部由李聚奎担任司令员。

这套细化后的总后勤司令部机制,将在后来的战场中持续发挥出巨大的保障作用。

后期的辽沈大决战中,廖耀湘奇袭彰武,撕烂了供应锦州前线的后勤补给线。

东总总后勤司令部可以立马重新拉出来一条新的补给线,这与东总建立的这套成熟的后勤供应机制有着巨大的关系。

东总行政体制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军事领导体制也更加单一。

与此同时,西满分局被取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辖北满、西满两地部队,负责指挥一二六七十纵队,共计有五个纵队的兵力。

除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外,另外设立两个前线指挥部,设立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负责指挥南满三纵和四队两个纵队;设立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负责指挥八纵和九纵两个纵队。

东总所直辖的部队,主要负责中长铁路沈长铁路段两翼战场。

辽东前指主要负责沈营铁路战场。冀察热辽前指主要负责北宁铁路和锦承铁路战场。

这两个前指,一部负责切断海上交通,一部负责切断陆路交通。

至此,整个战场局势已经变得清晰明了。陈诚上任的第一战,放在了国军战史提及到的那句“而北宁铁路,为唯一补给路线,亦时遭截断”。

陈诚要为了北宁铁路的安全,将要对这条铁路的侧翼山区展开进攻。

而率先替他抗下伤害的,是那两个刚刚调入东北战场没多久的王铁汉的49军和周福成的53军。

6 阅读:976
评论列表
  • 2024-02-06 12:43

    尽管如此,老杜毕竟打过不少胜仗,比后来的陈诚、卫立煌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