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昌熊明
南昌进贤县,素为“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进贤李渡镇(旧名“李家渡”),居抚河之要冲,得地利之优势。因水运之码头,成市井之繁华。商贾云集,官宦往来。黎民百姓,家业兴旺。故此,古谚云:“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可证李渡镇自古以来的繁荣昌盛,绝非虚妄。
“赶圩李家渡,打酒,买豆腐。”李渡,中国白酒祖庭,历久弥新,灿烂辉煌。
——题记
进贤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孕育了董源、徐熙、巨然、晏殊、晏几道、舒芬、朱仙舫等光耀千秋的人杰,王安石、晏殊、朱元璋、汤显祖、戴叔伦、李绅等无数历史名人驻足于此,书写翰墨华章,赞叹李渡酿酒。北宋时期,李渡的酿酒业已经相当成熟。
“春风染柳条,扬鞭过大桥;遥望李家渡,到处酒旗飘。”王安石的好朋友吴居厚路过进贤李渡,看到此地酒业兴旺与市井繁盛,口占一绝,赞叹李渡酒市之兴隆。尤其是王安石和晏殊,两位临川才子,因好酒而结缘李渡,留下了“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千古佳话。
王安石路过进贤县,他闻着酒香,滚下马鞍,过足酒瘾后再策马扬鞭赶路去。(当然,也有人认为王安石不喝酒,但也有人坚持认为王安石喝酒,但他只与情投意合的朋友喝酒。既然“王安石闻香下马”的故事口口相传到如今,应该是无风不起浪吧。)再说那晏殊,虽然官居宰相,一代词宗,但他途经李家渡码头回乡省亲,也总要招呼船家靠岸拢船,到那岸上人家喝上几杯。喝到兴起之时,挥毫写下“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千古词章,为后世留下了李渡镇“嘉宾客,未曾一日不宴酒”的生动写真。时风民俗,跃然纸上。
放眼赣鄱大地,回溯人世沧桑。说不尽酿酒传奇,道不尽区位优势。李渡先民,水岸人家,千百年前就掌握了酿酒工艺——万年稻作万年米,李渡清泉李渡酒。
2002年,古代烧酒作坊遗址惊艳登场,这是中国年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遗址,不仅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酒文化层面印证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之。”的记述。
不仅如此,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里800年蕴养的167个OTU(远古时代的古菌群落),对于中国白酒的研究与发展起到及其重要助推的作用。2023年,经过各方通力协作,成功实现了对古窖池中167个OTU(远古时代的古菌群落)的分离、复壮、扩培,以古窖微生物酿造出更高品质的白酒,铸就了李渡酒古雅典重的“一口四香”——“端杯闻浓香、沾唇是米香、细品有清香、后味陈酱香”。液体古董,真实不虚。琼浆玉液,尽在李渡。
千百年来,战火纷飞,兵燹不断,但李渡酿酒,却从未中断。1927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经过李渡镇时,李渡镇上几家酿酒作坊携酒劳军,其中有位酒坊的邓老板承诺:今后每年为朱老总封存一坛美酒佳酿,迎接革命胜利,谱写了新时代李渡酒的红色传奇。
随着专家对汉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蒸馏器的最新解读,已经确认蒸馏器是酿酒器具,虽然所酿造的酒度数不高。2024年11月份,南昌李渡镇郑家山李渡酒庄在修建停车场时,意外发现疑似唐代洪州窑遗址。相关专家断定,挖到的地方属于晚唐到五代时期的窑址,是生产核心区域。这此发现,坐实了李渡镇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话——“唐宋元明清,从古酿到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完整的证据链可资佐证。这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真是天佑李渡,夯实了李渡酒业的文化自信,丰富了酿造工艺的传承!
“说到中国白酒,李渡是翻不过去的那座山。元代窖池,用文物证实‘烧酒自元始创’;宝地与宝藏,双遗址造就国宝。”历史学者、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央视《百家讲坛》前主讲人纪连海高度评价李渡酒中的酿造史与文化史。
壮哉李渡,千年繁华。美哉李渡,白酒祖庭。赣江浩浩,抚河悠悠。白酒申遗,志存高远。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人世风景,前尘影事,都已成渔樵闲话,饭后谈资。我写人物,摒弃假大空,拒绝千人一面。讲究直见性命,倾听肺腑之言,畅谈生命体验,还原人世间那年那月各色人等的任侠使气血泪情仇……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承接写私人传记、家庭小史。
南昌熊明,号泥巴道人、真寂。作家。独立文化观察家。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