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人的认知里面,唐代楷书尤其是欧体楷书以法度严谨著称,极其正式严肃,写不好的话容易陷入死板、缺乏灵动的尴尬局面。事实上,如果我们看过一些唐代墨迹楷书的话,就会改变我们这样固有的想法,例如大家看到的一些唐代的写经体,就很有书写性。
那么作为每天都要用毛笔字作为工作、生活交流的工具的大书法家们,他们的书法怎么会缺乏书写性呢?其实想想就知道了,这只是我们对于唐代楷书的误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接触的作品有限,而且大多是碑刻作品,用刀把字刻在石头上会增加字的骨力雄浑的特点,但是缺点是让人看不到墨迹墨色的动感变化,看起来就会缺乏书写性,而这个书写性是只有通过观察墨迹书法才能感受到的。唐代大多书法是碑刻,于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导致大家认为其没有书写性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实,在唐代一些大家名家的作品中,不乏一些墨迹作品,这些墨迹作品,有的是作者原作,有的是后世书家临摹或者仿写的作品,虽然不一定是真迹,但是作为被历史筛选和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传世,说明它已经具备了原作的形迹和神韵了。
其中在传世的欧阳询的几幅墨迹作品中,大多是行书,楷书非常罕见,而在甘肃发现的一幅欧阳询楷书墨迹,极大程度地展现了欧阳询楷书的魅力,直观清晰,较我们印象中的欧阳询楷书更加活波灵动,不那么严肃了,也就更接地气了。作为欧阳询传世的罕见墨迹,它颠覆了我们对于欧体楷书的认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欧体楷书的灵动性和书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