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谁又知道,最大的幸福其实是社会公正。这次全国“两会”的代表建议或委员提案,不仅有“缩小城乡养老金待遇”“推迟延迟退休政策”“满70岁人员给予免费医养”等宏大课题,也有“改革乡村彩礼高涨陋习”“取消房产预售和公摊”“严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尝试一年制硕士政策”等民生问题。面对现实种种,改革在渐变与骤变中进行,一方面,“造车”替代“建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另方面,“安居”连着“乐业”,又架起民生保障的生命线,似日夜奔流的江河,游荡不息。而作为普通人,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最强盛生命力的影像,要旨不在躺平,也不在莫名亢奋,而是能够顺应变化,在奋进与坚守之间自由切换,该奋进时奋进,该坚守时坚守。所谓“忧来世事无从说,话到家常有许悲”,改革的目标不仅是消灭改革,还是给人尊严,毕竟,人比概念更重要。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你在哪里,希望就在那里,是为本篇。
这些天,港片《周处除三害》在内地上映后立即走红。观片之余,不免让我想起真实的历史典故,小时候因为看过相关连环画而对此记忆深刻。
作为中国古代“浪子回头”的典型,“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个故事出自《晋书》,身处三国时期的东吴,周处凭借父亲周鲂在生前积攒的人脉与财富,童年时光过得衣食无忧,借助好于同龄人的营养优势,不仅练就一身好体魄,也滋生骄躁脾气,说他“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也就是说他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于是百姓将他与“南山白额猛兽(虎),长桥下蛟”并称为“三害”。
好在周处对这种民愤还是有所良心发现,说明其尚存羞愧之心。在与德高望重的父老谈心后,他自告奋勇“入山射虎”,又“投水搏蛟”,最后平安回来。但令他啼笑皆非的是,族人误以为他被蛟龙吃掉而开心庆祝时,周处长叹不已,从此那个少年游侠梦就此湮灭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周处走上报国之路,奋勇异常,最后战死疆场。而在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通过刻画陈桂林的强徒角色,与历史典故截然不同地表达了一种英雄情结——好汉的尊严不容冒犯,谁要是羞辱于他,谁就得付出生命代价。
一出典故,一部电影,描述着同样的救赎之旅,只不过陈桂林以暴制暴,渲染出一种暴雨般的通透。
时光如流,小时候的连环画,如今的电影,构成恍惚的人生。其实情节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过中年,对一切有了内心的思考。
人只能在哲学层面解构现实,在生活实践中却谁也做不完美。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论何种境遇,人最大的敌人始终是自己。要知,成功没有捷径,快乐操之于己,要做到自得其乐,扩充心灵,进而豁达,才会融通,通则不痛。
在不断进行自我定位的人生历程中,选择很难,仕途职场也好,商界学校也罢,是争上游作君子,还是趋下游当小人,关键看自己立的什么志。
自由是相对的,自律才能换来自由。何谓善,无非起于诚,可眼下发自内心的真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何谓恶,只是任性而已,那如今猥琐萎靡不振低级趣味算不算是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入世与出世一样重要,仍须善恶分明,不姑息养奸,也不丧失立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旦明白于此,必将如明月高悬,照人心扉。
人行江湖,有人是“改过”了,但有否“自新”机会也难说。所以,电影将《晋书》里的一句“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作为结尾展示,实在触目惊心,引人深思。社会能锤炼人,也能吞没人,在尊重传统同时,还得学会扬弃,保持定力,这样才会赢,把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