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门的将领刘俊,为何能在重文轻武的南宋爬到枢密使之位?

天空叙史 2024-12-20 11:34:05

前言

宋朝自从建国伊始就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宋朝的武将地位较其他朝代低。

在武将中,又以武将世家出身的将领为贵,寒门出身的将领受重用的寥无几。

但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也有极少数出身贫贱的将领,依靠自身努力,凭借卓著的功勋,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枢密使的职位,南宋的名将张俊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寒门降临

张俊的籍贯,在现存宋代史籍中有两种不同记载,一是凤翔府成纪,一是秦州成纪。

熊克所著的《中兴小记》,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所著的《三朝北盟会编》等均记载张俊籍贯仅为“成纪”。

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是:“张俊、刘锜、王 秦州人。而《宋史》记载:“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但周麟之撰写的《张循工神道碑》却记为:“公讳俊,字伯英。其先凤翔人,五世祖徙秦州,子孙遂为秦州三阳人。

周麟之是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写《张循王神道碑》的,他是直接奉高宗皇帝之旨而撰写碑文的,并且有张俊之子张子颜在,因此关于张俊籍贯的记载,应该没有问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同为李心传所著,都是博览群书,多方考证之后的作品,但对张俊的籍贯记载却出现不同。

史籍中的记载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据北宋史籍《元丰九域志》卷三记载,当时宋朝的秦凤路管辖一府、十二个州,三个军,三十八个县。

凤翔府下辖十个县,治所大兴府。秦州下辖成纪、陇城(今秦安县)、天水(今秦安县西北)、清水四个县,治所成纪县城(今甘肃省天水市)。

三阳寨,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修筑,在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北四十里,在渭水与瓦亭水交汇处。

由此可见三阳寨隶属成纪县,成纪县隶属秦州,但泰州和凤翔府同隶属秦凤路。张俊入伍后,曾任三阳箭手,可见张俊为三阳寨人是确切的。

因此,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的“秦州”是以宋朝当时的“州府”而言:熊克的《中兴小记》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的“成纪”是以“县”而言的。

二者都是正确的,只是行政级别不同。因为成纪县并不属于凤翔府管辖,即使按照周麟之撰写的《张循王神道碑》所记载“其(张俊)先凤翔人,五世祖徙秦州,子孙遂为秦州三阳人”。

脱脱《宋史》中记载成“凤翔府成纪人”,也应该是不确切的。

以其先人论应该是“凤翔府人”,以其本人论,应该是“秦州人”或“成纪人”。

因此,张俊籍贯应该是秦州成纪县三阳寨,在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区三阳人。

在对夏战争中崛起

张俊能从社会底层成长为将军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张俊的家乡秦州成纪三阳寨,地处宋夏交界处,自古多战事。关于西夏与宋朝的战争情况,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始,到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期间西夏为拓疆建国,不断起兵攻宋。

而宋朝为了实现统一,也多次聚集大兵进击西夏,双方进行了一场延续一百多年的战争。

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列举的北宋朝宋夏战争统计,从公元983年到1126年的143年间,平均每三年就有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发生。

地处战争地区的西北军民,在这连绵百年的战争中培养出了一批名将。

比如北宋的名将狄青,种世衡和种世道为代表的种家将,刘延庆为首的刘家将等,他们都在对夏作战中战功赫赫。而以后南宋的一批中兴将领,也大都成长于这里。

在这些名将中,元佑元年(1086年)出生的张俊,就是在西北尚武的大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少年时期的张俊已经有了不错的武艺,《张循王神道碑》记载:“公少孤,事母孝。谨祖母田氏夫人器之,谓其母曰:“是儿必兴吾门”。既壮,负气节,善骑射,里豪不能诎。”?

这些记载说明张俊年少时,讲义气,弓马熟,武艺高强,不畏强权。《宋史》的《张俊传》也记载:“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华十六,为三阳弓箭手。”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富家子弟是不愿入伍当兵的。张俊十六岁入伍当兵,其家生活应该不富裕。说他“起于诸盗”,也应该是不准确的。

因为张俊十六岁就入伍了,在此之前,他还是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困,饥饿难耐的孩子偷吃过人家的东西,算不上是“盗”的。

从军后,张俊不断随军征战南北。《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少为弓箭手,初从庐州兵讨南蛮有功;后从梁方平累攻夏国,皆先登。”

而《宋史》则详细记载为:“政和七年,从讨南蛮,转都指挥使。宣和初,从攻夏人仁多泉,始受承信郎。”

张俊先是南征,随泸州兵深入炎热之地,征讨南蛮,攻城掠地,奋勇当先。后又多次于夏国军队鏖战西北,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皆先”。

特别是攻打仁多泉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张俊凭借多次作战中“皆贾勇先登”,宣和初年,他成为了一名军官。

经过这些战火的洗礼,张俊这个贫民家庭出身的军官,也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为以后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徽宗赵佶统治宋朝的二十五年,是北宋历史上最腐朽、最混乱、也是最黑暗的时期。

统治阶层不顾人民的死活,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生产力遭到极人的破坏,整个社会走向全面衰落。宋徽宗自己信奉道教,不但在全国广建道观,设立层层的道官,而且还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宋徽宗同时宠信奸佞,重用像王黼、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朱等人,这六人当政时,为了供徽宗挥霍享乐,他们竭尽全力搜刮民脂民音。

宋神宗时期,经过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的努力才积累下的一些财富,很快被他们挥霍一空。他们又想尽办法搜刮人民,增设各种赋税,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分尖锐。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问好世界”这首当时的民谣就表达了人们愤怒的心情和推翻暴政的决心。

民谣中的“筒”就暗指当时的大宦官“童贯”,“菜则暗指当时的宰相“蔡京”。因此,这一时期全国民变不断,社会动荡。

为了镇压各地的动乱,平定民变,稳定统治,张俊在这期间东征西讨,南征北金国灭辽以后,于宣和七年(1125年)月,金太宗下诏伐宋。

以斜也为都元帅,粘罕为左副元帅,斡离不为右副元帅,分两路攻宋。离不率东路兵马从平州、燕山,取到镇、定南下;粘罕领西路军,自云州攻取太原,然后南下洛阳,再向东会合东路军共同进攻宋都城汴梁。

当时宋朝领枢密院事童贯正宣抚河东,驻兵太原。他派人到粘罕军中商议割蔚、应两州之事,粘罕却已经厉兵秣马准备进攻了。

粘罕遣使者到童贯处,责怪宋朝背盟毁约,命令速割河北、河东给金国,以求和解。童贯不知所措,准备退兵回京。

当时太原知府张孝纯极力劝阴童贯退兵,希望童贯能会集各路军马全力抵御金兵。

童贯不听劝阻,遂率大军逃走。十二月,粘罕率军一路攻取朔州、忻州,占领石岭关后,围攻太原。太原知府张孝纯领兵坚守城池,金兵久攻不克。

西路军被阻于太原,一时无法南下。十二月,斡离不率金国东路大军与宋将郭药师战于河北三河,郭药师战败投降。

金兵遂以郭药师为先导,很快攻陷燕山府,向南越过中山府,直奔汴京。宋徽宗得知金兵南下,忙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改明年为靖康元年,即为宋钦宗。

宋徽宗自称道君太上皇帝,向亳州逃去。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离不渡过黄河,围攻宋都汴京。

这些史料的记载说明,张俊在参加支援太原的榆次战役中,表现突出,在整个部队战败后,他依然能带自己所部突出重围,并且再次取得斩敌五百的战绩。

虽然这场战役宋军失败了,但是张俊却因战功卓著,而被“授武义大夫,权河北十三将”。此时的张俊已经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将军了。

张俊出身于西北边陲的贫民家庭,是典型的行伍出身。他生活在尚武的西北地区,在宋夏战争的环境里长大。

他少年时开始习武,弓马娴熟,从十六岁参军开始,讨南蛮,征西夏,平诸盗,身经百战。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杀敌无数,战功卓著,从最底层的士兵,一步步升迁,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军。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