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广州“钉子户”要天价补偿,1400多户村民无家可归,结局唏嘘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19 01:48:51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

提起拆迁,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既能住上新的房子,又能获得一笔不少的拆迁费,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当地方整改时,大多数人都是赞成的。

当然,不同意的也有,今天要聊的这位,就是2010年广州杨箕村的“钉子户”李建明。

他坚决不同意搬迁,在老房子里一“钉”就是三年多。

这可苦了他的同村居民。

大家都同意拆迁,为了早日建好房子回家,都早早搬离老房子等开发商动工。

但李建明迟迟不搬,房子建不起来,他们都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

李建明为什么不愿意搬迁呢?莫非他对老房子感情特别深厚?

城中村的违章建筑

当然不是,只能说,很多事情不能达成一致,归根到底就是利益没谈拢。

李建明当然也是觉得开发商给的补偿没有达到他心里的预期。

为了让开发商松口,他自然要做这个“钉子户”。

开发商给的什么条件,别人能同意,但他不同意呢?

要公正的看这个条件,就要提到村民们违章建筑的是事情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广州城市扩张的加速,位于广州市中心杨箕村,也从一片普通的农田逐渐转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

1992年,村中大部分田地被政府征用,杨箕村的村民们便纷纷“洗脚上地”,转型成为城市居民。

村中的老辈农民也逐渐放下了锄头,转而投身到了建筑新楼的行列。

他们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开始建造简单的住宅楼。这些建筑初期并不高,因为村民们通常是边积累资金边建设。他们卖掉养的猪或者收获的菜后,就用这些钱继续加盖新的一层。

这样下来,整个村落变得密集而拥挤。这里的楼房被戏称为“握手楼”,因为两家之间的距离极其狭窄,打开窗户就能与邻居握手。

这些楼房大都是四层高,每层约40到50平方米。

90年代和21世纪初,随着广州城市的东扩,杨箕村的位置使其成为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居住地。

村民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违章扩建,除了自住外,其他房间均对外出租。

低廉的租金和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得杨箕村吸引了大量外来租户,村民们也靠着租金多了一份收入。

2010年,政府将杨箕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

在广州亚运会举办前,政府决定彻底清理这个被视为城市“伤疤”的地区。改造计划迅速执行,这年7月,杨箕村的拆除工作正式开始。

不接受补偿条件

多数杨箕村的村民一开始听到拆迁的消息,内心是非常矛盾和不情愿的。

他们的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靠着出租房屋维生,生活算是稳定。更何况,村里很多房子都加盖了违章建筑,没有合法手续,这让他们担心在拆迁补偿中会大大吃亏。

然而,拆迁方很快就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补偿方案,平息了村民的不安。

他们提供了两个选项:一是按照老房子合法合规的面积换取等面积的安置房,违章部分每平方米补偿1000元;二是对于不愿意接受安置房的村民,合法合规的面积每平方米补偿1000万元,违章建筑依旧是1000元每平米。此外,还包括在外租房期间每月3000元的安置费。

多数村民经过一番盘算,认为这笔交易划算,便签字同意了拆迁。

但李建明是坚决不同意的,他坚持认为违章建筑部分也应该得到与合法面积同等的补偿。

他的理由是这些违章部分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虽然没有合法手续,但交了税,那就是合法的。

更何况村中的改造和补偿方案也没有经过所有村民的表决,而是由六十九名村股东代表在村股东大会上通过的。

在他看来,这他一程序没有得到广泛的村民支持,不合法。

虽然村书记称,曾经开过两次动员大会,99.5%的村民签字同意拆迁,但李建明坚持认为这样的程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为了获得巨额的拆迁费,李建明辞去了月薪一万元的工作,决定坚守在他位于杨箕村同古巷十二号的七层祖宅中。

他像一根钉子一样把自己固定在那里,坚决不同意拆迁,这一坚守就是三年时间。

法院公正决断,1400户居民终回家

三年里,各方用尽浑身解数,也没有说服李建明。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本已搬迁的村民们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

原计划三年半内完成的回迁工作,因为李建民等“钉子户”的存在,显然已无法如期实现。这不仅影响了1400户村民的安置,也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杨箕村有一百多位老人,在漫长的等待离世,未能见到新家的落成。

对于那些因拆迁搬到杨箕村较远地方居住的家庭来说,孩子们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出门赶往学校,直到深夜才能返回,这样的日子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原本依靠房租生活的村民,因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变得拮据。尽管每月有3000元的临迁费用作为补偿,但面对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日益增长的物价,这点补助远远不够他们维持基本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村民的情绪开始逐渐变得愤怒。

问题的源头自然是李建明等个别村民的坚持。

于是,一些村民带着怨气找到了李建明,希望能说服他放弃抗争。

然而,这些尝试不仅未能改变李建明的立场,反而遭到了他的激烈反击,他甚至在争执中侮辱称他们为“暴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丝毫不考虑别的村民的处境。

2013年初,为了让他尽快迁走,村民们只好在李建明的房子周围挖了一道深约两米、宽三四米的水沟,将其家围成了一座孤立的“岛屿”。

见毫无效果,村民们采取了断水断电的措施,李建明的高中生儿子每天要“翻山越岭”才能抵达学校,但他仍然不搬。

最终,村民们只好将这件事交由法院决断。

2013年7月,经过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杨箕村最后的钉子户租房终于被依法拆除。

李建明这三年,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补偿,还因为做了三年“钉子户”与邻里交恶,名声尽失。

他拿到补偿款后,离开了住了半辈子的杨箕村,不再回来。

三年后,杨箕村的风貌彻底改变。

原本密集的1496栋“握手楼”被改造成了15栋高达36至42层的现代化电梯楼。

新的杨箕村终于建成后,村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了焕然一新的高层住宅。经过六年的等待和困顿,杨箕村的人们终于能在这片他们熟悉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