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小邦——陆浑戎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7-29 03:05:47

之前写西戎小国中,只写了“义渠国”,往后就没写了。原因比较简单,西戎资料太少,而且西戎一直被秦国压制,导致西戎发展不起来,比如“陆浑戎”。

“陆浑戎”,勉强算是“地域”的名称(非族名),它在秦穆公时期被秦国逼着东迁,跑到成周(一带),渐渐发展成一股势力,可因位置处于晋楚之间,导致陆浑戎的态度晋楚之间摇摆,最终被晋国所灭。

陆浑戎源流

西戎,或者说戎人,属于华夏一支。戎人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他们更像是半游牧半农耕的混合经济制民族。

比如2013年,在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附近发现了一处春秋时期戎人的墓地遗址。墓地中以牛羊等动物的头、蹄骨随葬,这是典型的戎人葬俗。此外,墓中又有镈钟、钮钟、铜鼎、铜罍等明显是华夏诸国的随葬器物。

因为墓葬是一个部落最典型的特征,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如戎人墓葬中会放牛羊等动物,而中原各国会放青铜制品。

游牧民族的墓葬品,一般情况下男性是狗,女性是牛或羊,极少数会用马。因狗是男性打猎的好伙伴,而女性一般待在家中,喂养牛与小羊,至于马是珍贵的交通工具,非必要,游牧民族是不会杀马的。

另外,戎人或者说北狄,根本就不重视“马”,比如晋国与戎狄开战是,“毁车”设“三行”,以纯步兵的方式对抗戎狄,因北狄居住山地中,战车没有什么用。

陆浑戎来源瓜州,其先称为瓜州之戎,瓜州之戎又包含姜戎和允姓戎,允姓戎中的一部分为后来的陆浑戎。瓜州的位置存在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在甘肃敦煌一带,也有人认为在今陕北一带,还有人认为在泾水上游、即今甘肃平凉至宁夏固原一带。

其中有一个地方叫作“陆浑”,一支允姓之戎居住在此,遂有陆浑戎之称。

再后面,就是秦人逼陆浑戎东迁。

《春秋左传注》:“来! 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

陆浑戎东迁

公元前651年,公子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是为晋惠公。秦国帮助晋惠公是有条件的,比如割让河西之地,但晋惠公为君后不认。

公元前647年(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援助晋国粮食。

公元前646年(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饥荒,秦国向晋购粮,晋惠公不愿意,并趁机攻打秦国。

秦国上下同忾,击败晋国,并俘虏晋惠公。晋惠公为回国,与秦国签下了许多盟约,对秦国进行了大量的让步,这些让步中就有一条——收留部分西戎。

因为秦穆公的“霸西戎”政策,许多西戎被秦国给赶了出去,秦国为防止这些人回来,就强迫晋惠公接受这些人。

这一点,在后面陆浑戎首领驹支的话语中就可知晓;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秦人贪图戎人的土地,逐西戎。晋惠公收留了部分西戎,将“南鄙之田”给了他们。这南鄙之田应该是没有开发,这里尽是狐狸与豺狼。戎人来此后,驱其狐狸豺狼,建设开发此地(陆浑戎种田能力不错)。也因此事,戎人依附于晋国,至今不背叛。

部分陆浑戎称允姓之戎,因陆浑姓允,部分陆浑称阴戎,这应该与陆戎戎生活环境有关。山南水北叫做阳,山北水南叫做阴,阴戎大概率就是陆浑戎生活在山北水南(伏牛山北,伊水与洛水的南边)。

公元前627年,晋秦发生“崤之战”。秦军偷袭郑国未成,返回秦国时,被晋国与陆浑戎伏击,全军覆没。

这也是陆浑戎首领驹支所说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除了“崤之战”外,陆浑戎参与晋国大半战争——“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

陆浑戎除了为晋国而战外,还帮助晋国攻占过伊洛之间的土地。

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周王室近郊的封国甘国与晋国阎县争夺田地,陆浑戎跟随晋国的梁丙和张耀进攻甘国的颍地(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周景王十分愤怒,但又不敢得罪晋国,派使者詹桓伯到晋国,说;“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咎也?”

意思是晋国请来阴戎,逼我境内的大臣,还跑到我的田地上,到底是谁的责任。

晋国对周王的指责,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周王明白,这是晋国借用陆浑戎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土地。

陆浑戎灭亡

陆浑戎跑到伊洛之间,正巧处在晋楚之间,陆浑戎跟随晋国的同时,也意味着被楚国攻击。

如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王陈兵于周王室境内,与王孙满谈论鼎之轻重。楚庄王问鼎的借口就是“伐陆浑之戎”——“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

这是陆浑戎接触楚国的开始。

因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最强,二者争霸了百年。陆浑戎处在二者之间,左右摇摆,自然惹得晋国反感。

于是,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晋国卿士范宣子在河南尉县会盟诸侯,谋划为吴伐楚。期间,范宣子拘捕了“戎子”驹支,质问驹支是否倒向过楚国。

戎子驹支满脸委屈,就说了前文大段引文的话——《驹支不屈于晋》。驹支的慷慨陈词,因是事实,范宣子听后,暂时没有刁难他。

陆浑戎算是躲过一劫。

公元前525年,晋国大夫中行氏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理由是“陆浑氏甚睦于楚”,至于陆浑与楚国怎样亲,史载不详。

陆浑戎被灭后,其首领奔楚,余众逃往“甘鹿”(今伊川县),归顺了周王室。

0 阅读: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