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亡了111年,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又是谁

人间史名人录 2024-10-14 18:19:27

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景区及其附近村庄,有不少操着地道老北京腔调的纯正满族人。

他们虽然干的活儿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清皇陵的守陵人。

现在还有人在尽心守护着那些大清皇陵,你是不是觉得这事儿挺神奇的?

也可能会想,大清朝都已经灭亡111年了,谁还干这活儿?他们是谁?谁给他们发工资?

一、清朝皇陵

清朝算上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二位君主。

皇太极把国号改成清,开始称帝。

顺治是第一个进关的皇帝,所以清朝有两位君主埋在关外,其他十位都埋在关内。

努尔哈赤的陵墓在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因为位置在东边,所以也叫东陵。

这地方背靠天柱山,陵里有个“一百零八蹬”,就是108级台阶,代表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东陵的一大特色。

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北部,也叫“北陵”。

昭陵建在平地上,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两边对称。

昭陵是清初关外帝陵的代表,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顺治死后葬在遵化县昌瑞山的主峰下,这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祖陵——清东陵。

康熙死后也葬在这儿。

但到了雍正,这事起了变化。

他本来是在东陵的九风朝阳山建陵,但最后没建,说那儿地方虽大,但不完美,土里还带砂石,不能用。

于是他在易县找了个新地方建陵,因为易县在西边,遵化在东边,所以就叫清西陵。

乾隆崇拜康熙,想和爷爷埋在一起,但又不能把他爹孤零零地丢在西陵不管。

所以,干脆下令让今后的皇帝“隔代埋葬”,就是孙子跟着爷爷葬在一起,隔代亲,大家都不孤单,从而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清东陵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从顺治帝驾崩后,开始修建,历时247年,建了217座宫殿牌楼,组成15座陵园。葬了顺治、康熙、乾隆等五位皇帝、皇后和妃嫔以及王公贵族。

清西陵从雍正八年开始建,葬了雍正、嘉庆等4位皇帝,还有各自的皇后、妃嫔。

这儿不仅有庄严肃穆的陵墓,还有行宫、永福寺等附属建筑,每一处都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泰陵的三架石牌坊、慕陵的金丝楠木殿,都是古代艺术的瑰宝。

二、守陵人

皇陵事关龙脉兴盛。

因此,为了守护祖陵,清朝皇帝不但派了王公大臣和军队,还有一堆机构来管这事儿。而且那些犯了大错的臣子,八旗没落子弟,也被发配到皇陵附近,世代守陵。

在陵区,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是老大,管祭祀、管理和防护;八旗和绿营是保安,负责安全;内务府、礼部和工部是管事的,负责祭祀、祭品、祭礼和维修。

这五种机构加起来,人数不少于一万,他们统称为“守陵人”。

为了让这些守陵人尽心地保护祖陵,清朝皇帝可是下了血本。

高中级守陵官员双份俸银,还有养廉银,普通守陵人,福利待遇也是没得说,皇帝每次来或者国家有喜事,都会给他们发钱、发布。

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额外赏赐。

家里有婚丧嫁娶,也能领赏银。鳏寡孤独,也有照顾。

守陵人的子弟还能上学,学校请的都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每月还有衣食补助费,品学兼优的还能得奖赏。

拿着国家的俸银,吃着国家的俸米,住着国家给的房子。不怕风雨,不怕旱涝。守陵人的生活那是相当滋润,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不过,虽然都是守陵人,但岗位不同,贫富也有差别。有句顺口溜就这么说的:“穷八旗,富内府,挨打受骂是礼部。”

干活不累,工资翻番。所以,很多守陵人就把这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工作,干成了家族职业,代代传承。

现在遵化市马兰峪,易县梁各庄的很多人,祖辈都是守陵人。

不过,守陵人的生活质量,跟国家的兴衰有很大关系。

清王朝从乾隆晚期开始就不行了,咸丰年间,守陵人的俸饷都只能发七成银子了,其余的发钞票。但那钞票跟废纸似的,买不了东西。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同治六年,俸饷只能发一半了。

守护大臣载华给皇帝写奏折,说米价涨,银价跌,守陵人日子过不下去了。

以后的光绪、宣统两朝,守陵人的生活状况,那更是越来越糟……

三、守陵的日常

清朝那会儿,守陵人可不是谁都能当的。

最低门槛得是上三旗的人,也就是皇帝的亲兵,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

所以守陵人海选入围的基本条件,就是照着嫡系、靠谱、能打,才艺傍身,智商时刻在线。

因为,守陵人的工作,听起来简单,其实可不容易。

先说保卫陵寝,这可是头等大事。

陵寝是皇家的圣地,不能有闪失。守陵人得时刻警惕,防止有人来盗墓或者搞破坏。这工作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得有勇有谋,遇到情况能迅速应对。

再说管理陵寝,也不容易。祭祀、打扫、修缮,哪样都不能马虎。守陵人得熟悉这些规矩,还得监督手下的人,确保陵寝秩序井然。这工作得有耐心,还得细心,不能出一点差错。

维护陵寝,更是个技术活。陵寝的建筑、雕刻、壁画,都是艺术品,得好好保护。守陵人得懂这些艺术品的价值,还得知道怎么保养。这工作得有知识,还得有手艺,一般人干不了。

守陵人的生活,挺单调的。但他们也知道,这可是关乎国家的大事。

他们常年住在陵寝附近,不敢随便离开。

因为,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陵寝转,看着那些石碑、石兽、石人,日子久了,可能连话都不想说了。

而且,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没有风险。

四,最难熬的日子

民国时候,守陵人的生活可是大变样了。按照《优待清室条件》,清朝皇帝退了位,但他们的陵寝还得好好供着。

所以清朝的皇陵管理机构都留着,还是那帮人在管,祭祀也照常进行。守陵人的工资和祭祀的钱,还是由清朝退位后的小朝廷发。

但国民政府并没完全兑现承诺,除了民国元年给了全数,后面几年每年都少给,小朝廷自己都过得紧巴巴的,给陵寝的钱就更少了。

守陵人的生活困难了,他们只能想办法另谋生路。

守陵人都没种过地,所以他们皇陵的土地,转租给了当地富户,农民。慢慢地,皇陵禁地就成了老百姓能进出的地方了。

1924年,溥仪小朝廷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优待条件也废了。守陵人的经费彻底断了。

这时候,地也没了,只剩下卖陵寝里的树了。

后来,军队和地方百姓都来砍树卖钱。几年下来,树也几乎都被砍光了。

至此,东陵的管理机构名存实亡了。

为了活命,守陵人各奔东西,有的逃走了,有的投靠亲戚,有的去做生意,有的种地,有的还当了土匪。

还有一部分守陵人,过惯了寄生生活,既不肯种地经商,又舍不得离家出走,只能卖家产过日子。最后,家产也没了,就开始偷陵上的东西卖钱。

还有一些守陵官员,虽然穷得叮当响,还放不下过去的架子和生活习惯。他们过不了苦日子,最后只能等死。

有的人因为卖了房屋,没地方住,只能挤到庙里或衙门里过夜。甚至卖儿卖女,沦为娼妓或乞丐。

当时的情况真是惨,有人说:“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

到了日伪统治时期,守陵人更是惨遭日寇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五、东陵大盗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已经进入了河北地区,奉军北撤后,土匪肆虐。

在此情况下,国民革命军就派了孙殿英部去剿抚。

可这个任务对孙殿英来说,就像安排黄鼠狼去看鸡。孙殿英嘴里说的是革命的主义,心里却打的是盗墓的主意。

孙殿英在军部召开会议,宣称崩皇陵也是革命,咱们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为革命做出贡献才行。

然后,一场旷世罕见的盗墓事件,就这样明目张胆的拉开了序幕。

清东陵的修建防盗措施可谓处心积虑、防备周详。

高耸的封土堆、坚固的墓道、成千上万的守陵士兵,以及严苛的法律。甚至为了保守秘密,建墓的工匠在被完成后都会被处死。

可是,这些措施在孙殿英的盗墓部队面前,就是摆设。

“热武器面前众生平等”,他们拿着炸药,一顿狂轰滥炸,就把墓道口给炸开了。

然而,盗墓毕竟是个缺德的事情,有士兵中毒而亡,让其他人以为遭了报应,惊厥恐怖,但军令和贪婪,让他们还是像饿狼一样,进入墓穴,翻了个底朝天。

甚至连慈禧的尸身也没能幸免于难,能扒拉出来的宝贝都扒拉出来了,其中就有慈禧口中那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经过连续七天的盗掘抢夺,孙殿英满载宝物离去,留下了一墓狼藉。

本案性质太过恶劣,当时溥仪气的大发雷霆,不停要求严惩孙殿英,孙殿英为逃脱罪责,他到处打点:

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翡翠西瓜枕头送给了宋子文;九龙宝剑送给了军统头子戴笠......

高层们成了他的“同伙”, 国民政府声言的“要查办”,也就成了一句废话,孙殿英逍遥法外,未受任何惩处。

由于此案不了了之。

此后,大批盗墓贼涌向了东陵。

六、现代守陵人

说起旧中国的皇陵管理和保护,简直是个大笑话,漏洞比网兜还大。

解放后,国家细织密补把那破网兜织成了密实的布口袋,清东陵和清西陵的保护工作,走上了正轨。

1952年,清东陵成了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清西陵也跟上步伐,成立了文物管理所。

到了1961年,这两座陵寝更是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了,清皇陵也不例外。

2000年11月,清东陵和清西陵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又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了。

这些可不是随便挂几块牌子,派几个人那么简单,而是背后有一整套措施、政策和专门的机构,协调资源和力量,把陵区管理和保护起来。

失去了帝王的陵寝皇家属性后,东陵和西陵从此成了国家的文物和人民的景区。

那些派到这里工作文保护工作者,也升级成了现代守陵人。

他们每天忙得团团转,白天修复文物、协助考古,晚上还要加强巡视,确保陵寝安全。

而且,守陵人不仅是守护者,他们还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向游客介绍建筑和文物的历史,既让历史和文化“活”起来,又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从某种程度上,守陵人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守陵人的后代,也可能是从小就听着祖辈们的故事长大。

当他们成为守陵人时,不仅是在继承一份工作,更是在继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所以,下次去清东陵或清西陵参观时,别忘了多留意一下那些默默守护着文物的守陵人。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让我们的民族记忆得以保存。

结语

时至今日,清朝已经灭亡111年,但为何还有人坚守着那些皇陵?他们究竟是谁?又是谁在为他们支付这份特殊的‘工资’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神秘。

在现代社会,国家已经承担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这些守陵人,他们的工资由国家发放。不但说明他们的文保职责,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守护历史的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感激。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清东陵及其环境的历史变迁调研分析》谢知燃

中国知网《从清东陵的营建和维修看清王朝的盛衰》王海燕

中国知网《新时代清东陵景区建设的思考》秦雅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