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晋国从晋献公(公元前677年)开始,一直到晋悼公下线(前558年),整整116年里都是称霸中原的主,至少出了四位实力与名声足以匹配的霸主(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期间,甭管是齐桓公、宋襄公,还是秦穆公、楚庄王等所谓的“春秋五霸”,晋国一律不鸟。
这个时期,晋国是唯一一个能同时吊打秦楚两大强国的存在,另一个强国齐国如果想冒头,也照样收拾。而且,晋国还是唯一一个即使吃了败仗、也能迅速恢复元气的国家,其他的诸侯都没这个本事。
那面对一家独大的晋国,春秋时期另外三个强国齐、楚、秦都是什么态度呢?
大致上来讲,楚国是不死不休,齐国是睦邻友好。
秦国则最尴尬,想挺进中原就得过晋国的家门,但实力又不允许,于是这两个国家百年来就像一对神经大条的夫妻,好的时候如胶似漆,翻脸时又会扭打在一起,直到一方求饶。
晋国从来没有像对楚国那样痛恨过秦国,调动真正的大军与秦国打,但也不会像对齐国那样基本放心,而是始终对秦国保持着高度警戒。
秦国和晋国的这种“假打”(即双方从未想过灭掉对方)关系,从前672年第一次交火,到前559年的“迁延之役”,整整持续了113年。打完“迁延之役”后,两国都感觉不能再打下去了,于是同时喊出:不打了,不打了!
一、为什么要打“迁延之役”
晋文公去世后,“秦晋之好”的关系开始破裂,秦穆公感觉自己挺能耐的,前627年对晋襄公发动了“崤之战”,结果被秒成了渣渣。此战之后,秦国开始联合楚国,一致对晋。
晋国本来没把秦国当成真正敌人的,但你竟然联合了我的头号敌人楚国,那没办法了,为了安心打楚国,就得先把秦国打趴下。
于是,晋厉公于前578年对秦桓公发动“麻隧之战”,一战打得秦国数世不振,然后晋国才反过头来,安安心心南下去打楚国了。
秦国虽然实力大损,但东进之心不减,趁着晋楚在南边激战,秦景公于前562年对晋悼公发动了“栎之役”,这场偷袭获得大胜。
晋悼公彻底恼了,忍了3年后,就集合大军,于前559年向秦景公发动了报复性的“迁延之役”。
二、这是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战争
晋悼公这次组织了鲁、齐、宋、卫、曹、郑、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多国部队,气势汹汹,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秦国腹地棫林,直有灭了秦国之势。
但是,联军到达泾水时,晋军出问题了:将帅不和,不服从指挥。
这是晋军的一个老问题了,根源在于晋国“三军六卿”制度,各大卿族为了六卿的六个位子,始终在明争暗斗,甚至在战场上也没停下过。
秦国此时早就吓得不敢和晋军正面交锋了,就在泾水上游投毒,晋国联军很多人都中毒了。史载:
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此时,晋军的中军统帅荀偃下令全军出击渡河,继续坚决前进: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但做为三军之一的下军统帅栾黡竟然不听指挥,突然撤军了!他这一撤,其他人也陆陆续续跟着撤了。
荀偃无奈之下,从大局出发,只好默认了栾黡的行动,晋国联军全部撤退。
已经没有抵抗能力的秦国(也许是在诱敌深入),因此侥幸逃过一劫。
而“迁延之役”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意思是撤退之战,这是历史上少见的没有以地名命名的战役。
三、这场战争的真正大戏是在战场之外
此战中军统帅荀偃属于晋国卿族中的中行氏,栾黡是栾氏,两大卿族原来合作得不错,荀偃甚至还和栾黡的老爸栾书合谋杀了晋厉公。所以,栾黡这次不听指挥,让中行氏、栾氏之间产生了第一道裂痕。
此战还发生了一个意外,在栾黡退兵后,他的弟弟栾针和士鞅仍然坚持向秦军发动了一次进攻,结果栾针战死,士鞅却活着回来了。栾黡就诬告,是士鞅害死了他弟弟。士鞅只好逃到了秦国。
士鞅属于晋国卿族中的范氏,这下好了,栾氏又得罪了范氏。
前552年,正是范氏诬告栾黡的儿子栾盈造反,中行氏也不再帮助栾氏,栾盈被迫出走齐国,前550年反攻晋国失败后,栾氏被灭族,晋国从此进入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分晋”的时期。
迁延之役后,晋国做为一个诸侯国,就没再景气过了,实力都在六卿手里,此后就是六卿在互相争斗。
秦国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直低头经营着自己的陇西,就这样从春秋一直等到了战国。
即使晋国亡了,还有从晋国分出来的魏国在继续压制着秦国,让秦人们老老实实在西边修炼。
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国,只能苦苦等待着那个商鞅的横空出世。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