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横槊赋诗,赵云夺槊为功,没落的“槊”到底是什么东西?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12-31 09:24:33

苏轼《前赤壁赋》诗云:“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形容曹操横槊赋诗,意气风发的样子。

《三国演义》说:“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三国演义》以“夺槊三条”作为战功之一。

那“槊”到底是什么东西?今天就跟大家一说究竟。

成于汉末的重型骑枪

《说文解字》:“槊,矛也。”《释名》:“矟,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简单而言,槊就是发展自汉末的重型骑矛。它是重装骑兵的常备兵器,发展自一般骑兵矛。

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出现了实用型马镫。最早的马镫文物,出土于辽宁,估计年代为公元3世纪中旬或4世纪初。马镫可以让骑手双脚提供稳定有力的支撑,使骑手能更有力、更灵活地施展马上兵器,尤其可以让骑手在高速冲击敌人时,不用担心被击中敌人的力量反震自己。在还未发明马镫的时候,骑兵只能靠上肢的力量挥动、刺出兵器,而在冲刺时也不能借助马匹的冲力。而马镫的出现,正好为重型骑兵兵器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根据典籍记载,对于槊的长度有所定制,骑兵所用的丈八长矛才称为槊。若按照《释名》一书成书时代的长度计算,一丈八即等如今日的498.6厘米。槊的造型较为简洁,它基本是由槊柄及槊首组成,槊首长达50-84厘米,外形活像一柄长剑般。有时在刃的根部,会加上留情结,防止冲锋时刺穿敌人,无法拔除。

略长的铁刃可以提高两刃的杀伤力,而且能增加刺击的动能。而且由于马槊多用于重骑兵冲击,所以对槊柄的强度很高,故多特选优质木材。加上对手同样人马皆披重甲,所以对槊首的材质形状亦有一定要求。除了选用更好的钢材,槊刃做得狭长修直,后期更出现多棱的破甲椎形矛头。

三年打造、价值不菲隋唐使槊猛将如云

南朝梁简文帝作《马槊谱序》:“马槊为用, 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槊称得上“艺”,不单指其使用方法,更在于其制作方法。槊杆不像步矛般以木杆制成,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中间工序繁复,历时长达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或是只有身价不菲的重骑兵才能承担。但一柄制造成功的槊,集轻、韧、结实于一身, 武将可直接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甚至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槊因此跟西方重型骑枪不同,并不会因冲刺而断裂,不是一次性的兵器。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一幅南北时期的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画中便描绘了西魏时期甲骑的战斗场面。画中的甲骑分执马槊的中段和尾端,在冲击过程中斜向下扎刺,表现了南北朝重骑兵使用马槊冲击步兵的技法。

随着东汉末年出现的马甲具装日渐普及,厚重的马铠给骑兵的坐骑提供良好的防护,远距离兵器(如弓弩)对骑兵的威胁大减,迫使步兵舍弃其他远距离兵器,转以长矛阵列与之对抗。由于这一时期的马槊地位超然,更令步兵用长矛常常被反过来称为“步槊”。

在隋末唐初马槊称雄的时代,涌现出大量使槊的高手猛将,当中却不得不提隋末唐初的名将——尉迟恭。传说尉迟恭不但使得一手好槊,更擅长避开敌人的马槊,甚至夺槊还刺。有传他曾与同为马槊高手的唐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比试,却轻易取胜,更数度夺下李元吉手中的马槊。根据史书记载,其他名将如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等都是一等一的使槊高手。

及至宋朝却步入没落

可是威风一时的槊在宋朝左右便慢慢步向衰落。一来因为宋朝失去产马的产地,难以编成强大的骑兵部队,槊这种强大的骑士武器,失去使用者。二来马槊制作成本高昂,不宜作为制式兵器,难以满足“以步制骑”、步兵为主力的兵器需求。三来重装骑兵欠缺速度,容易被阵式矛兵攻略,骑兵种类转向轻装,重型兵器因此无用武之地,马槊也从此走向没落。

(完)

0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