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五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0-25 05:12:37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五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四章 南宋与金朝的书法批评

第五节 金朝书法批评

金朝公元(1115 - 1234)年,由女真人统治,与南宋对峙,掌控中原之地。北宋覆灭后,金朝获取了丰厚的中原旧物,还吸纳了一批汉族士人。开国之初,其书法乏善可陈,然而章宗公元(1190 至 1208 年在位)在位期间,大力施行文治,尊崇孔子、研读经典,崇尚儒雅之风,一时之间,书法名家纷纷涌现。章宗本人痴迷书法,推动了金朝书法的昌盛。

金朝书法总体上宗法北宋,并追溯晋唐,众多书家对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极为尊崇。刘祁《归潜志》卷十二记载:“(金人)收缴徽宗的图书车服,褒奖尊崇元祐诸位正直之人,处置蔡京、童贯、王黼等奸党,均是顺应百姓期望。”这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朝书法的走向。

康有为指出:“金朝的碑帖专门学习大苏(苏轼),大概是因为赵闲闲(秉文)、李屏山(纯甫)崇尚东坡之学,所以书法也相互效仿,于是形成了流行风尚。”郝经在《遗山先生墓铭》中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自诗三百篇以来直至李白、杜甫,其后文风逐渐纤靡淫艳、怪诞僻涩,愈发松弛疲弱,遂失其正道,两百多年后到了苏轼、黄庭坚,重振衰颓之风,愈发瑰丽奇特,可与李白、杜甫相媲美。

而后先生(元好问)出现。全然出于正道,直接可与苏轼、黄庭坚比肩。”在他看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是李白、杜甫的正统传承。金朝学术界对待苏轼的学问,如同南宋时期儒者对待“二程”学说,所以他们的书法理论趋向是以北宋苏轼等人为正统,其中的代表人物为赵秉文。

赵秉文公元(1159 - 1232)年,乃金代学者,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其籍贯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官至礼部尚书,书画皆精,著有《滏水集》。他是金代留下书法议论文字较多之人,其论旨与苏轼如出一辙。文中称:书法以鲁公为正宗,柳诚悬以下不值一提。

此处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显然承袭了苏轼的看法。而其对苏轼的尊崇又如黄庭坚一般,在《跋东坡先生四达斋铭》中言:东坡先生乃人中麟凤。其文似《战国策》,其间谈道仿若庄周;其诗如李太白,又辅以极名理类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且飞扬韵胜,于法度之中出新意,于豪放之外寄妙理。私以为堪称书仙。

在此对苏轼的诗文、书法极力赞誉,并援引苏轼论及吴道子的话语来描绘苏氏之书。赵秉文继承苏轼思想还体现于对人格的注重,乃至以人格为根本,书法可置于次要。

《题杨少师侍御帖》称:杨少师劝其父莫将社稷拱手让人,这与颜鲁公抗拒安禄山、斥责李希烈有何差异。故而其书虽承唐末五季之余习,仍具承平纯正气象。此《侍御帖》存有颜鲁公《座位帖》的笔法。论书当论其人,技艺优劣无需多论。何况其技艺如此高超呢。赵秉文论书法家的心胸境界与苏轼、黄庭坚相仿,文中道:窃以为通经学道,乃根本。书法,不过是两种技艺罢了,然而若非高人雅士,胸中有数百卷书,笔下无一丝尘俗,难以达到精妙入微之境。世人皆知元章善书。书,一种技艺而已,有何值得称道。然而若非具仙骨,视声色富贵不足以动摇其心者,亦无法臻于精妙入微之境。

对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赵秉文表示:国学书法应当师法三代金石、锺、王、欧、虞、颜、柳,尽得众人之长,而后方能卓然自成一家。并非有意专门师法古人,亦非有意专门编撰古人。自书契产生以来,未曾有摒弃古人而独自成家者,往昔之人称之为法书,怎会是随意为之?还需真正积累功力许久,从楷法而来,前人所谓未曾能坐而就能走者。飞动乃我心中之妙处,并非学习所得。若世人能积累学问却不能飞动,我辈能飞动却不能积累学问,皆为偏失之弊! 这段文字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理念,既有苏轼等人自成一家的思想,又强调广泛学习书法历代名作,在学与用的问题上,持有一种有意无意之间的态度。他还觉得,产生飞动之态是“胸中之妙”,而非学习的成果,期望在飞动的同时,还能兼顾所学的要素,也就是前人的法度。

赵秉文将学书的取法上限推至“三代金石”,这一点也为后来郝经等人所传承。赵秉文还有将人品与书品分别看待的观念。元好问《跋松庵冯丈书》记载:“闲闲公有言:‘以人品取字画,其失自欧公始’” 元好问作为赵秉文的门生,其所述应当可信。极其重视人格修养的赵秉文为何反对以“人品取字画”?其中缘由应与苏轼相关。苏轼曾对人品与书品的必然联系存疑,而赵秉文进一步延展了东坡的见解。他的这一思想也被其学生元好问继承。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金朝之中,除赵秉文外,其余人留存的论书言论寥寥无几。就赵秉文的上述言论而言,他推崇苏轼、黄庭坚,然而却舍弃了苏、黄追求个性的精神。这倒也不难理解,但凡处于外族统治时期,汉族士大夫往往较为谨慎,鲜少展现出激情张扬的精神。南宋和金朝的书法批评虽存在差异,但这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由于和北宋时期的文化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南北两地的书法批评理论皆在北宋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南宋时期书法批评的一个主要倾向为反思北宋“尚意”书风的优劣,向晋唐回归。其中,尤以朱熹、赵孟坚的说法具有代表性,只是他们的理论在当时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当时的书法实践也未能如理论家所期望的那般回归唐人宏大的格局与魏晋的风韵。他们既舍弃了北宋时期书家的开拓精神,又未形成相对主流的趋向,南宋的书法成就不但无法与北宋的异态新理相媲美,甚至也比不上元朝书法平和典雅的整体水平。

金朝的代表人物赵秉文的书法观念,更多是追随北宋,特别是苏轼、黄庭坚二人的书学思想,将书法的艺术功能置于次要位置,而把人品放在首位。此类理论并无多少新意。金朝书学走的是一条“尚实”之路,其中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领袖在元朝生活了许久,削弱了北宋洒脱的文人精神,这种倾向无疑对元朝的书法产生了影响。不管是南宋对北宋的反思,还是金朝对北宋的继承,都让北宋书法思想中追求个性与创新的精神发生了改变。(全文共计:2393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