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运摆弄的“冤种”董卓:不是大反派而是被利用的替罪羊?

格叽格叽 2025-01-17 16:52:16

汉末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大的倒霉蛋,那肯定得是董卓,董仲颖了。可能有人不认同,会说,那董太师、董相国,在汉末三国前期可是超级大霸主,把天下搅得一团糟,在朝廷里权势极大,甚至还能废掉皇帝另立新人呢。

这几年在互联网上,有人结合他年轻时的威猛模样,给他贴上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种爽文大反派的标签。他冤吗?到底能有多冤呢?

所谓“冤”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冤枉,另一个是冤种。所谓冤枉呢,就是当事人啥都没做,却被人无缘无故地诬陷,被强加上根本不存在的罪名。比如说南宋的岳飞、明朝的于谦,他们就属于这类被冤枉的人。

冤种就是啥事儿都他干,可都是有意无意地被别人要求、控制、唆使、引导着去做的,结果很糟糕,最后挨骂的也是他,说白了就是“被人利用了”。咱今儿要说的主角董卓,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就因为这样,董卓才渐渐陷入了极度罪恶的深渊。

【西凉才俊的中原困境】

那董太师这一路到底是怎样屡次被坑的呢?年轻时的董卓很不一般,他游历西羌,慷慨仗义、广交朋友,还被提升为羽林郎军司马。这人武艺厉害,骑射功夫也强,立下不少大功,完全就是个少年英雄的模样。可就因为他来自西凉那种边疆地区,在中原那些士大夫眼中就是个蛮人,他能得到的正经机遇那是相当少。

就算是在“黄巾之乱”这到处战火纷飞、让不少人有了机遇的场合,董卓也没捞着啥好活儿。只是在卢植因被人进了谗言遭罢免后,他才被仓促地当作替补安排上,被推到了前面。

得明白,在一场战斗里,临阵换将领那可是打仗的大忌。兵不了解将领,将领也不熟悉兵,战术习惯、指挥办法都和之前的人有很大不同,这样的话,结局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因此没啥意外的,那曾经在西羌称雄,日后还得去面对十几路诸侯的董卓,面对黄巾军这帮到处流窜的人时,就跟《三国演义》小说里写的似的,被打得狼狈不堪,这也就没啥不好理解的了。

现在咱们回过头去看历史,是能够理解临阵换将的不容易,可东汉朝廷可不跟你讲这个理儿。董卓没啥背景,被当作救火的人,那他自然就成了一场局部战役失利后的首要责任人,像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这些职务都给他免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背黑锅。

第二次背锅的事儿发生在西凉。由于大赦天下,董卓官复原职,这一回他被派去平定凉州韩遂马腾的叛乱。这可是董卓的地盘,别的几路兵马都吃了败仗,董将军却在这儿如鱼得水,顺顺当当就把叛军给打退了。那时候的他,心里头觉着自己这次在事业上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正当董卓得意洋洋之时,朝廷直接把皇甫嵩空降到了总指挥的位置上。而且,大概是担心董卓这个粗人带兵让人不放心,所以在没过多久灵帝去世前,又把董卓辛辛苦苦积攒了好久的两万兵马直接分给了皇甫嵩,这真可谓是努力了好多年,一下子啥都没了。

【投靠袁家的权力真相】

这会儿董卓开始反思了,两次的事儿让他明白,光靠自己确实很难有啥机会。他想起曾经举荐过自己的袁隗,那是袁绍的叔叔。之后董卓完全投靠袁家,也是在袁隗的运作下,灵帝死了后,十常侍闹乱子的时候,董卓获得了进京保护皇帝的机会,这才进了洛阳。

接下来的事儿,大家都挺熟悉的了。董卓一开始在洛阳城外驻军,观察形势,琢磨着后面咋整。后来呢,他通过给赏赐把当时好些有名望的大儒和士人拉拢过来,使劲收拢人心来壮大自己,接着更是掌控了大权,把皇帝给废了又另立,那真是权势大得不得了,天下都在他掌控之中。

不过对于董卓的这段过往,大家心里明白是明白,可也觉得挺奇怪的。琢磨琢磨,董卓不过就是个领着几千兵马进京城的外地将领,他刚来这儿,脚跟都没站稳呢,一个熟人都没有,那他咋就能有本事废掉皇帝再另立一个呢?要知道,就连日后占了半壁江山的曹操都不敢干这事儿。

所以啊,表面上是董卓在那趾高气扬,可实际上呢,东汉朝廷真正在幕后操控的是他之前投靠的、袁绍的叔叔袁隗。那时候,董卓不过就是个在前面撑场面的代言人而已。然而,这口大黑锅实实在在地扣在了他董仲颖头上,还让他背了千年,这就是董卓遇到的第三个大坑。

你说董卓能甘心吗?那肯定不能啊!于是呢,他就搞起了拉拢中原士族的事儿,连和他叔叔袁隗暗中有矛盾的袁绍袁本初都成了他拉拢的对象,还让袁绍当了渤海太守,这么一来,第四个坑可就出现了。

在董卓那简单的价值观中,他觉得自己给别人升官,人家就该回报他,帮他以下犯上,把袁隗给取代了。可在那些经营了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家族子弟看来,这些官位就算没有你董卓给,迟早也是他们的,偏偏经过董卓这个西凉粗人之手,好东西都变得没那么好了。

于是当各路诸侯组建起“讨董联盟”之际,董卓猛然惊觉,其中的一些核心人物,诸如袁绍、袁术、鲍信、韩馥之类,竟然都是他自己亲手提拔的。大概所谓的第四次大陷阱,也就是这样了。

【黑化泄愤与末路悲歌】

此后,西凉军团战败,董卓完全丧失了掌控天下的底气,于是就通过发泄愤怒的方式,把袁隗等人给“消灭”了。在东汉那时的道德观念中,这种杀害对自己有恩之人的举动,跟杀父没啥两样,就像吕布杀丁原也是同样的情况。

从此之后,当年怀揣理想的那位一方豪杰算是完全变了,开始放纵自己,拼命搜刮百姓的钱财,还残害那些不顺从他或者让他不高兴的大臣,这里面就有当年分走他兵马的武庙六十四将当中的皇甫嵩。

这会儿,董卓的第五个大坑来了,这人是王允。在小说中,王司徒就是个被董卓欺压的老家伙,然而在历史上,王允却是董卓觉得特别值得信赖的帮手。

他的地位如同孙权身旁的诸葛瑾、曹操身边的荀彧、刘备手下的法正与孔明。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董卓真心相待的人,最终通过吕布这把刀,将董卓罪恶的生命终结了。

董卓这人,要说他这辈子是个好人,那肯定不对。他对权力太过执着,这也是他逐渐走向深渊的原因。可是呢,他出身卑微,在东汉那个只看重家族的大环境里,不管他怎么折腾,都只能成为别人的棋子,或者说是被人利用的工具。

董卓在与世家大族的多次较量中接连失败后,采取了极其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怒火,从而累及无辜百姓,犯下大错。这样一来,民间所传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之事,那些关东的各路豪强真的就那么正义、毫无缺点、内心无愧吗?恐怕并非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是非分明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