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长街送大姐&海河,永远铭记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7-19 14:02:39

来源:《人民日报》、《爱周之家》

按语:1992年7月11日,敬爱的邓颖超同志逝世。7月17日遗体火化,7月18日骨灰撒放。她和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一样,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今天转发《人民日报》当时的两篇纪实报道。

【日期】1992.07.18

【人民日报】泪洒长街送大姐

新华社记者孙本尧,邹爱国

洁白的花朵,黑色的挽幛,低回的哀乐,半悬的国旗……

邓颖超走了。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18公里长的大街两旁挤满了向这位敬爱的大姐送行的人。

历史纪录着这一刻:公元1992年7月17日上午8时40分,缀着黑黄两色绸带的灵车载着邓大姐的遗体,从北京医院开出,沿着人流缓缓西去……

大姐去了。人们不会忘记她投身革命七十余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光辉业绩;不会忘记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坚贞不渝,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姐去了。人们不会忘记她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的崇高品德……

大姐去了。她一无所求。

人们无法想象,灵车上的邓大姐身上的黑色西装竟穿了三十多年。病重期间,邓大姐对秘书赵炜说:“我走了,你们就给我穿那套黑西装,我喜欢。”跟随大姐30多年的赵炜理解地点点头。

大姐逝世后,赵炜从柜子里取出那套黑色华达呢西装,心都碎了:衣袖全破了,里子补了三处,扣眼全脱了线;裤子补丁更多,裤腰全散了……工作人员拿起针线,含着满眶的泪水,怀着深深的敬意,最后一次给大姐缝补衣服……

8时45分,灵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来自各地的群众肃立着,目送灵车西行。此时此刻,邓大姐终生只讲奉献,对党和人民一片忠诚的情操,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有人深深鞠躬,有人不停地落泪……

去年8月她病重昏迷,十日未醒,但是嘴里还念叨:“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思想要代代相传”。秘书高振普听了直掉泪:“大姐,你真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你病成这样,心里想的还是党的事业……”

在医务人员的抢救下,大姐醒来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来看她,她却说:“谢谢你们,你们工作很忙,以后不要来看我。”她对大夫和工作人员说:“我住在医院,不要搞特殊。你们不要都守在我这里,要多关心其他的同志。”

躺在病榻上,她仍然惦记着外面的一切: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形势,首都的住房改革、蔬菜供应、交通问题……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老了,眼睛不中看,耳朵不中听,你们要做我的眼睛、耳朵,要把外面发生的事情告诉我。”她坚持听广播,请人给她念文件、报纸。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要加强学习,政治上要不断进步。”

在医院,她多次对医生说:“我不能工作了,活着是个负担,你们就让我‘安乐死’吧!”在她逝世前五天,她醒来看到两个护士守在她身边,非常不安。她紧紧拉住护士的手说:“这么多人来照顾我,我心里很难过,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庄严的新华门,灵车驶过……

工人、干部、学生、市民,老人、孩子,默默地站立在街道两旁……

中南海的警卫战士们知道,北京的市民们知道,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中南海有个“西花厅”,那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大姐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大家多么想去西花厅,悼念总理和大姐,可是,邓大姐在“遗嘱”中特别提到:“我所住的房舍”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

几名来自外地的工人说:“邓大姐高尚的品德使我们敬佩:生前,为工作使用西花厅,临终,归还人民。”

灵车经过民族文化宫路口,距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全国政协机关。许多党外朋友记得,在任六届全国政协主席五年间,邓大姐不顾高龄,不辞辛劳,积极工作,为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记得:五年间,几乎所有的政协大会和常委会,她都出席。1984年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期间,她与委员们广泛接触,不是参加小组讨论,就是主持座谈会;不是会见委员,就是邀请新旧朋友到中南海作客。在10多天的会议里,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很多委员说:从邓大姐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党的好传统。

人们记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言一行赢得了党外朋友的尊敬。有一次,胡子昂副主席想到她的住处来,和她谈工作,大姐的回答是:“你岁数比我大,我应该来看你!”说后,登车就走。钱昌照副主席的夫人因病突然去世,她握着钱昌照的手说:“她离开了你,你担子就重了,要多保重。”钱昌照听了大姐这席话,泪水直流。钱昌照知道,其时,邓大姐亦在病中。

灵车缓缓西行,公主坟路口人群涌动。几位挤在人群中的姑娘齐声喊道:“邓奶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9时10分,灵车驶进了八宝山。在送行路上强忍着泪水的赵炜、高振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任泪水朝外流:“大姐,让我们再看你一眼……”

1992年7月17日上午8时40分,邓颖超的灵车从北京医院开出前往八宝山,行车路线与周恩来的灵车相同。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这里,实现了重逢。

【日期】1992.07.19

【人民日报】海河,永远铭记——邓颖超同志骨灰撒放记

新华社记者何平,朱玉泉

骨灰伴着花瓣慢慢地撒落,撒向海河……

时间,在这一刻变得格外凝重。

没有子女,但有比亲生子女还亲的邓大姐身边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她生前的这一遗愿。

1992年7月18日中午12时17分——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沉痛悼念邓颖超同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邓颖超同志永垂不朽!”

“敬爱的邓颖超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悬挂在“新海门”号客轮上的这一条条横幅,倾诉着全党、全国人民对邓大姐的深切哀思。

骨灰伴着花瓣慢慢地撒落,撒向海河……

海河之滨,是邓大姐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地方,也是她革命生涯的起点。这里,到处都有她战斗的足迹:创办“觉悟社”,街头演讲唤起民众,她一马当先;投身“五四”运动,面对法西斯强暴,她无所畏惧;结识周恩来,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她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今天,得知邓大姐的骨灰要撒放在海河,市民们肃立在街道两旁为大姐送行。人群中不时传来唏嘘的抽泣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用颤巍巍的手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撒向灵车。

天津人民怀念邓大姐,邓大姐生前也对天津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把天津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解放后,她曾多次重返“故乡”。特别是近些年,邓大姐曾先后三次来津。天津市委的领导同志永远不会忘记,邓大姐1984年来津时的殷切叮咛:政治路线对头了,还要有组织路线来保证……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的。

骨灰伴着花瓣慢慢地撒落,撒向海河……

尽管今天天气晴朗,但每个人的心都被悲痛的阴云所笼罩。作为跟随周恩来和邓颖超几十年的秘书赵炜、高振普,此时手捧大姐的骨灰泣不成声。回想起总理和大姐对他们的关怀和教诲,他们怎能不悲痛欲绝?

赵炜从23岁就到西花厅工作,跟随总理10年,跟随大姐27年,对大姐有着深厚的感情。身穿一件庄重的黑色衣裙的她站在甲板右舷,语音哽咽地说:“亲爱的邓妈妈,今天,所有在您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为您送行来了。您虽然无儿无女,但我们都是您的儿女,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执行邓颖超同志骨灰撒放任务的“新海门”号客轮。现停放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骨灰撒海河,鲜花伴忠魂。

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同邓大姐共同约定:死后把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周恩来曾这样说:“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江河里可以养鱼。”

生前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死后还要做最后的奉献。想起这些,作为总理和大姐警卫秘书的高振普就心如刀割。16年前,他曾把总理的部分骨灰撒放在这里。今天,他又捧着同一个骨灰盒在同一个地方完成大姐的遗愿。此时此刻,高振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含着眼泪说:“就像您一生简朴,您要求您的丧事从简,我们完成了您的遗愿。我们要学习您的高风亮节,继续完成您未竟的事业。”

骨灰伴着鲜花慢慢地撒落,撒向海河……

对个人身后之事,邓大姐就是这样,看得很轻,很淡。而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她心目中却重如泰山。赵炜告诉记者,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大姐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今年年初,当邓大姐得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巡视时发表了重要谈话后,兴奋地把她喊到病榻前,让她把小平谈话念了一遍又一遍。一边听,一边欣慰地说:“小平同志讲得好哇!这是在关键时期,把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意义十分重大!”

花圈、花篮、苍松、翠柏,簇拥着邓大姐的遗像。她仿佛用自己那特有的慈祥、乐观的微笑,向养育她长大的天津,向祖国的山山水水,向自己的同志、战友、亲人,作最后的告别。

骨灰伴着鲜花慢慢地撒落,撒向海河,汇入大海……

一朵朵缤纷的月季花瓣飘浮在河面上,形成一条绚丽的彩带。这正是大姐高洁品格的象征。

“骨灰不保留,撒掉。”

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

这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告白。

海河,将永远铭记!

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先后共用的骨灰盒。现珍藏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来源:《人民日报》、《爱周之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