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学区形势,空前紧张!

青城山说 2024-08-01 12:09:05
青岛的学区形势,已经达到空前的紧张态势。

01 预警规模空前

如以前所料,市北区于昨晚发布了学位预警政策:

市北区的预警有两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达到了9个小学,除了以往的浮山后和启元,又增加了新都心的立新小学。

新都心是2010年后集中发展起来的新地方,都是新小区、新居民,业主年轻,算一算第一批业主的孩子正好是这几年集中上学,自然就会造成片区内学区的紧张。

二是时间紧迫,发布预警的时间是2024年7月31日晚上,明年小升初的截止落户时间也是2024年7月31日,这是不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啊。

除了市北区,以前市南、崂山、李沧都发布了学位预警政策。

算下来,2025年小升初已经有23所小学预警、2026年有7所小学预警,这个规模是空前的。

即使是在一年级入学规模最大的2023年,青岛的预警小学也没有这么多。

关于明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学位预警,我以前分析过原因,今天再来强调下。

02 预警原因

很多人都有疑问,不是都说孩子少了吗,怎么还预警啊,这真是莫名其妙。

我仔细分析后认为,有4个原因不得不预警:

第一,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都是有限的,主要是教室数量有定数,像今年有入学冲突的合肥路小学,1-4年级招了63个班,超过了48班的招生规模,后面就没有教室了。合肥路小学可以去浮山学校借读,可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种借读的条件。

像前两年,浮山后的富源路小学、同安路小学等都一年招收20个班左右。前几年招的多,占用的教室就多,后面几年再招生就只能减少班数。所以以后几年,即使孩子减少,这些热点学校大概率也会继续预警。

没办法,教室不够了。这是明年青岛诸多小学继续预警的最大原因。

第二,虽然二孩高峰期过去了,但青岛的一年级入学孩子数量仍然居于高位:

2023年16.8万,2024年14万,这是青岛历史上的冠军和亚军,按照这个趋势,2025年也不会低,仍是一个入学大年。

第三,即使青岛的新出生孩子数量减少了,但青岛内部的人口迁徙反而越演越烈。

我前几年曾经统计过市北各学区之间小学在校生的数量变化,7年时间,浮山后学区小学在校生数量翻番,而其他学区不少都是负增长。

我没有统计到2023年的数据,如果有的话,相信浮山后的增长数量会更加吓人,毕竟这几年增加了同安路东校区、富源路东校区、同德路小学等新学校。

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少了,可这种内部迁徙并没有少,背后是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

而且,几千年前就有“孟母三迁”,美国这种国家也有学区的概念,你有啥理由消灭学区呢?

第四,青岛新出生孩子减少了,但市外人口的迁入可以弥补这个缺口。

下图是青岛近年来的新出生人数:

和上面一年级入学人数对比的话,你会发现对不起来,一年级入学人数明显比相应年份的新出生人数大很多。

这多出来的就是市外迁入孩子,毕竟青岛每年可以增加1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青岛自己的户籍人口是负增长的,也就是死亡人口大于新出生人口,这个负增长人口没有数据,但当在几万人级别。因此,即使青岛新增加常住人口比较少的2023年(2.94万人),考虑户籍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实际从外市迁过来的人口也在6万人以上。

03 预警后的学区选择

上述学校的落户截止时间一般是7月31日或8月31日,对于明年上学的孩子家长,买房落户时间已经不足或很紧张,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其实,还是有漏可捡。

如果你孩子明年想上市南中片,那有两种选择:一是没有实施预警的太平路小学,不过房价很贵;二是学区内的私立小学榉园学校,小升初时选择市南中片的公立初中,条件是要求具有市南区双证。

如果你孩子明年想上市南东一片,那就只有选择嘉峪关学校了,房子仍然是又老又贵。

如果你孩子明年想上浮山后(市北),那可以通过私立格兰德的路子,小升初时选择浮山后(市北)的公立初中。

如果你孩子明年想上浮山后(崂山),那就只有浮山学校可选。

至于崂山育才、崂山实验、启元这种九年一贯制,就没有别的方法了。

其实总结下来,家长们有4种选择优质学校的方式:

在房价普遍下跌的现在,买学区房上公立小学+公立初中是最稳妥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省钱的方式。

这时候,家长们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分清每种方式的优劣势,方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1 阅读:517
评论列表
  • 2024-08-01 17:24

    怎么 这两年孩子没学校可上了?空前紧张 怎么不说超级极度缺少 更能博眼球

  • 2024-08-01 23:51

    讲讲西海岸好初中附近的学区房吧

  • 2024-08-01 13:42

    我儿子2022年才出生,同年出生数量不到1000万,入学数量2000万,所以目前我不急。

  • 2024-08-02 09:05

    过两年试试,青岛的教育也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