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博物馆里那些珍贵文物的故事

伯伦看旅游 2024-08-16 22:32:36

阿克苏市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阿克苏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多浪河畔,外型上汲取了汉唐建筑风格的美感和精髓,博物馆外面的巨幅手绘瓷板壁画《飞天》反映了佛教传入西域之后对阿克苏的深远影响,这里的丰富文物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1、“汉归义羌长印”的故事

进入阿克苏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中的印章投影,“汉归义羌长印”是汉代朝廷赐给羌族首领的官印,1953年出土于阿克苏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国家一级文物,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归义羌长”正是汉王朝为了汉羌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平息战乱安抚羌人而赐予羌族首领的封号,这枚印章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汉代有羌人在塔里木盆地绿洲长期活动、生活,是此地的早期居民,更加印证了中原与西域在交往中的融合发展。

2、绛宾入朝的故事

汉武帝天汉元年,解忧公主奉命远嫁们于今新疆伊犁的乌孙国昆弥军须靡,为大汉和乌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是对汉朝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之一;公主长女弟史嫁给了当时非常富裕的龟兹国首领绛宾,其子丞德自称汉朝外孙,常常入朝探亲,与汉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对稳定西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鸠摩罗什的故事

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为东晋时龟兹人(今阿克苏库车),后被带到中原定居于凉州和洛阳,他系统深入地用汉语传播佛经,共译经七十多部、三百余卷,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佛教东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苏幕遮的故事

阿克苏博物馆内有一幅非常引人瞩目的色彩斑斓的舞蹈影像,背后却有一个悲愤的故事。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盗走一件7世纪木制舍利盒,盒身有彩绘图,是21人组成的“乐舞团队”,有跳舞者、弹奏乐器者、持棍舞者,还有小孩在一旁协舞,服饰各异,后研究认定正是古代龟兹地区著名的歌舞戏乞寒胡戏,也就是“苏幕遮”。舍利盒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展陈的“苏幕遮”图案是专家到日本临摹绘制回来的。

5、镇馆之宝大陶缸的故事

阿克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唐代大陶缸,名为“‌薛行军·监军陶缸”,高168厘米,口径42厘米,腹围350厘米,据工作人员介绍说,用这缸装水,可以供40个人用40天,用这缸装粮,40个人可以吃四个月,是古代军队的重要储粮器具,1980年出土于沙雅县艾格买里羊达克古城,不仅是储存器的象征,还为反映古代人类在烹饪方式或提供更丰富的食物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6、察吾乎彩陶故事

阿克苏博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中有一件大型的带流单耳彩陶器,正是新疆独特的察吾乎文化代表;察吾乎文化因新疆和静县察吾乎墓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彩陶以带流单耳彩陶器最具地域特色,主要墓葬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年,墓葬的形制、出土遗物及文化内涵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被命名为“察吾乎文化”。这些彩陶文物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具有共性特征,被认为是彩陶自东向西传的例证,证明西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7、最早的石窟故事

阿克苏境内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由于是佛教东传的第一地理区域,这里的石窟壁画比敦煌壁画更接近佛教的原生态,且由于当时工艺限制,壁画多用来自于佛教原产地的天然颜料如青金石等,所在颜色更为鲜艳,人物形象更近于胡风。克孜尔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丝绸之路的波斯银币

阿克苏博物馆还展出了较多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包括属波斯萨珊王朝时代的波斯银币,时间上大致对应中国魏晋南北朝、隋朝直至初唐时期,这些钱币的发现证明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建立起了通畅的商贸网络;粟特人原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间,正处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往东是中国,向西是波斯、罗马,粟特人携带的波斯银币在丝绸之路沿线广泛流通,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为古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实际证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