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在央企的,可能都有一种无奈的“习惯”——就是习惯于“整治形式主义”的专项行动每次喊得震天响,但似乎每次过后反而感觉形式主义更重了。最近,国资委一再强调要“为基层减负”,出台了一些措施,试图削减那些繁琐的表面工作。可惜啊,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落地执行中,形式主义反倒披上了“创新”和“科技”的新衣,让基层员工忙得不可开交,真正该做的实效性工作却常常被搁置一旁。
新形式主义的“高效”套路这年头,别的创新不见得成真,倒是形式主义的创新一套一套的,每当新一轮整治行动开启,基层部门立刻动起来,组建专项小组,频繁召开动员大会,拉上各种数字化系统,挖空心思做“留痕”记录。材料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这成为了迎合上级的标准操作。以前“材料厚度”考评的时代算是过去了,现在则是“电子痕迹”上线,基层员工需要在多个平台上打卡、上传一堆会议照片。有人调侃说:“我能在几天内‘造’出几年的痕迹!”于是大家在虚拟操作中耗尽精力,忙得焦头烂额,形成了一种貌似“规范”的流程。看似“创新”了,实则是将负担一层层加码,形式和实质完全背道而驰。
数字化形式主义的狂欢以往大家可能觉得文山会海烦不胜烦,但现在却是文山“数字化”了!在许多央企中,基层员工每天要打卡,每周要线上学习好几个小时,再加上报表数据统计,搞得人焦头烂额。看似“高效”“科学”,实则是“装点门面”的伎俩——所谓的“科技创新”变成了套形式主义的外壳。各种“数据指标”成了绩效考核的核心,至于具体工作的成效倒是被忽视了。每天繁忙的打卡、记录、留痕,让人有一种形式主义愈演愈烈的荒诞感。
基层员工的无奈:疲于应付“创新”形式主义基层员工无疑是这种“创新”形式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每天不是在业务中提升自己,而是在疲于“应付”这些数字化的系统操作、填报数据、准备材料,时不时还要加班加点应对上级检查。甚至有些基层单位抱怨,为了一次例行检查,可能要加班数日来准备材料、填数据。国资委说得好听,呼吁“减少负担”,可实际操作下来,减负的号召反倒成了新的形式主义负担。很多基层员工心里忍不住问一句:“减负减负,到底是减哪里去了呢?”
如何回归工作的本质?回归本质,形式主义的整治应该真正关注实际工作成效,而不是让员工陷入数据的海洋。央企要为基层真正“松绑”,考核指标更应关注业务成效,而非表面功夫。否则,即使整治行动一波接一波,最终恐怕还是难以触及实际问题。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大家不求多大的变革,但希望能让整治形式主义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减负。
这种“花样百出”的形式主义,对基层员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负担”,更是一种让人身心俱疲的消耗。期待有朝一日,整治形式主义能走向务实,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真正的活力。
说的真好!
国企啊,责任明确,产权明晰,等等基础一直不能被所以员工自觉接受,产权是全民的,或者代表全民的国家的,但打工的人或者说运作国企的人又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把几个通讯公司好好整顿整顿,一天到晚的甩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