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电影回顾研讨会暨2023十部优秀国产电影简评发布会”在京举行

影视风向标 2024-01-04 12:53:14

2024年1月2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基金承办的“2023中国电影回顾研讨会暨2023十大优秀国产影片简评发布会”在京举办。出席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陈旭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总编辑皇甫宜川研究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刘琼副主任,人民网文体采访部主任黄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研究员,中国影协《电影艺术》主编谭政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专委会胡建礼秘书长,《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任晶晶副编审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到会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CCTV-6中国电影报道、《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影视风向标等。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主持。

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2023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其取得的相关成绩或特点进行总结,研究其内在的创作与市场规律,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会议伊始,张卫副会长先介绍了与会的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张卫表示,在2023年中国电影取得近550亿票房佳绩的时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举办2023年中国电影的回顾研讨会与十部代表性影片评论发布会具有相当的意义与价值。

随后赵卫防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各位理事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集体评估情况,并宣读了十位著名影评人对十部国产电影,即《长安三万里》、《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宇宙探索编辑部》、《满江红》、《八角笼中》、《河边的错误》、《无名》、《我本是高山》、《涉过愤怒的海》的简评。

此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对各位到场嘉宾表示感谢。饶曙光认为,就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状态来看,电影评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提出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电影评论,为中国电影提供一个更高自由度、更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宽松创作环境,是在座的所有电影评论者以及媒体的共同文化责任。随后饶曙光针对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23年工作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饶曙光提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根据中宣部领导和国家电影局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主要进行了推动电影评论工作前置与建设电影及电影业评价体系两项工作。前者是针对电影创作的前期工作,如在剧本论证会等创作流程上提供评论的指挥与力量,推动电影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后者是针对电影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而提出的双向评价体系,在电影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集体认知下凸显出其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意义上的作用。

面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饶曙光认为,数量庞大、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中国电影满足了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为中国电影的恢复性增长不断的增加动力和活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电影实现恢复以及增长后中国电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繁荣发展如何实现,这应该发挥电影评论的积极力量。当然,从市场层面回顾2023年的中国电影还有一丝隐忧,即观影人次还不够多。这意味着电影需要在内容等方面要继续努力,要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进入电影院。同时,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媒体的挑战,电影如何在这种资源分裂中获得发展也是需要深入考虑的方面。而这次研讨会的举办与各位专家的观点,或许能够提出更多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也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2035年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电影强国而做出电影理论批评更多的贡献。

尹鸿教授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总结出四个特征。第一是强劲复苏,即2023年中国电影在不仅票房规模和观众群体上也分别达到了历史最好年(2019年)的85%和76%程度,而且同全球285亿美元票房相比,当前中国电影占全球票房28%,全球排名前30位的电影中国产电影占7部,这表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二是结构优化,即当前中国电影不再单纯的依赖几部所谓的重工业电影或者高技术电影支撑中国电影市场,而是靠一个相对均衡的电影产品来构建市场,这也意味着观众观影的可选性。第三是关注现实,即当前现实题材电影不仅在电影制作质量、现实强度和现代电影感都获得较大提升,而广泛获得了观众的青睐。第四是创新领衔,即在经历过去几年模式化创作后迎来一个创新爆发期,开始自觉的从现实或历史中寻找创新点。但是,尹鸿还认为应预防乍暖还寒,保持谨慎乐观。尹鸿表示,中国电影并未完全恢复市场最好时期,依赖中等规模电影推动增长的风险较大,社会舆论与文化环境对电影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在增加,而14-20岁的观影主力群体在萎缩,这些都对2024年中国电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章柏青研究员对2023年中国电影全国电影总产量971部,总票房549.15亿元的整体态势表示满意,并认为刚刚宣读的十部电影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2023年度国产影片的特征。在此,章柏青认为中国电影当前有三重新的动向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源泉的开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长安三万里》《满江红》等影片的出现,当然这与党中央对此的重视有很大关系。其二是一批中心成本电影、现实题材电影取得了艺术与市场上的双成功,突破了以往大片垄断的格局,如《我本是高山》《八角笼中》等把更多的镜头以及目光投向于老百姓,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其三是电影创作的年轻化,体现出年轻导演新的拍摄方式、创作观念和艺术思维,如《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年会不能停!》等影片,这也对今后类似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皇甫宜川研究员也关注到青年观众群体的下降问题,在他看来,应当重视并促成观影人次的增长,而当前中国电影的观影人次获得四年以来最好成绩,便是好的开始。同时,基于2023年中国电影整体发展,皇甫宜川认为中国电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历史和当代的尊重,对普通民众生活与情感的尊重,用创作的电影与观众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是最重要的特征。基于此,皇甫宜川提出从供给侧与消费侧两方面观察。在供给侧方面,国产电影成为绝对主力,根本原因是国产影片在高质量发展驱动下,以贴近时代的表达,扎实的表演和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开辟和弘扬,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而在消费侧方面,观影人数获得新高,档期效应明显,电影市场继续下沉,亲子观影和合家欢观影以及25岁以上的女性带来的市场增量的问题值得关注。此外,皇甫宜川还特别指出动画电影对市场增长和观众培养的积极作用以及短视频在电影营销方面的优势与弊端。

陈旭光教授在对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总体把握上提出三个关键词,第一是现实向电影,像《消失的她》《孤掷一注》等影片能为观众提供心理需求,也大大丰富了现实题材创作。第二是超越向电影,即想象力消费,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现实或历史的单纯模仿,而是更追求想象力的发挥,2023年度出现的一批科幻、灾难、神话、历史等各种类型电影也佐证了这一点。第三是游戏电影,体现为创作者的游戏思维与游戏美学,能够引发大量青少年观众的共鸣。此外,陈旭光还关注到文艺电影的创作新态势,指出其在类型、叙事上的突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赵卫防研究员从四个方面观照了2023国产电影的成就与不足。第一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不仅仅体现在电影内在的文化价值层面,更在外部形式上具有民族辨识度,后者是更具突破的发展特征。第二是原创性,如《满江红》《孤注一掷》《学爸》《我爱你!》等影片的出现,这涉及到主创人员在电影中体现出的更具当代性和现实感的创作精神,也更好地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第三是现实题材回归本体,出现了大批现实题材电影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这种现实题材回归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的回归。第四是新主流大片的发展,应当在延续中强化创新部分,发挥市场增长,推动产业提升的功能。

张卫研究员则基于自身对中国电影的深度观察提出了2023年中国电影的四大趋势。第一是以现代化的视角和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满江红》等影片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歌,但他们用现代化视角表现出了当代精神。第二是以类型化的叙事框架展示现实主义的锐利锋芒,如《三大队》《八角笼中》《学霸》《热搜》等一批反映现实问题的影片采用了类型化的叙事,替代性地解决了矛盾冲突,满足着观众的观影期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第三是以电影工业的精品制作打造鸿篇巨制,表现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升级。第四是以探索电影语言的尝试呈现作者性书写,《无名》《深海》《永安镇的故事》等一批艺术电影,不断探索电影语言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表现出充满个性的作者性书写态度。

钟大丰教授则关注于2023国产电影的类型与观众问题。他认为,自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至今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具有通过满足人们的现实关切与情感需求来实现其在市场上成功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市场化环境下如何理解电影和现实的关系,如何理解现实主义有所帮助。而就2023年中国电影状况,钟大丰继续分析,不同的类型电影实际上都有意建构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其在商业上成功的核心是以某一部分触动广大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间的情感体验,以现实主义精神的部分来折射现实,如《深海》《八角笼中》《我本是高山》等。因此,如何在调动观众共情的过程中完成对现实的表现和积极引导,需要更巧妙地使用类型电影,这也是2023年中国电影提供的一个重要经验。

刘琼编审则基于调研、采访与专家盘点等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不止是数量提升,还应是生产结构、票房结构、观众结构的优化合理。而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专业评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时,能够起到引导和纾解的作用。同时,刘琼提出政府推进的各项扶持计划有效地帮助青年电影创作者成长,而他们与青年观众在年龄、情感、经历、审美等方面的同构也推动了其在市场上被迅速接受。此外,刘琼还认为电影应继续发挥产业辐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左衡研究员从三个关键词入手透视2023年中国电影发展。第一个关键词是模式,即政府部门在电影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有力推动了电影发展,提振电影人信心,使中国电影迅速从疫情时期的低迷状态中恢复。第二个关键词是观念,即电影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现实社会、观众审美甚至文化生产、旅游发展等层面。第三个关键词是任务,即电影的任务是要将自身融入党和国家整体的文化理念与文化发展中去,在更高维度去完成中国电影的使命。此外,左衡还通过自身调研关注到电影教育的缺位与经典电影美学的传承问题,提倡以优秀的影视评论、鉴赏课程滋润中国电影未来的文化土壤。

谭政研究员也从三个关键词出发总结2023年中国电影,并由此提出三个建议。关键词一是中等体量电影,其在电影市场出于腰部位置,是当前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二是青年电影,即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主力,这说明青年导演参与电影创作,直接面对观众的通道是相对畅通的。关键词三是中国动画学派,即中国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故事的现代性重构、对中国故事的创新叙述、对中国造型风格的继承以及对中国超级英雄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突破。此外,谭政也由此提出三个努力方向,一是继续优化内容构成,二是培养能够消费电影的观众,三是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胡建礼秘书长则从四个方面简要总结了2023年中国电影。他认为,首先从票房、审查、发行等方面的正常化出发,2023年是疫情以来迅速回复的一年。其次,政策性的支持促使了电影复苏,尤其是从去年5月1号至10月31号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第三是在创作上实现多题材、多类型的创作格局,尤其是现实题材影片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的火爆,形成了2023年的两大创作特点。最后是海外传播与奖项获得的相关情况不太令人满意,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大力发展和改进的部分。

黄维主任从2023年春节档谈起,认为多部影片在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国产电影市场的沉淀与拓展,而优质影像的破圈传播更使受众覆盖面越来越广。同时在电影营销上,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交互性也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了电影市场的活力。此外,电影的主管部门和全行业都在推动打造周末档,激发观众在周末两天来走进电影院的热情,有效拉动了电影市场的消费。这些方面都有效推动电影人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好电影,用中国式电影来推动电影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任晶晶副编审认为,2023年中国电影虽然题材、样式各有不同,但都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极具有中国色彩,反映出了国产电影丰富的价值特性,展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同时,观众的观影偏好与选择思路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追求新鲜感的观影心理,这种新鲜感来自于故事和类型的创新、文化共鸣带来的本土优势以及情绪分享的代言表达。此外在宣发上的创新,如运用抖音等新媒体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推广,也值得关注。

会议最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进行了会议总结,再一次对与会嘉宾与媒体朋友表示感谢,认为各位专家在本次会议上阐述的观点与思考既是对2023年中国电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展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