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前线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大将奉调回国,按照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指示创办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并担任院长和政委。设在哈尔滨的这所军校名义上是搞军工的,其实是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和研制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央非常重视。出于保密需要,对外称“军工学院”,在内部文件里叫“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战争年代陈赓办过部队学校,组织能力强,办新中国的军工学院更是一件大事,从建校、调集教员再到招生开课,陈赓将军四处奔波,付出了很多心血,妻子说他是“拼命三郎”。在他的努力协调下,哈军工汇集了一批来自全各地知名专家教授,还有苏联派来的专家。
众所周知,陈赓将军为人幽默,是军中有名的“开心果”,他在军工学院很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话。他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这一点不论国内还是苏联来的教员都深有体会。
陈赓
筹建哈军工时,陈赓提倡“两老办院”,也就是老干部和老教授。最早一批有名望的教授大都留过洋,是从科研单位或者名牌大学抽调过来的。论年龄,老教授们也不算多老,最大的55岁左右,年轻的教授才40来岁。
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愿意到哈尔滨工作,但很多人不适应东北的寒冷天气。陈赓把斜纹二道街(今经纬二道街)条件最好的房子分给教授们住,要保证暖气足,煤气足,每周能洗热水澡,工作和生活上增加适当的补助,一律享受公费医疗。而陈赓和部队干部们住在学校盖的小平房里,条件很简陋。
工作安排上,陈赓主张让教授们负责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如张述祖,以前是国民党兵工大学教授,解放后在华东军区科学教研室工作,陈赓把他请来哈军工当科教部部长;上海复旦大学来的著名数学家卢庆骏教授担任副部长,上海交大的曹鹤荪担任教务处处长。
哈军工学员
一些部队干部有异议,说教授们学问大,但是组织能力未必强。陈赓说,教授们懂行,既然愿意留下来工作,就要让他们有职有权,放开手干,老干部们当副手,帮助他们。一次学院干部开会,陈赓又提到了这个问题,说老干部们参加过长征,大家承认你的“两万五”,你也要承认教员的十年寒窗苦。教员是炒菜的,学员是吃菜的,干部就要负责端盘子。
但许多部队干部一开始思想上转不过弯,明着不说,对那些“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们有点看不惯。学院成立的头几个月,发生过一些小插曲。
由于教授们没有军籍,平常穿的衣服各色各样,在干部和学员们的军装映衬下很显眼。他们大都是欧美国家或者日本留学回来的,一些青年干部私下开玩笑说他们是“八国联军”。这些外号传到老教授的耳朵里,有人愤然作色,有人告到了学院领导那里。领导们很重视,多次召开干部会议,严禁对教授们不敬的闲言碎语。
陈赓百忙中指示学院政治部下面成立一个政治处,专门负责教授们的思想工作,照顾他们的需求。这个政治处的主任姓王,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三八式”老干部,英勇善战,又擅长搞团结,学院还给他派了3名团级干部当助手。
老教授们不习惯东北的生活,学院大食堂的饭菜不合他们的胃口,王主任按照陈赓的指示,第一件事就是在教授们住的斜纹二道街宿舍开了一个小食堂,专门请来会烧南方菜的大厨做饭。教授们吃了大厨烧的淮扬菜,赞不绝口,吃饭的问题算解决了。
可是教授们到食堂吃饭的时间不统一,没多久,食堂的工作人员不乐意了,说教授们吃饭不准时,这个吃完了那个来,我们老等着,下班没个准点。食堂的助理员说,那还不简单,以后开饭吹哨,按照部队的规矩来,过时不候。
苏联专家讲课
王主任没想那么多,觉得可以试试,于是小食堂开始吹哨子开饭,教授们听见哨声,手忙脚乱地往食堂跑。有人说,我们这哪是教师宿舍呀,成了军营了。有人找王主任反映情况,说我们不太习惯这样,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办法。
陈赓听说后,对学院领导说,教授是办院的中坚力量,依靠他们才能培养青年教师队伍,我们要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不能用吹哨子的简单办法对待知识分子。以后可以在他们中间发展党员,慢慢改造他们的思想。陈赓发话后,小食堂不再吹哨子了,教授们可以任意时间点餐。
军工学院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应中国的邀请,苏联派了一个以奥列霍夫中将为首的顾问团,也来了一批授课的专家。为解决苏方人员的住宿和吃饭问题,陈赓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哈尔滨有一个苏联人建的“大和旅馆(现龙门大厦贵宾楼)”,很高档,一应设施齐全,新中国成立后归铁道部管辖。筹建军工学院时,陈赓请周恩来总理出面,暂时借用大和宾馆,让苏联的顾问和专家们住。苏方人员的待遇和国内的教授一样,有自己的小食堂,有专门的警卫。
大和旅馆
对远道而来的苏联专家,军工学院专门成立了招待科,力求让他们“宾至如归”,生活得愉快而舒适。苏方人员非常满意,专家夫人们天天笑容满面,哼唱着俄罗斯民歌,大有乐不思蜀的意思。苏方人员工作也非常认真负责,受到大家的尊重。
1953年9月,哈军工正式举办了开学典礼。这一年初冬,一位苏联教员在工作岗位上因病去世了,陈赓当时在北京,闻讯立即赶到哈军工,亲自去吊唁。遗体要运回苏联,陈赓不顾劳累,又带着哈军工政治部长张衍等几位主要领导,去火车站送灵。
到了车站,陈赓左右张望一下,见省市领导没人来,顿时变了脸色,对张衍说:“快给他们打电话!苏联专家死在工作岗位上,省市领导不来送行,像话吗?”哈军工由中央军委直管,是正大军区级,陈赓当过志愿军代司令员,还是中央候补委员,当时哈尔滨属松江省管辖,在松江没有谁比陈赓的职务级别更高。
不一会儿,松江省委书记强晓初、哈尔滨市长吕其恩等就急匆匆赶来了,磕磕碰碰地跨过铁道线,在陈赓面前站定,气喘吁吁。陈赓和省市领导经常打交道,一向对他们很客气,但这次陈赓板着脸,一声不吭,几位省市领导颇为尴尬。这件事在松江省政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