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一般的旗人如何入仕?侍卫就别想了,但仍有三条捷径可选

梦里花落懂秋意 2024-12-17 10:48:14

清代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开国那天开始就奉行“重满抑汉”的基本国策,旗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特权。他们不用像汉人那样十年寒窗参加科举,凭借其八旗的身份和出身背景,就可以直接授官。

说到这里,很多读者就会联想到侍卫,认为侍卫是八旗子弟入仕的主要渠道。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挑选侍卫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具有普遍性。为此,御史就与诸位科普一下旗人入仕的相关知识。

从清代的八旗制度来看,旗人入仕根据其不同出身和文化水平,其入仕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以世爵世职挑选侍卫

清宫的侍卫主要从上三旗中挑补,下五旗不能说没有但人数不太多。因侍卫负责宫中和大内的守卫工作,职责十分重大,非军功世家子弟不予。

从职官的角度出发,侍卫不是兵而是官,不同侍卫都有各自的品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蓝翎侍卫(正六品,文献中所说的粘杆处侍卫也属此类)。

可以看出,侍卫的级别很高,一等侍卫等同于外省绿营的参将。很显然如此高级别的侍卫是不可能授予一般旗人的,只有那些本身获得过爵位世职的,或是承袭祖上世爵世职的勋贵子弟才有资格挑选侍卫。

以和珅为例,他承袭了祖上的三等轻车都尉,正是有了这个头衔,他才被乾隆授予粘杆处侍卫一职。熟悉清代爵制的读者应该知道,轻车都尉视同正三品。

如果是伯爵以上,那么起点就更高,八旗各都统、副都统出缺,即可引见补缺。这一做法严格遵循了“爵职相符”的原则。

第二类:以科举入仕

宗室、觉罗以及八旗子弟本身就享受阶级特权,大部分人不需要去走科举这条艰辛的道路。但是也有少部分旗人立志于学问,选择了科举入仕。

旗人与汉人同场竞技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清一代旗人进士数量有1400多人。朝廷对于这些旗人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并给予了很大程度的照顾。

一旦考中举人、进士,其授职的起点相当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旗人,一般都会将其选入翰林院作为重点人才加以培养,其升迁也较汉人更快。比如乾隆朝的尹继善、道光朝的文庆皆属此类。

以科举入仕的旗人,被皇帝视为满洲文化精英,他们的仕途注定会一帆风顺。甚至比以侍卫入仕的旗人更具优越性。

第三类:比笔帖式入仕

没有世爵世职,也没有通过科举入仕,但本身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旗人,大多走这条路。清代皇帝对旗人的文化培养向来比较重视,设立了八旗官学专门培养旗人子弟。

这一类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是旗人种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当他们在官学中学习期满并通过考试后,就可以选为各部院衙门的笔帖式。

笔帖式是清代特有的一个岗位,其性质也很复杂,有没品的也有有品的,主要根据各衙门的情况而定。

清代有很多旗人大臣皆以笔帖式为起点,继而升主事、员外郎、郎中,或外放道府,最后位列封疆或入阁拜相。

第四类:以拜唐阿入仕

拜唐阿是满语,是指在各衙门当差但没有品级的编外人员。朝廷在各宫、各园以及王公府邸中,设立了数量庞大的拜唐阿。

旗人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就是那些没有世爵世职,又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的旗人子弟。这类人的数量同样也很多,朝廷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和前程,才特设一些临时差事以供驱使。

拜唐阿并非是低贱的苦役一类的,他们在各部院衙门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管库或值守。只是相比于侍卫、笔帖式而言,他们的晋升难度较大。

拜唐阿最理想的出路是晋升蓝翎侍卫,或挑选为七八品的小京官,只要能顺利转正,日后就有希望升任更高级别的岗位。

除了以上四类之外,也还有其他的入仕渠道,最典型的就是荫生。只不过荫生自古有之,不局限于清代,也不局限于旗人,汉大臣同样也享受荫生特权。

与汉人的科举入仕不同,旗人不管是走哪条路都相对要快捷很多,说得难听一点,不管是哪个阶层的旗人,都有很大的机会跻身官场。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清入关时满洲的人口仅有二十来万,至乾隆时期人口也才一百多万,刨去妇女老幼,成年的壮丁最多也就是三十多万。且这三十多万人中,有二十万是国家额定的八旗马步兵,满打满算剩下的空缺也就十几万人。

而旗人的官缺比汉人多,文武官职至少有一万多岗位可供旗人选择,也就是说每10个旗人中,就有一个可以入仕为官。汉人就不同了,平均下来三万人中只有一个幸运者可以进入官僚队伍。

1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