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对标SpaceX,依然大而不强?原因令人深思

王新喜科技趋势 2023-12-11 15:16:01

文/王新喜

12月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文章提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世界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全面推进,“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这与我们在航天领域率先实现强国目标还相去甚远,每个航天人对此要怀有深深的危机感。”

中国航天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优势领域之一,在航天领域,我们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吗?

为何说中国航天对标SpaceX,依然大而不强?

事实上,这里所谓的大而不强,是看跟谁比,如果跟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比,我们是又大又强,但是跟最先进的spacex比,或许依然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我国航天领域的三大块,是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

目前,应用卫星这块,我们国家能生产、发射所有门类的卫星,在轨卫星数量是世界第三,但我们还没有发射在轨太空望远镜。不过,明后年我们发射“巡天”太空望远镜后,就补上了“空白”。

载人航天,目前我们国家的空间站是全世界唯一的单一国家建成空间站。从 “强不强”的角度来看,就是我国的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要小一点。

深空探测,我们已实施了“探月”工程、火箭探测等科研项目。要说不足之处就是还没能实现载人登月,以及没有发射过类似“旅行者一号”这样的深空探测宇航器。

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跟SpaceX比,差距依然存在。一是,我们现有的火箭技术较之SpaceX有差距。无论是SpaceX的火箭发射载荷以及火箭的发射成本,SpaceX现在都比我们有优势。

比如,我国目前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五号”,该型火箭最大的载荷是25吨,而SpaceX的“猎鹰”火箭最大载荷可达63.8吨。更恐怖的是SpaceX正在试验的“星舰”火箭,这型火箭研制成功的话,最大载荷可达150吨。

SpaceX还拥有先进的可回收火箭技术,能够大大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以及火箭发射频率。据相关报道,SpaceX宣布明年一年的火箭发射次数将达到惊人的144次。目前来说,我们国家仍在实验火箭回收技术。

此外,由SpaceX基于火箭回收等技术,SpaceX火箭的发射成本已经比我们还低了。以前,我们国家经常把发射成本低作为一个亮点来说,现在相比SpaceX已经没有成本优势了。

为什么呢?

SpaceX的先进之处,在于技术,成本、也在于创新思维与机制。从降本这一块来说,是因为SpaceX是走的是商业航天路线,因此,在低成本化、可复用上有过更多思考,有些材料如果不需要使用高精尖的新材料,能省则省,spacex一直以来的发展理念就是降低成本、重复利用,这一点,中国航天也是追赶的方向。

艾萨克森的《埃隆·马斯克传》曾经提到马斯克对火箭降本增效的细节,火箭零部件曾被一些公司垄断,这些公司超高溢价割韭菜,但马斯克不惯着,干脆自己搞,结果超过100美元的零件,自己几十美元就搞定了。

从技术上,返回的技术、星链的技术等就无需赘述了。一个典型是猎鹰系列火箭的成功离不开梅林发动机,梅林发动机高达198比1的推重比,让猎鹰火箭才有回收的价值,500多吨的猎鹰9实现了近23吨的近地运力。而近1000吨的长征五号近地运力为25吨。

从创新思维角度来看,传统航天都是先研究发动机,定好型之后再建造,生产发射一段时间后再去改进。但是spacex的星舰是先做原型机,从19年的星虫再到23年,就是不断试不断改,发动机也是从猛禽1代更新到猛禽三代。马斯克的科研生产模式是边科研边生产、试验,也是一种创新模式,可以减少研制的周期。同时在科研生产模式上,开始就能够做到批量化生产,这也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我们要在2045年成为“航天强国”,在部分领域包括研发模式以及降本能力、技术环节、创新思维等,还是要向SpaceX学习,取长补短,稳扎稳打之余还要有更大胆一些的创新思维和机制。

spaceX是人类最高水平,但中国航天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目前国内的舆论氛围是,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自认为已经领先,但不愿意承认别人优秀。但中国航天还弱于美国航天,这是在行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

可回收火箭、星链技术,在早期航天内部都存在大量争议,西方内部也是如此,但是对方已经证明了可行,证明了可行我们就跟进,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的肯定,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突破自己的短板。

中航人多,产品线也的确丰富。但SpaceX的可回收火箭就是一把杀手锏,一物可破万法,如果明年星舰功成,那更是一骑绝尘了。

事实上,在科研领域,高看别人一眼,没有坏处,毕竟,航天业最现实的意义是国家安全,先客观承认对方的优秀与自己的落后,而这恰恰是现在很多网友不喜欢的。很多产业能得到多少重视、经费和扶持,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非常关键。

从目前来看,航天科技集团对标SpaceX,表示依然大而不强,这其中有着谦虚的一面,但也理性认识到了差距存在,也或许也是碰上暂时无力解决的难题了,这种认知是值得庆幸的。

因为国内的科研人员没有盲目,没有夜郎自大,知道和承认什么是好的产品、技术,及其背后的理念、组织、管理、科研模式,愿意朝着这些好的产品、技术的方向去迈进。

Spacx的商业化路径其实是当前的中国航天值得思考的,任何一个行业,要实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与迭代,盈利能力极为关键,尤其是中国航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把自己的能力实现商业化变现,也是一种可供思考的方向,借鉴Spacex的商业化盈利模式,有了更加健康的正向现金流,无疑才会推动更加可持续的研发正循环。

目前spaceX 所从事的事业,代表人类从事星际旅行的最高水平,但从中国航天的这种对标态度与理性认知来看,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