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之后,齐国虽复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就连领土也只恢复了核心区域,其东北面包括齐国五都之一高唐在内的河间之地约57邑为赵所夺,故宋之地为魏所夺,河东九城与定陶为秦所得,淮北为楚国所夺,就连徐州(即当年齐国孟尝君之封地)也被自己的小弟鲁国所夺。至此,齐国已丧失了成为超级大国的地缘基础,乃至跌落到与鲁韩卫等小国并列的地位(注1),只能偏安一隅,再也无力进入中原争霸了。至战国晚期,各国又变本加厉,往往失之于秦,便求偿于齐,如魏国在魏安厘王时夺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楚国在楚考烈王时又灭了齐国的小弟鲁国并夺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县,后来齐国屡屡拒绝与赵魏楚合纵抗秦,甚至秦每灭一国还要遣使祝贺,有很大原因就是被列国欺负惨了所致。
还是那句话,多极世界讲究的是战略均势,而楚齐秦作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50-公元前284)并列的三大超级强国,每一个都必将遭遇各国的联合打击(前期魏国也经历过),只不过秦撑住了(因地缘与外交较优),楚齐没撑住,如此而已。
总之,齐国完了,秦昭襄王最高兴,他的奸计终于得逞了,与他争天下的对手又少了一个。赵国,现在只有一个赵国能让他头痛了!
这一次五国伐齐,煽风点火的是秦,出风头的是燕,但真正的主盟者是赵国,并且赵也因此取得了富庶的河间之地,经济实力为之大增。如此,赵军中除了勇悍的北地骑兵外,又包容了不少昔日的中山猛士和强齐劲兵,以廉颇、赵奢为代表的赵国将领,更是战国后期公认的一流名将。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赵国文臣,也是人才济济——不好对付,当真不好对付啊!
——“齐国已经被搞定了,然而赵国……白起啊白起,现在能打败它的只有你了,大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你准备好了么?”秦昭襄王在咸阳的宫殿里翘首北望,痴痴的想。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了一位特使,带着国书去到邯郸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惠文王答应。赵王答应了吧怕秦王得了玉璧不认账,不答应吧又怕得罪秦国导致秦赵开战,于是派了个号称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带了和氏璧来到秦国,演出了一幕“完璧归赵”的外交佳话,蔺相如也由此从一介门客成为赵国重臣。
然而事实上,这次外交事件是赵国输了,和氏璧虽然是代表着天命与正统的国家重宝(注2),确实价值连城,春秋时也还真发生过郑伯用一块玉璧换取许国一片土地的事情(《左传·桓公元年》)。但我们要认识到,秦昭襄王本质上是个务实的法家政治家,他不可能用15座城池去换这样一块代表虚礼的玉璧,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当然,赵国其实也不相信秦国会怎么做。正如蔺相如所言:“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鲜明约束者也。”从厚道的秦穆公以后,这两三百年来秦国君主就没有一个讲信用的,特别是张仪诈楚以及楚怀王被囚禁秦国至死之事,更让“诸侯由是不直秦”,引起了国际公愤,此后基本上就再没人敢相信秦国了。
所以其实,赵国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用理会秦国,若秦只因换璧不成而悍然开战,则曲在秦,赵大可联盟诸侯伐秦。可最后,赵国却老老实实送来了玉璧,这说明赵国并无主动对抗秦国的决心。蔺相如还在秦廷上傻傻的怒斥秦国一向不守信用、常常恃强凌弱,实际上已经露了怯。当然,蔺相如最后还是完璧归赵了,这说明赵国也不是个让秦国随便拿捏的弱国,原则问题他们不会退让。
如此,秦昭襄王便试探出赵国的态度了:赵国不敢跟秦国全面决战,但赵国也表示自己并不是好惹的。
既然如此,那么就让白起这只猛虎,出山来好好敲打敲打赵国吧!
白起当然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于是,公元前282年,他率万余请锐骑兵,绕越云中数百里之地,闪电般东渡黄河,突入赵境,连拔蔺相如之老家蔺邑,及祈、离石、光狼等城(皆在今山西吕梁市一带),占据太原盆地西部半壁江山,严重威胁赵国故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安全。赵国骑兵亦被斩首两万,损失惨重。
面对白起一系列的凌厉攻势,赵惠文王一拍桌子,大胆竖子……算了,咱不跟他一般见识,于是吩咐太原盆地所有赵军紧守城池,尽量避免与秦军交锋,并急遣使臣往秦国示好求和。
赵惠文王是这么想的,白起这个变态不好惹,咱们老赵家还是少惹他为妙,不如跟秦国求和,转而去欺负已经衰弱了的齐国和魏国,智者只找软柿子捏,便宜不占白不占。
从上面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外交水平真是直线下降了。这个空负强国之名的国家,先是被秦昭襄王利用,做了助秦破齐的蠢事,打破了战国均衡;继而又被秦国刚柔并济的手段试探的清清楚楚,安排的明明白白。总之,在这场关系天下命运的强国斗法之中,赵国并没有展现出一个“带头大哥”应有的政治影响力与领导力,战略战略愚蠢,外交外交拙劣,真是白瞎了赵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看到这种情况,秦昭襄王当然暗爽,于是答应了赵国的求和,转身先去对付楚国。
原来,楚倾襄王熊横之前虽然表面上坐了秦国的小弟,但内里却一直很不甘心,要知道他也是个有血性的男儿,二十年前在秦国做人质时还曾因一时之忿杀死了秦国一位重臣,导致秦楚连场大战,他老爹楚怀王还因此被骗到秦国,扣留至死,此等大仇,他可一日都未曾忘怀。想当年,楚国的先君楚庄王、楚悼王、楚威王驰骋中原、饮马黄河,那是何等的威风!更何况,楚地方六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坐拥如此雄厚的资本,自己却屈身于秦之翼下,此等奇耻大辱,叫他死后如何面对楚国的列祖列宗!
另外,楚倾襄王对秦国刚吞灭不久的巴蜀也相当垂涎。四川的物产,不仅有盐井盐池,有制造兵器与钱币的铜铁,还有大量可用于书简与建筑材料的竹木。其实商鞅变法虽然重要,但并不是秦国强大的唯一条件,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巴蜀富源,恐怕是秦在列国角逐中最后占优势的主要原因。
于是,在公元前281年,楚倾襄王乘秦赵胶着白起无法抽身之际,秘密派遣名将庄蹻(注3)由巫山进入川东南再向西进入贵州,先打败且兰国(今贵州黄平),后征服夜郎,一直打到云南滇池一带,想要在这里训练水军,然后由普渡河-金沙江-长江这一水路通道攻入四川盆地。楚顷襄王的目的,就是想要开发云贵地区的银铜与盐池资源,并从西南方向包抄巴蜀,吞并这块秦国的后勤大基地。为了与秦抗衡,楚顷襄王还大出血本,遣使持金银重宝合纵齐、韩等国,纠集一帮小兄弟联手跟秦国叫板。
熊横小子想造反,这还得了,秦昭襄王于是大怒,决定先下手为强,不等白起,立即对楚国发动大规模军事报复。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秦国第二名将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补充巴、蜀之水军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东下,继而向南,一举攻下楚国的黔中郡(即湘西的武陵山区一带),反包抄了楚国的江汉平原,并切断了滇池庄蹻部与楚国本土之间的联系。楚襄王万万没想到司马错还有这一手,为了不让庄蹻变成孤军,同时也为了保住长江以南的南楚地区,解除后方威胁,他不得不答应秦国的条件,割让汉中的上庸一带,换回黔中地区。
要说秦昭襄王手下还真是人才济济哪,这个司马错,穿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大巴山脉、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从西汉水到长江到乌江再到沅水,从陇西到巴蜀再拐到湘西,万里行军,一路山险水急,又多烟瘴虫蛇,却最终完成了这个惊世骇俗的战略大迂回,奇迹般出现在楚军的大后方,简直可以和西方名将汉尼拔媲美了。
司马错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36年前,秦国君臣讨论下一步扩张方向,正是司马错力排众议(秦相张仪一派主张伐韩),极力主张灭蜀,极言“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注4)。又言:“(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司马错灭蜀之后三十六年,他伟大战略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当然,楚国虽弱,但是地广人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昭襄王还是想把白起这个秘密武器调回来攻楚,这样才保险。当然,这也是秦国任用白起的一个规律了。如前所述,伊阙之战后,东方各国就怕了这位杀神,每次碰到他就做缩头乌龟,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所以秦王要打大仗,都会先派别的将领来开局,等前哨战打完了,进入战役关键阶段,才启用白起来接掌帅印(后来长平之战也是如此)。
而此时,白起正在秦国北疆上郡一带与赵对峙,想要调他南下攻楚,还是得先与赵国巩固好关系,否则万一关键时刻赵国铁骑从北面直冲到咸阳来,事情就麻烦了。
于是在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在秦韩交界处的渑池相会。对于这次外交会议,赵惠文王有点发怵,毕竟此次回盟地点在秦韩边境,距离赵国本土太远,安全保卫难度太大,如前所述,这位秦昭襄王又是有名的无节操,当年曾诱骗软禁楚怀王,还企图绑架谋杀孟尝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手段阴险诡诈,是中学古文课本里的大反派,赵王不得不小心防范,所以提前立了太子,防止秦国使坏。
果然,秦昭襄王虽不至于动粗,但仍在会上极尽侮辱赵王,以威慑恫吓赵国;但以蔺相如为首的赵国大臣毫不示弱,处处反击,人在屋檐下,不仅不低头,还敢在会上威逼秦王演奏乐器!秦昭襄王一生大杀四方,恶名远扬,从来都是他欺负别人,何曾被别人欺负过?蔺相如敢做这史上唯一欺负过秦王的人,就是看准了当时秦国不敢同时与楚赵开战,所以才有恃无恐。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渑池会之幕后真相,蔺相如在会上表现的牛逼哄哄,乃至让秦王赵王都沦为他的配角,却并不说明他就有多机智多勇敢。其幕后根本原因还在秦昭襄王意在调白起回来攻楚,而赵国也意在攻齐而不敢惹白起(注5),双方各有小算盘,都想先捏软柿子,而不想两强相争,齐楚得利。这才有蔺相如发挥演技的空间哪!
养精蓄锐十年,死神白起终于再一次宝剑出鞘,祭剑的就是楚国35万英灵,比伊阙之战还多11万,古老的汉水将发挥比伊水更大的作用。
注1: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一弋射者以射猎作比喻,分析当时国际形势,把楚秦魏燕赵比作“鶀雁”,而将齐鲁韩卫比作“青首”,也就是一种头有青毛的小野鸭,足见齐国当时疆域之萎缩,已与小国无异。
注2:据《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用方的黄琮来祭地,用圆的白壁来祭天。那么用越白越大的玉璧来祭天,自然就越能得到天的护佑。
注3:庄蹻本是楚怀王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曾趁着齐楚垂沙之战时发动暴乱,沉重打击了楚国的封建势力,但最终他还是投降了楚国朝廷,成为了和乐毅、田单齐名的“善用兵”的将军。《荀子·议兵》:“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鄢郢之战后,楚国东迁,庄蹻归楚路线最终还是被截断,最终只能在滇池自立为王,成为云南第一个统治者滇王。
图:庄蹻入滇
注4:见《战国策》之《司马错论伐蜀》。巴蜀汉中之广饶确实不在渭河平原之下,据统计,川西平原约2.3万平方公里,汉中的平原区接近1万平方公里,而渭河平原总共也不过3.4万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巴蜀汉中的山区还有很多盐铁资源,而这也是秦国故地所缺乏的(西汉时汉武帝设盐铁诸官,无一在秦国故地之上)。
注5: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苏秦考》中评论此段,便表示:“秦之外交,常主折齐之羽翼,散齐之朋从,使转而投于我。”当时,齐国刚刚以席卷之势击败燕国复国,士气正盛,意图收复赵国所夺河间之地,而秦亦有意愿支持赵国打击齐国,故秦虽有诈俘魏公子卬与扣押楚怀王之劣迹,但赵惠文王仍然勇于赴会,以达成G2共治之局。
即便秦赵达成了渑池会盟,秦国依然没有腾出手来全面对付楚国,理由也很简单,盟约对强国之间没什么约束效果,只要赵国几十万大军闲着没事干,秦就不敢全力攻楚。赵国与齐魏开战,不但让秦放心全力南下,而且断了楚国的外援。更要命的是赵齐魏混战在一起,齐国居然站稳了脚跟成功复国,赵齐怨恨加剧,而之前的老盟友燕国也与赵国也有分歧,赵国外交从四面玲珑变成了孤家寡人。
小编说反了,汉尼拔还不够中国历史名将塞牙缝。西方人也就近百年发达了,不意味着他们的爷爷就有多牛逼。
司马错是秦惠文王的大将,而非秦昭襄王时期的大将,三十六年后是秦昭襄王时期,也不是灭楚时期,
汉尼拔也配和司马错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