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希特勒是德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二战时期说一不二。然而,在一个人面前他却不得不俯首称臣、假装恭顺,这个人就是兴登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微妙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兴登堡曾以保守派领袖的身份控制希特勒,但最终将他推向德国总理的位置,成为纳粹党掌控权力的起点。
1933年,德国政坛上演一场历史性的对决,这场对决是兴登堡与希特勒之间的这场权力角逐,不仅改变德国的命运,也开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在帝国荣耀中的崛起,又在失败中落下
1847年,保罗·冯·兴登堡出生在德国的波森省,家族有着深厚的军旅传统,父亲和祖父均为普鲁士王国效力。
23岁那年,兴登堡以一名年轻军官的身份参加普法战争,这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关键战役之一,因表现出色赢得上级的赏识。
法国战败后,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正式建立,兴登堡见证德意志统一的时刻,深感德意志民族的荣光。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的军事生涯迅速发展,逐步升任至高级将领的位置,在军队内部积累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兴登堡负责东线战场的指挥工作,领导德军在坦能堡战役中打破俄军的进攻,取得辉煌的胜利,大大提升他在德国国内的声望,成为德国民众心中的英雄。
然而,战争的持久性远超德国人的预期,西线战场上的僵持让德军陷入资源短缺的困境。
危急关头兴登堡被赋予更大的军事决策权,成为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与鲁登道夫共同主导德国的总动员计划,通过大规模征兵和战争经济来支撑长期作战。
1917年战争的风向逐渐改变,美国参战以及协约国的逐步反攻,彻底改变战争的格局。尽管兴登堡制定多次反攻计划,奈何德国的物资早已匮乏、民众疲惫不堪,战争天平倒向协约国一方。
1918年德军在西线节节败退,国内革命情绪高涨,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国宣告终结。兴登堡作为军方的代表,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议,感受到了战败带来的耻辱。
魏玛共和国时期
一战结束后,德国从一个帝国变成一个共和国家,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兴登堡的角色也发生显著转变,从帝国时代的高级军官,变成共和体制中的政治人物。
他本人对民主共和并不热衷,但面对国内外压力,不得不支持新生的魏玛共和国,以维持国家的基本秩序。1925年,兴登堡在各方势力的推举下,成为德国的第二任总统。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威望,既能安抚保守派和军方对共和国的疑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工人阶级和社民党等左翼势力的期望。
任职期间,兴登堡通过立法来缓解一战后遗留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可是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
战败带来的耻辱感,凡尔赛条约的高额赔款,极端政治势力的崛起,各类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这些都是不可调和的。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对依赖出口和国际贸易的德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失业率迅速攀升,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大量工人陷入绝境。
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动荡加剧,极端主义迅速崛起,纳粹党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希特勒凭借煽动性演讲,利用百姓对社会不满情绪,将纳粹党从一个小党派发展为德国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兴登堡对希特勒极端主张保持警惕,也意识到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席位越来越多,可想要完全压制、排斥并不现实。
1932年,兴登堡与希特勒之间的政治较量达到高潮,后者参加总统选举,想要取前者而代之。然而,兴登堡凭借作为军中老将、国家元首的威望,轻松击败希特勒实现连任。
这场胜利并未能改变德国的政治现实,纳粹党在议会中的地位依旧强势,希特勒的支持者逐渐扩大,形成对魏玛共和国的严峻威胁,而他也要看兴登堡的脸色。
1932年底德国的政治局势陷入僵局,兴登堡任命的总理无法获得议会支持,国家陷入无休止的政治危机。
迫于多方压力,特别是来自其其他保守派政治家的游说,兴登堡这才改变对希特勒的态度。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但依然将希特勒置于保守派的控制之下。
希特勒是一个有野心、有手段的人,一直以来他都受制于兴登堡,如今自己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必然不甘心久居于人下。
从制衡到妥协:兴登堡与希特勒的权力交锋
希特勒成为总理后,迅速展现政治野心与手腕,表面上对兴登堡表现出极高的尊敬,称其为“总统阁下”,暗地里却在准备巩固纳粹党的权力基础。
1933年2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将这场大火归咎于共产党,宣称这是“共产党发动暴乱的信号”,一下子煽动全国的恐慌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施压兴登堡要求签署《国会纵火案紧急状态法》,这个法令等于是赋予政府无限制的搜查与逮捕权,剥夺德国人民的基本自由。
兴登堡在希特勒及其盟友的压力下,无奈同意这一法令的签署,《国会纵火案紧急状态法》就此成为希特勒打击反对派、排除异己的工具。
纳粹党以此为借口,开始对共产党员和其他反对派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和逮捕,关押大量政治对手,德国的政治环境迅速转变,民主制度逐步瓦解。
兴登堡虽仍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希特勒已经开始掌控实际的政权,3月23日德国国会通过《授权法》,赋予希特勒政府无需通过议会即可立法的权力。
此举意味着德国的议会制度被架空,民主制名存实亡,兴登堡的总统权威被一步步削弱,只能在希特勒的政治操作中无奈旁观。
之后的日子里,希特勒解散包括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在内的所有反对派组织,建立以纳粹党为唯一合法政党的独裁体制。
德国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被彻底剥夺,反对声音被压制在铁蹄之下,兴登堡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被迅速边缘化,在德国政治中的角色仅剩下象征意义。
1934年,兴登堡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再也无法干预国家的政治事务。趁此机会,希特勒着手清除党内外的潜在威胁,对党内异见者打击,对军队高层的控制。
同年6月希特勒发动长刀之”,大肆清洗纳粹党内的异己力量,彻底巩固在党内的地位,同时也赢得军方的支持。
这一时期的兴登堡虽仍是国家元首,但身边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制约希特勒的力量,面对纳粹党逐步建立的独裁体制,再也无力挽回局面。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在东普鲁士去世,希特勒立即宣布合并总统与总理职务,称自己为“元首与帝国总理”,通过全国公投的形式确立这一职位的合法性。
兴登堡的去世宣告魏玛共和国的彻底终结,此前有兴登堡压制,希特勒不敢太猖狂,如今他身死道消,保守派对纳粹党最后一丝制约力的丧失,德国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