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降宋场景的记录与悲叹

无心随墨 2024-04-05 10:06:36

南唐后主李煜自从降宋后,基本一直被软禁在汴京。此时的李煜,已经从南唐的国君沦为了北宋的阶下囚,他面对家国沦丧、身世浮沉的巨大变故,内心的痛苦与哀伤无以言表,而他便常常借助诗词,来倾泻自己心中无法抑制的情感。在此期间,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词作,但要论最能展现他降宋的场景和心理,则要数这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词一开篇就从宏大的时空处起笔,“四十年来家国”点明南唐立国四十年的岁月,暗含对过往繁华盛世的追忆;“三千里地山河”描绘南唐广袤疆域,勾勒出一幅江山壮丽的画卷。这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李煜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自豪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他那即将倾覆的庞大基业。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这两句词人进一步描绘南唐宫廷的奢华景象。“凤阁龙楼”象征皇家的威严与权力,“连霄汉”形容当年宫殿建筑之高耸入云,极其壮观;“玉树琼枝”喻指宫廷内外的奇花异木,宛如仙境,又极为奢华。“作烟萝”,又将这一切又赋予了梦幻般的朦胧美。李煜以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展现出一个盛世末期的华丽外壳,同时也寓言了其内在的腐朽与危机。

“何曾识干戈?”一语句是强烈的反问语气,这一语问出,是问谁呢?当然是自问了,这突显了李煜此时深知当时的自己,身为君主,却长期身处和平环境,对战争与政治斗争缺乏足够认识与应对能力。这既是他治国无方的自责,也是对现实残酷无情的无奈感叹,而这又为接下来的悲剧转折埋下伏笔。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伏笔总要有照应,转折陡生,答案出现,南唐一朝覆灭,而李煜也沦为阶下之囚。“一旦归为臣虏”,短短五字,道尽了他从九五之尊跌落尘埃的剧烈身份转变。“沈腰潘鬓消磨”,借典故“沈约瘦腰”与“潘岳早衰”来形容自己因此而产生的身心的巨大摧残,昔日帝王风采哪里还有,已然荡然无存,只剩下了一副憔悴衰老的躯壳。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词作最终记录了李煜离开南唐皇宫的凄凉场景收束。“最是仓皇辞庙日”,“庙”象征国家与祖宗神灵,仓皇离去意味着国祚的断绝。在此关键时刻,“教坊犹奏别离歌”,乐声与情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重了悲剧气氛。“垂泪对宫娥”,面对曾经服侍自己的宫娥,李煜只能无言以对,但有滚滚的泪水流出,似乎在诉说他心中的哀痛与愧疚。这一画面,既揭示了他无力保护臣民的无奈,也展现了他身为末代君主的孤独与悲哀。

这首词作于李煜降宋后几年,此时的他基本是处于软禁之中,经常追忆往昔,这首词应该就是他的追忆之作。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元年(975)十一月,南唐国度金陵被宋军攻破,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屈辱地“肉袒出降”。第二年春,李煜被押送到汴梁,从此开始了囚徒般的生活。可以想见他在写这首词时,内心应该是悲愤而绝望的。明末清初的毛先舒在《南唐拾遗记》中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案此词或是追赋。倘煜是时犹作词,则全无心肝矣。”他说如果这首词不是追忆,而是投降时所作,那他就是一个没有心肝的人,这种情形下还能有心思作词。不过这首词应该的确是追忆,李煜还不至于真的“全无心肝”吧。

这首《破阵子》,李煜直抒胸臆,抒发了内心哀痛与悔恨,是一首充满悲剧色彩的词作。它以李煜个人的悲剧遭遇为切入点,展现了家国巨变带来的深重痛苦。一方面,词人追忆南唐盛世,流露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失去家园的悲痛;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沦为臣虏、身心受挫的情形进行了描绘,揭示了弱小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无奈。这种家国之痛与个体悲剧的双重咏叹,使得词作情感层次丰富,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正如王国维所说,这首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真正的“所谓以血书者也”。

5 阅读:480
评论列表
  • 2024-04-05 13:51

    国家不幸诗家幸,屈辱亡国后苟且偷生,巨大而强烈的落差和对比,使李后主的词发生了剧变,堪称飞跃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