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仅被授大校军衔,许世友忿忿不平地对他说:我想给你争一争

文史菇小瑜 2024-06-19 11:22:31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70年,安徽省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收到了一批特殊的遗物。

这些遗物属于开国大校于得水,一位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的人民解放军将领。

开国上将许世友得知其老战友仅被授予大校军衔时,他忿忿不平,决心为其争取更高的认可。但于得水的回应却出人意料:“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争官的。”

早年奋斗

于得水出生于1906年,他的一生始于山东文登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当时,由于无力缴纳高额租税,他的家族经历了极大的苦难,父亲于连登曾被县衙拘留,这种社会不公与苦难深刻影响了年轻的于得水。

1931年,于得水通过邹青言的介绍,参与了当地的农民协会活动。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第一次与共产党建立联系。通过农民协会,他逐步了解到共产主义的理念,并开始认同这一意识形态对于改变社会不平等状态的可能性。

1933年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后,他不仅仅是一个抱怨现实的农民,更成为了一个致力于改变现实的革命者。

加入党后不久,他就在当地组织了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游击队,成为了队伍的核心领导人。

这支游击队活跃在文登、海阳、牟平一带,以其机动迅速、行动神秘而著称,为抗击地方恶霸和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1933年2月12日,是于得水军事生涯中的又一重要日子。那一天,他和几名党员在家中秘密召开会议,不幸被敌人获悉并遭到围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于得水拔枪还击,最终冒险杀出一条血路。此次事件不仅使他在当地声名大噪,也让他被誉为“孤胆英雄”。敌人因此更加恨之入骨,不断对他的家人施加压力,其家庭因此遭受极大的苦难。

1935年,于得水受中共胶东特委的指令,领导了昆嵛山的起义。这场起义是对抗日侵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劣势,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于得水和他的队伍并未放弃斗争,而是继续在昆嵛山一带进行游击战。

游击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在于得水的带领下,他们依然能够在山区进行灵活机动的战斗,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1935年12月,起义军在昆嵛山的无染寺设立了临时指挥部,组织继续抗争。尽管局势严峻,于得水和他的战士们仍然坚守阵地,展示出极高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1936年6月,经过中共胶东特委的批准,于得水决定对文登县的地方反动武装进行夜袭。这次行动中,他们击溃了敌人的顽抗,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值得一提的是,在激战中,于得水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回到昆嵛山后,由于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他忍着剧痛,让战士用剃头刀将弹头从身体里取出。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于得水领导的昆嵛山游击队编入新成立的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这一过程中,于得水被任命为大队长,这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迈入了新的阶段。

坚守与突破

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于得水已经在昆嵛山一带奠定了自己游击队的基础。这一时期,他的游击队不仅是一支小规模的抵抗力量,更成为了地方抗日斗争的重要一环。在中共胶东特委的指导下,于得水和他的队伍开始执行更加系统和规模化的军事行动,以对抗日军的侵略。

在1937年的冬季,于得水接到了胶东特委的指令,要求他将昆嵛山游击队转变为更正规的抗日武装力量。这一命令是基于对日本侵略势力不断加大的严峻现实和对当地民众抗日热情的充分调动。于得水以其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组织能力,迅速着手进行队伍的改编和扩充。

1937年12月15日,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于得水被任命为第一大队大队长,政委宋澄与他共同负责这支部队的日常管理与战斗任务。在大队成立的仪式上,于得水宣布了自己的新军事身份和新的战斗意志,正式以“于得水”作为自己的战名,强调与广大乡亲共同抗敌的决心。

由于昆嵛山地势险要,这里成为了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主要活动基地。在于得水的带领下,第一大队开始执行多项针对日伪军的骚扰和破坏任务。他们在昆嵛山的深处打击敌人的后勤线,破坏通讯设施,伏击小规模的日伪巡逻队,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和士气。

1938年春,胶东特委看到于得水率领的第一大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决定将他们的行动范围扩大到更广的地区。此时,于得水的部队已经发展到数百人,装备也更为完善。他们开始针对重要的日伪军据点进行有计划的攻击,包括夜袭、伏击等多种战术,使得日伪军在胶东地区的活动受到了严重制约。

到了1938年秋,于得水的部队在连续几个月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安全,还成功地挫败了多次日伪军的大规模清剿行动。他们的抗战行动不仅限于军事斗争,还涉及动员和组织当地民众进行物资支援和情报收集,逐步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抗日后方基地。

由于于得水的出色表现和战斗成绩,他的声誉在当地迅速提升。更多的民众自发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他的队伍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扩充。由于昆嵛山的地理优势和于得水部队的坚强抗战,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了胶东抗日的一个重要支点,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晖之下,于得水的晚年岁月和遗产

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使将军的生活和职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的身体因多年战争而饱受创伤,但这并未阻止他继续为人民服务。1949年,于得水随大军南下,被任命为浙江六分区的司令员,负责剿匪和地区的军事管理。

1950年,职务变迁,于得水被调任为浙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委主任。这一职位更多地涉及后勤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他从前线指挥官转变为高级后勤管理者。尽管这一角色较少直接参与战斗,于得水依旧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确保部队的供应和福利,以及为战争老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在建国初期,于得水特别关注于改善和回馈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作出牺牲的普通百姓和烈士家属的生活。他利用自己的职位,安排烈士家属的生活和工作,确保他们得到国家的妥善照顾。他的这些努力,虽不为多数人所知,但在那些直接受益的群体中,他的名字和行为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感激。

1958年,组织上要求于得水撰写自己的革命经历。尽管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他依然坚持记录那些艰难岁月中的故事。在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于得水更多地提及了普通百姓在革命中的牺牲与贡献,而很少提及自己的功绩。

进入1960年代,尽管退居二线,于得水仍然活跃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时常参与到关于退伍军人和老革命的福利改善讨论中。

1970年,于得水的亲属决定将他的遗物,包括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获得的勋章捐赠给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于得水将军一生服务与牺牲的认可,也是将他的精神和历史贡献永久地留存于公共记忆之中。

于得水的晚年,虽然饱受战争伤痛的困扰,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在抗战中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这些遗物的捐赠,不仅让于得水的英雄事迹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位老将军的不凡生涯及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

1让历史告诉未来!胶东“红色往事”皆藏于此.威海新闻.2023-12-09 18:46

2传奇英雄于得水,9次化险为夷,传说中“飞檐走壁”的人!澎湃新闻. 2021-11-06 16:01

3党员、团员带队员 一起学“四史”第十六讲《昆嵛英雄于得水》.海报新闻. 2022-11-18 21:04

4绿行榜样于得水:简单出行带来快乐收获. 央广网. 2015-12-02 22:32.

5于得水曾以30人游击队抗击敌人1个师 喝泉水解渴. 中国新闻网. 2014年10月23日

6胶东农家走出的传奇英雄:孤身御敌巧脱险. 中国新闻网. 2011年5月3日

7星火燎原处,深藏大山深处的红色印记. 大众网. 2020-11-02 15:50:0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