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是塔,塔就是佛
塔,起源于印度,是梵文“窣堵波”的音译,又称“浮屠”,意思是墓冢。
塔在印度是一种纪念性坟墓的统称。《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立塔: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又梵云,苏偷婆,此云宝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坟。又云抖擞婆,此云赞护。或云浮图,此云聚相。”
释尊入灭以后,他的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火化的遗骨被称为舍利,被八位国王和长者带回建塔供奉。所以,佛教最初建塔,就是为了埋葬佛祖舍利的。偶像崇拜盛行后,佛教徒拜塔,就等同于拜佛,佛即是塔,塔就是佛。
塔的原型窣堵波,初期的造型是一个原型基座上建造巨大的半球形覆钵,顶部有方形宝匣,匣上罩一伞盖,全部为实体建造。古代印度建造窣堵波的黄金时期是阿育王时代,佛经中传说建造了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
塔这种建筑样式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来到中国的,最初传入主要是由佛经带来塔的一些概念或者制度。早期的塔是中土寺院建筑的核心,处于中心地位,四周环绕廊庑建筑。建寺之前必建塔,把塔当做佛来拜。这种“塔前殿后”的建制布局一直从汉、魏晋、南北朝沿用到隋、唐初。
到了唐朝,供奉有佛像的佛殿逐步取代了佛塔的中心地位,佛塔就被请出了中轴线的位置,移到了佛殿的左右两侧,或为左前方与右前方。宋代以后,塔的重要性有所减弱,并被移到了寺院后方,并逐渐被排出寺院建筑主体之外,或位于寺院一侧的塔院中,或远离寺院自成一体,独立成景。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年代:辽
样式: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
通高:67.31米
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慕名而来考察,感慨不已:“我到镇西五英里外时,正是落日时辰。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学名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关于释迦塔始建于何时,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其根据是《魏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第二种说法认为其应该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其根据是《山西通志·文物志》《应州续志》的相关记载。
始建于辽清宁二年的释迦塔(应县木塔)距今9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纯木结构
第三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其根据的文献是《山西省志·古建筑志》和《应州志》其中前两种说法缺乏更为具体的证据,且经过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根据建筑法式断代,综合考古实物勘验结果以及综合文字史料,基本认定第三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历史,是为当前主流说法。九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等闲视之,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未能伤其筋骨,无数次的电闪雷鸣中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木塔高67.31米,外观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加四层暗层,共九层。外观古朴端庄,暗红色的塔身粗犷而富有木材的质感,没有彩绘,塔身却被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牌匾装饰得如同一座立体的书法博物馆,据统计塔内外共有51面牌匾。
中华名塔之十,燕云地区辽塔之佛宫寺释迦塔 此塔如雷贯耳,俗称应县木塔
皇帝的题字当然要挂在正面,最高层是明成祖朱棣手书的“峻极神工”,这恐怕是对应县木塔最贴切、最简练,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赞美了。第四层是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这位皇帝曾经亲率明军在今天的应县附近击退了蒙古小王子的军队,取得著名的“应州大捷”,成为他一生政绩的亮点。两位尚武的明朝皇帝居然还有这么一手漂亮的书法,堪称文武双全。
释迦塔素有“斗栱博物馆”之名,其所用斗栱种类高达54种,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只起装饰作用,有的则又能起到结构作用,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使得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木塔能屹立近千年,与其独特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塔身内外两槽立柱,用大梁、斗拱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固、完整的双层套筒结构,塔身没有用一颗钉子,都是靠榫卯结构相连,正是由于这种非刚性的连接给整个框架留下了一定的变形空间,木塔才能在历次地震中幸存下来。
(灵丘觉山寺八角密檐式砖塔)
灵丘觉山寺八角密檐式砖塔年代:辽
样式:八角密檐式砖塔
通高:43.54米
古人曾曰:觉山“山空月明时,岩际常闻棋子剥啄声或笑语,至夜分不息。土人以为飞仙往来也”。觉山真是静谧,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让人感到它与1500余年前的显赫历史有些不协调。
觉山寺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觉山山腰,曾是北魏时期的皇家寺庙。北魏鼎盛时期,该寺的僧侣曾达500余人,香火极其旺盛。觉山寺坐北朝南,位于觉山半腰,周围高山环抱,山下唐河湍湍激流,河岸芳芳绿草,风景极佳。
(灵丘觉山寺八角密檐式砖塔)
现存寺庙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整座寺院精巧玲珑、殿宇齐全,占地面积达8100平方米,大小禅院有134间。
寺内建筑因地势分为左中右三轴设计,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是钟鼓楼、天王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东线是魁星楼、碑亭、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是文昌阁、辽砖塔、罗汉殿、藏经楼、贵真殿。整体建筑结构紧凑、错落有序。觉山寺四周的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在觉山寺的寺门上有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的雕饰,砖雕精致、古朴,彰显着这座皇家寺院的独特风范。
步入山门,里外共三进院,有塔有殿有佛有僧,不大的地方,没有一点浪费。30多间殿宇依山势逐层上升,重叠幽深,大气舒展。其中,最特殊的是供奉“贵佛”的贵真殿。“贵佛”是觉山寺独有的佛,因此,贵真殿在国内外的佛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灵丘觉山寺八角密檐式砖塔)
觉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八角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900多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 该塔共十三层,总高43.54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由砖砌出地面,自下而上为须弥座、平座、仰莲。须弥座的砖雕造型丰满、刀法流畅。塔身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除第一层木椽木飞外,其余均为木椽砖飞,塔檐造型一致,整齐排列,逐层内收,给人一种秩序美。
(灵丘觉山寺八角密檐式砖塔)
塔身第一层的环形塔室外壁,保存有60多平方米的辽代壁画,内容为菩提、四大明王、飞天等。该壁画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壁画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置塔刹。塔尖指向天际,直插云霄。
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发生7级地震,余震月余,连京师都受到波及,灵丘县城距离震中不过20公里,县城城墙及官衙民舍尽数塌毁,觉山寺寺南凤凰台上之小塔也拦腰倾圮,唯独辽代砖塔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实属中国古建史上的奇迹。
在觉山寺西南数十米处的小山顶上还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高5.23米。与寺内白塔一大一小,相映成趣,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觉山寺还有许多神奇之处。其中一奇是,觉山寺的白塔、塔南侧的水井深度及寺院西南小山上的小塔,都是13丈,故有“塔井山齐(奇)”之美誉。
(浑源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
浑源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年代:金
样式:密檐式砖塔
通高:43.54米
这座塔已经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恒山北麓浑源县县城内的圆觉寺中,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完全模仿木结构建筑。
传说这座宝塔是由金代一个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筹建的。但塔的第一层南面有比金正隆三年早33年的题刻,据此看来,此塔实际寿龄比县志所载要早。明代成化五年,浑源知州关宗修葺了砖塔,并在塔身上嵌了一处当事人员的石刻。明万历四年、清咸丰九年对小寺塔都进行过修葺。由于用料考究建筑合理,虽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
(浑源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
整个圆觉寺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
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第一层居塔座较高,以后各层,层层紧收,到第九层突然升高,作为同第一层上下对应。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有风铃72个,风动铃响,夜深人静之时,铮铮响声,象一首交响乐曲。
(浑源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
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其他三门均为假门,这三个假门,有的半开,有的虚掩,有的紧闭,设计独具匠心,使你真假难分,以假乱真。
从南门进入塔身内室,正中置须弥座,上塑释迦佛像,四壁施彩绘,色彩尚新。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园光、宝珠,铁刹尖端有一翔凤,翔凤亦能随风转动,千百年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精巧的天然风向标。
(山西忻州代县阿育王塔)
代县阿育王塔年代:元
样式:藏式塔
通高:31.5米
代县阿育王塔,是我国仅存的19座阿育王塔之一,坐落于山西代县的县政府大院内,与同样位于县城中央的边靖楼遥相竞高。这座塔的外形样式在阿育王执政时期兴盛,因此被称为阿育王塔。
代县的阿育王塔始建于隋朝仁寿元年,已有1420年历史。历世几度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元代重修的版本。最初的阿育王塔是木塔,但在忽必烈至元12年时,它被改建为造型稳健挺拔的转塔,成为了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山西忻州代县阿育王塔)
在全国所剩不多的阿育王塔中,代县的阿育王塔是现存最完整、外观最独特的一座。中国文物界的泰斗、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曾评价代县阿育王塔为:“代州阿育王塔的独特造型,如果说是全国第一,我不敢确定;但如果说是全国第二的话,我还从未见过。” 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
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塔身为覆钵式,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这也是代县阿育王塔的独特之处。安静地绕塔一周,只听到塔座边录音机播放的佛经声在悠悠回荡。
(五台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五台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年代:元
样式:覆钵式的尼泊尔大白塔
通高:75.3米
塔院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这座寺庙的核心建筑是大白塔,它不仅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五台山“梵音佛国”的形象大使和“清凉圣境”的独特名片。
关于大白塔的建造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从佛教经典中了解到,释迦佛灭度涅槃之后,留下了84000颗舍利。后来,护法王阿育王在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84000座佛塔来供养这些舍利,其中在中国有19座佛塔,被称为阿育王塔。五台山的这座阿育王塔就是由此而来,被称为“慈寿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
(五台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大白塔的外形洁白,是一座塔中塔,也就是塔上有塔,充满了玄机和神秘。唐代之前的慈寿塔形制已经无法考证,但我们知道在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僧尼妙胜建造了一座庄严殊丽的二层八角塔,原“慈寿塔”被包裹在里面。元大德五年(1301年),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了藏式砖石构大白塔,将慈寿塔和八角塔全部纳入其中。塔生腹中,仿佛是造化的杰作,陈陈相因,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到了明朝,大白塔进行了三次大修建。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派遣西域高僧葛哩嘛和太监杨升等人进驻显通寺,重修白塔,此次工程浩大,动用了2万余名匠役、100万块砖、1000块基石和数千石灰。重修之后,以白塔为中心的寺院独立成寺,即今天的塔院寺。
(五台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大白塔进行了第二次维修。到了明万历七年(1579年),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自诩为“九莲菩萨”转世下凡,遣太监范江、李友等人重修大白塔,前后用了7年的时光,并建起了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藏经阁、山海楼等,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宏大、建制完整的塔院寺。
这位李娘娘为表虔诚,还用大量的金银宝玉造佛雕像安置其中,众大臣和信徒也因敬仰善举,心向佛门,纷纷造像捐经,有刺血泥金《大方广佛华严经》、血书《华严经》等,甚至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宰相)、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撰写碑文……如今这些都成了寺之镇宝、台之瑰宝。
(五台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拙智的大白塔看上去犹如宝葫芦,通高75.3米,塔高56.3米;塔基方形,高1.5米,边长31.5米;二层束腰须弥座,底层为单檐挑角围廊33间,象征佛国的三十三重天,廊内置法轮120枚,每枚上书有“唵、嘛、呢、叭、咪、吽”梵文“六字大明咒”
白塔虽经数度修葺,但风骨依然,遗世独立,一塔擎天。仰首眺望,十三相轮之上是华美的铜铸宝盖,直径近8米,由8块铜板按八卦方位组成,沿边饰有36块垂檐板,板上又饰风铎108枚,华盖之上还有4.52米高的风磨铜小塔式塔刹,光曜之中,炯炯炫目,微风之中,天籁妙音。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年代:明
样式:楼阁式塔
通高:47.31米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的霍山南麓,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宗曾御赐“广胜寺”之名,意为“广大于天,胜名于世”。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屡经修葺。
广胜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分水亭和霍泉五部分组成。除上寺飞虹塔和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这里汇聚了众多瑰宝,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宝库。其中飞虹塔、水神庙元代壁画和《赵城金藏》并称为“广胜三绝”。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矗立在山西临汾洪洞县霍山南麓之巅,原名为俱庐舍寺,亦称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
宋、金时期,广胜寺遭兵火焚毁后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被毁,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秋重建。自此,这座以佛教宝刹名闻天下的寺院,在悠悠的岁月中寄托着黎民的幻梦,传扬着慈悲与信仰。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飞虹塔底部周长136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各层皆有琉璃出檐,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琉璃藻井。
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雨后彩虹,从而也印证了塔名“飞虹”。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塔身到处都覆盖着琉璃构件,塔门位于正中,黑亮的眸子来自门两侧的金刚,他们脚踏祥云,不怒自威,连甲胄上的凸起都被塑造得一丝不苟。塔门上方是琉璃制仿木结构斗拱。
斗拱下方两侧各有一承托柱子的力士,龇牙咧嘴、表情痛苦,不堪重负之情溢于表面,看来天神也有抗不住的时候,不幸的是他们还要这样永远地坚持下去。此外还有佛像、鸟兽、花卉、盘龙莲花柱等,都是色彩艳丽,塑造精巧,让人目不暇接。
站在塔下仰头远观,原来塔身每层都有琉璃装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轻风起处,满山凝重深沉的松涛声中,檐角铜铃清亮之音宛若天籁,一时间竟然让人忘了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汾阳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年代:明末施建,清初完工
样式:楼阁式塔
通高:84.93米
汾阳古称汾州,当地有句俗语“看不见碱场塔,哭得恓惶煞”。这个碱场塔就是汾阳的文峰塔。因塔建于今汾阳的建昌村,所以也俗称“建昌塔”。文峰塔明末施建,清初完工。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塔。
汾阳的文峰塔以高出名,号称“天下第一塔”。到汾阳去游览文峰塔,附近的老人就会给你念叨:“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汾阳文峰塔现在的准确高度是84.97米,其高度在全国砖塔中确实名列前茅,也是我国现存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汾阳文峰塔)
从下至上由青石须弥座式塔座、塔身及宝顶构成;通体线条斜直向上,收分显著,出檐甚短。一层南面设石券圆拱门;二层东、南、西、北四面设窗,三层以上每面设窗1孔,全塔共设圆拱券塔窗92孔。
塔檐为仿木砖雕结构,具体由砖雕额枋、垂莲柱、平板枋、斗栱、椽、飞、滴水、勾头、角梁等组成。六层以下每层设斗栱48攒,七层以上每层设32攒,通体共设仿木砖雕斗栱512攒。斗栱外观尺寸一致,形制统一,均为正心重栱出单翘,外拽厢栱交麻叶耍头。
(汾阳文峰塔)
塔体内部为“双层套筒式”结构,中心部位为塔室,外围塔壁间夹以踏道,逐层折上,可至十三层。塔室及塔道顶部皆为砖券结构。塔室内设新塑观音及十二生肖,每层1尊。据清康熙时期《汾阳县志》记载,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父子倡议集资而建。朱之俊,字擢秀,号沧起,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与傅山交好。
朱之俊认为,汾阳地势西高东低,西面有石盘山高高耸立,东南则是低洼的水碱地,在风水上来讲,不利于当地文运。于是就倡议在东南低洼之地建一座高塔呼应西面的高山,期望家乡多出文人才俊。
(太原永祚寺双塔)
太原永祚寺双塔年代:明
样式:楼阁式塔
通高:54/52米
太原的地标性的建筑,就是永祚寺内的双塔。双塔素有“文笔双峰”之称,形如孪生姊妹,均呈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两者高度达54米,仅相差2厘米。远眺遥望,风格协调,古韵幽幽;近观凝眸,方见差异,各有精妙。东南塔为素砖砌体,塔上雕刻清素,塔身收分很小,直径相同,故而挺拔壮美;西北塔为琉璃剪边,雕刻精细华丽,塔身收分明显,外形秀丽俊朗。
虽然姊妹双塔外形相似,但筑造的时间、创建的因缘、内涵的属性并不相同。创建于先的是东南方位、名日文峰塔,建于大约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1597-1602年)之间,纯属是个“风水塔”。
(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代封建社会里,常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最高境界和追求目标,具有迷信色彩的星占术和五行学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古人认为东南方是文曲星所在,那么地方仕绅为了振兴本地的“文运”和“文风”,就常在东南方借地势建寺筑塔。明万历年间太原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就是根据堪舆家的言论,在此处创建了文峰塔和永祚寺,只是在造型上取之于佛浮图(佛塔)中的元素,其实自身的含义与佛经和佛门并没有丝毫的因缘。
继建于后的西北塔却是佛门的圣物,称为舍利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相传,明万历皇帝之母慈圣宣文李太后,笃信佛教,就拜当时五台山高僧福登和尚为师,皈依其门下。
(太原永祚寺双塔)
当时晋藩的最高统治者晋穆王朱敏淳爱好文学,总感觉狭小简陋的永祚寺和文峰塔与自己的身份及太原城的地位都不甚相称,正好福登和尚也是著名的建筑专家,于是就邀请他来主持扩建寺院,宣文李太后也欣然出资佐助,以祝愿朱家的大明王朝万世永存。
福登和尚用了4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寺院的大雄宝殿、三圣阁和配殿等主体建筑,同时在距文峰塔60米左右的西北方又兴建了一座新塔,并把募得的舍利藏镇于地宫,取名为“舍利塔”;4年的时光,福登和尚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和精力,心力交瘁,在塔竣寺未成的情况下回到了五台山,不久就带着深深的遗憾圆寂了。
(太原永祚寺双塔)
由于是宣文李太后出资的缘故,舍利塔就用了李太后的尊号,命名为“宣文塔”。从此“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便形成了。如今,可能人们更看重或寄予厚望的是“文兴”,就习惯把这两座塔称为“文峰双塔”,而不是佛的法力了。
在福登和尚扩建寺院之后,就取《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君子万年,永锡祚胤”一句,取名为“永祚寺”,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希望佛永远赐福于众生,但因为双塔凌霄,引人注目,人们就俗称为“双塔寺”。
(太原永祚寺双塔)
双塔寺除了凌峰插天、奇峻挺拔的砖塔,其实最吸引游人的是明代的牡丹。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天上真妃玉镜台,醉中遗下紫霞怀。已从香国编熏染,更怕花神巧翦裁。”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憨卧于古刹院中。
登高远眺,鸟瞰汾水,江山如画;俯首赏花,玉盘入目,沁人心脾;驻足观碑,或柔或刚,游劲风骨;恰如楹联“古寺古殿古香添韵,宝塔宝帖宝墨留香”之意。人生乐事在乎精神也,双塔寺全都给你!
(海会寺琉璃双塔)
晋城海会寺琉璃双塔年代:宋代和明代
样式:楼阁式塔
通高:50米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据后周显德三年(955年)《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碑考,寺始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十月二十五日赐额为“龙泉禅院。”先后得到唐昭宗李晔和宋太宗赵光义的赐名。
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寺内现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隆德二年的舍利塔和建于嘉靖、隆庆年间的如来塔。琉璃双塔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两座塔分属于宋代和明代。
海会寺景区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备受唐宋帝王青睐的古刹。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流淌,绿水潺潺;擎天双塔雄伟壮观,古建丛集。大雄宝殿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现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
(晋城海会寺琉璃双塔)
宋塔六角十层楼阁式,砖结构,塔内有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明塔八角十三层楼阁式,也是砖结构。它是一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仿西湖的六和塔建造的,但是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
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
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高,水量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被称为“海会龙泉”。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年代:明
样式:密檐式仿唐砖
通高:36.76米
若把庄严肃穆的寺院与谈情说爱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有点“怪诞”?但一切皆有可能,永济的普救寺就是天赐良缘成就的名刹。
普救寺始建的确切年代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与文物方面考证,早在隋初已有寺院,当时称西永清院,历经沧桑,反复兴废,特别是唐代大规模修葺之后,建有舍利塔,成了武则天皇后的香火院,据说后来因一场战争而改了名称,普救寺。“普救”二字取自佛经,意为广施法力以救众生。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
虽然普救寺早已是北方的名寺,但真正使其扬名的却是元代王实甫写的杂剧《西厢记》,一曲“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演绎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白衣秀士”张君瑞与崔莺莺,在丫环红娘的巧妙周旋下,两人历经坎坷波折,终成眷属。浪漫的爱情成就了“天下寺院不言情,唯有永济普救寺”之美名,让这座严正肃穆的佛家禅院成了天下有情人寻觅挚爱并朝拜的“爱情”圣地。
舍利古塔也被俗称为“莺莺塔”。“待月西厢下,迎风户门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传世佳句与古刹容颜相映成趣,迷得情侣们如醉如痴。莺莺塔始建于唐代,后在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据传是中国最早建立的19座藏有释迦佛祖真身舍利的浮图(塔)之一。塔高约37米,共13层,以砖砌筑,平面呈四方形,叠层出檐,塔身中空,收刹很小,塔刹为砖砌葫芦形,通体散发出浓郁的唐代建筑风韵,挺拔清秀。
(永济普救寺莺莺塔)
莺莺塔最奇特之处,不在于外观,而是所传出的蛙声回音。若在塔西边的击蛙石上,以石块击之,或拍手鼓掌,就可听到从塔内传出的“嘎哇、嘎哇”的哇叫声,清脆无比,奇妙无比,令人惊诧不已,成了寺院的一大奇观。
“普救蟾声”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堪称神州大地上的4处古代绝艺,在清道光年间即被列为“河东八景”之一。其实在塔前、塔后、塔左、塔右同样都有奇异的回声、扩音效应,坐在塔四周,几里外的唱戏也能听得清清晰晰,如同现场。
结束语站在高高的塔下,仰望那耸立在云端的塔顶,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向往和好奇?这座塔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变迁。从其厚重的历史沉淀中,我们得以回望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站在塔的下方,我们不仅能看到塔本身,更能看到无数为了建造这座塔而奋斗的人们,感受到他们的汗水与拼搏。从他们的努力中,我们找到了坚持与信仰,品味着生活的真谛。
站在塔的下方,我们不仅被其壮丽所震撼,更从中汲取到了强大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攀登那座心中的塔,追求更高的目标,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