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老师悄悄询问: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8-27 20:26:58

从战争中走过的党的第一批领导人除了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勇气和精神外,他们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还有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

从我党1921年成立开始,那时社会贫穷,百姓连最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长征时期过雪山爬草地,两万五千里的行军一路上饿死了不知道多少战士,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无法想象的。

而随着新中国成立,五年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国家终于一步步向富强和复兴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对于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铭记在心的,原上将萧克将军就是以身体力行的态度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

一直强调艰苦朴素的他对自己的孙子萧云松教育也十分严苛,上学期间他身上总穿着打补丁点衣服让老师都忍不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上将萧克

1907年,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不到18岁时,萧克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他的自叙中他对早年间的三件事记忆犹新,一是考入黄埔军校,二是加入北伐军队,三是和毛主席上井冈山。

正所谓英雄出少年,萧克独特出众的能力在同龄人中让他脱颖而出,1928年时才不过20岁的他就从连长晋升到了营长,井冈山一带萧克的名字也开始渐渐出众。

身为一支队伍的指战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队伍的武器装备问题,吉安城战役中萧克用手里的步枪把对方打的溃不成军,讲战术有能力的萧克愈加声名大噪,部队被改编为红四军十二师后,他也从此变成了正规军的师长。

年轻时的萧克有多么厉害,简单说几个人的名字就能知道,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线,顺利会师陕北后,军委对红军部队作出了改编,贺龙任红二方面的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萧克是副总指挥,彼时的他还不到30岁,用少年得志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萧克先后历任过120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从资历、能力、职务、军阶来看,萧克都是这支军队的佼佼者。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在55位上将中排名第一,但是还是让许多老战友为他抱不平,纵观萧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以及他所搭配的政委和指挥官,其实平心而论给他个大将称号也不为过,毛主席对此也作出指示:“萧克的成绩有目共睹,即使给他个大将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对于自己军衔,萧克却倒是不那么在意:“当初爬雪山过草地,那么多艰难的日子牺牲了多少革命烈士,比起他们我已经十分幸运了,更何况主席、总理他们都自愿退出了授衔评比,我个人的利益是小,给我个中将我看也没什么问题。”萧克这番肺腑之言让所有人为之钦佩。

不过除了心胸宽广,萧克还有一个优点那也是党内和军内所有同志公认的,那就是节俭朴素的性格。

萧克常年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袖军装,不论出席大小场合基本都是这件衣服,很多时候下基层调研、考察,衣服上满是补丁的他站在老农民中间,一时间竟也分不清谁是谁,这份清廉艰苦的品格也赢得了百姓的一致赞誉。

严苛的家教

萧克艰苦朴素的习惯不只在自己身上体现,更印证在了自己的后代身上。

建国以来,一些原来曾经爬过雪山翻过草地,走过两万五千里的红军战士,连牺牲断头都不怕,却在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上兴旺后干起了贪赃枉法的坏事。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对自己的家人和后代却十分溺爱,不是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亲人请托帮忙,就是互相勾结将自己亲属安排到组织内部。

在这些人的嘴边经常挂着一句:“我给共产党打天下打了一辈子,我不享受,让我的家人孩子有点优待又怎么了。”

也正是有这么一些丧失了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官员的存在,才让萧克这样坚守自身、以言传身教培养后代的人显得格外珍贵。

出生在战争时期的萧星华是萧家第一个受到父亲熏陶感染的人,战争年代时战火纷飞,萧克因为在外连年打仗,根本不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吃百家饭长大的萧星华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亲几次,小的时候还不懂事,见到父亲总是会吵着闹着让萧克带他吃好吃的,买好玩的,得到拒绝的回答总让萧星华十分难过。

长大后看着父亲身上的衣服总是那件缝缝补补的灰色军装,想想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萧星华也不用父亲再多说什么,艰苦奋斗是他唯一能选择的道路。

建国之后以萧星华的能力和品行,他完全有机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负责一个行业的发展绰绰有余,所欠缺的也不过是父亲的一笔介绍信。

但是在就业时,萧克却对他说:“你的基层工作经验太少,应该从最基层做起。”

面对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萧星华选择了理解,在农村里他没有吐露半分与萧克的关系,直到他走后当地人才知道将军的儿子来这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睡了这么多年。

对于萧克来说,清廉公正也就成为了从他开始,萧家自上而下传承的一个优秀习惯。

很多人说父亲对子女的管教总是严格的,但是到了第三代后则有了隔辈亲,总要多多少少的溺爱孩子一番,只不过在萧星华的两个儿子身上,爷爷萧克的严格要求却始终没有变过分毫。

传承的精神

萧星华的两个儿子叫萧云志和萧云松,在他们记忆深处,爷爷萧克的形象一直也是不苟言笑和严肃的,虽然对他们平常也是说说笑笑的十分慈爱,可一旦涉及到生活上的事情,爷爷都会板着脸和他们认真强调要求。

两个人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变化是在自己上学前夕,当时兄弟二人以为爷爷要给自己买新书包、新文具,欢欢喜喜的跑进爷爷办公室,却不料萧克坐在椅子上,神情严肃的说:“你们该上学了,也是该懂事的年纪了,别管其他孩子怎么样,你们要记住,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和老百姓没什么不同,我不搞特殊,你们也不许搞特殊。”

爷爷一反常态的严厉让两个孩子感到十分害怕,尽管不太理解爷爷这番话的用意,但在之后几十年的生活中,兄弟二人还是一直践行着爷爷的要求。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萧星华给两个儿子的身份“造假”,将两人的出生地改在了偏远乡村的一处老乡家里,甚至连亲生父母的姓名都是假的,时至今日有很多人对萧克的这一做法和决定感到不满,但是从萧克本人的出发点来看,却是不希望孩子躺在自己功劳簿上一劳永逸的良苦用心。

萧云志和萧云松二人从小穿的衣服都是亲戚家朋友打着补丁的旧衣服,很多衣服穿了一段时间都是补丁盖着补丁,原本带着颜色的衣服也渐渐被磨平了痕迹。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老师特地和孩子们说要备好食物和水,中午在外别饿着肚子,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不少了,孩子们大多回去都是借着春游的由头让家长给自己买些零嘴打打牙祭,这也是为数不多改善伙食的机会。

而第二天中午,当其他学生们掏出桃酥、糖等零食互相交换着吃时,萧家两兄弟却拿出了两个窝窝头,和其他同学一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着身边同学们在窃窃私语,有的人甚至捂住嘴在偷笑,萧云志和萧云松两人倒是显得不那么拘束,拿起窝窝头就着开水就吃了起来。

一边的老师看到这番情景,还以为他们两个人的家庭发生了什么变故,便问道:“有什么困难可以和老师说,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没想到他们俩却笑笑:“老师,窝窝头扛饿,能吃饱就行,我们俩挺满足的。”

尽管老师再三询问,但因为害怕给爷爷和家里人添麻烦,萧氏兄弟始终没有将爷爷对他们的要求说给老师听,这份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成为萧家的传家宝一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结语:

2008年萧克上将在北京逝世,回顾过往的一生,真正让老将军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做了多大的将军,而是以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影响着自己的后代。

这种不骄不躁、坚守初心的家风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可以说是更加弥足珍贵,这份品格和习惯也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彰显内在的价值和精神。

史料来源:[1]梅兴无:萧克上将的家风家规[J].党史纵览,2020

0 阅读: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