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山东临清人,万历末年在辽东投军。因“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左良玉从小兵做到了辽东车右营都司。不过好景不长,崇祯元年受宁远兵变的牵连,被革除官职。原本再难有所作为的左良玉,却很快又迎来了人生转机。
《左良玉出师图卷》 局部
崇祯二年,后金破边墙入寇京畿,左良玉也得以官复原职并跟随孙承宗护卫京师,“己已之变”后转调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效力。崇祯四年,因在大凌河之战中的良好表现(杏山击退后金军),左良玉被升为副总兵,从此有了独立领兵的权力。
崇祯五年,朝廷计划调陕西、河南、京师等地明军将窜出西北的流寇压缩包围后聚歼。左良玉因此领两千昌平军南下,这两千边军精锐也成了日后“左家军”的班底。
是役,流贼由是大惧,部中皆呼其为左爷爷,望见左军白旗,即三五骑,亦不敢枝梧,辄奔溃披靡。左家军之名,由此起。
《豫变纪略》
这次围歼计划起初很顺利,流寇被包围于怀庆府一带。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朝廷自己却折腾出了“事故”。崇祯五年十一月,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因给养不足,举兵叛乱并大闹山东。
朝廷为了平叛从河南抽调出四川副总兵邓玘等部,另调大同总兵王朴率六千京营南下河南助剿。王朴到达河南后出于自保,也因收了流寇的贿赂,故意不出战。加上随王朴一同前来的监军宦官惹了众怨,其余各部也纷纷按兵不动。
流寇趁机借着黄河冰冻冲出了包围圈,明军的合围计划功亏一篑。此后在五省总督陈奇瑜的指挥下,明军虽然对流寇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不仅难觅彻底剿灭的良机,四处流窜的流寇反而像滚雪球一样,势力越来越大。
面对越杀越多的流寇,明军将领们大多心灰意冷,有了避战、畏战情绪。这个时候的左良玉还保有一腔热血,积极追剿着流寇“大战数十,追奔百余里”。不过他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什么。
崇祯七年末,手段强硬的洪承畴接替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很快一个机会就摆在他面前。李自成和张献忠结怨“分家”了,洪承畴立即开始征调、部署各地明军准备再次大规模围剿流民军。
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会战还未正式展开就失败了,因为明朝、明军内部的混乱一点也亚于流寇。
注:明末流寇势力庞大,早已超出一省或数省的范畴,即便是五省总督也常常面临,流寇、作战位置等不在自己辖区的情况。这让指挥、调饷等重要事务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邓玘(已升任援剿总兵官)因缺饷被哗变士兵杀害,其部众也一哄而散;悍将曹文诏因轻敌和缺乏援助,被流寇包围而全军覆灭;昌镇尤世威部因缺乏给养而被瘟疫拖垮,进而被流寇击败,受了重伤的尤世威还遭受了“解任侯勘”的处罚 ……
崇祯八年八月,面对沸腾的天下,朝廷不得不再次放权。增任卢象升为五省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率军与洪承畴(改任陕西三边总督)一起协调平叛。
组织管理上的补缺,让朝廷获取了成果。不仅再次大败流寇,还俘获了初代“闯王”高迎祥。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朝廷又出了“事故”。崇祯九年六月,后金再次破边墙入寇京畿。朝廷不得不急调卢象升部北上勤王,压力骤减的流寇又得以喘息、恢复、壮大。
这种反复的清剿,也让左良玉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明军不是打不过流寇,屡剿不灭、越剿越多的原因是朝廷治国无方。朝廷如果不改变,这种清剿就不是在剿流寇而是在“剿”明军、在剿他左良玉,因此如何自保就成了左良玉的首要目标。
崇祯九年二月,左良玉奉命与昌平副总兵汤九州一起在嵩县一带拦截东进的流寇。结果一开战,左良玉就自行撤退,汤九州部全军覆灭。为此河南巡抚杨绳武弹劾左良玉“躲避敌军,消极应战”。
不过此时的左良玉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已发现自保的方法“养寇自重”。
左良玉的操作很简单,大量招降纳叛、裹挟流民,让投降的流寇和流民来对付流寇。这样他可以在直属部队几乎无损失的情况下,和流寇展开持续和规模化的作战,加重自己在朝廷的分量。同时他用这种方法控制的数十万军队(流民),也反向威慑着朝廷,不要随意动他。
左良玉的策略很成功,崇祯收到弹劾后并未下旨捕杀他这个“地位低下”的武将,而只是传旨记过,要求左良玉以后将功赎罪。
但是这种策略也有一个左良玉无法解决的问题 – 军纪混乱,难以约束。
因为收编的流民、流寇人数太多,加上来源、成分复杂,左良玉难以有效的直接管理。另外此时朝廷连正规军都大量克扣、拖欠军饷,更不可能出钱来养左良玉收编的流寇了。为了养活大军,左良玉只得任由他们四处劫掠,这也导致左良玉更加难以约束部众。
不过左良玉也不是对流寇来者不拒,例如他对张献忠就始终是穷追猛打。
崇祯十一年末,左良玉在南阳大败张献忠,迫于压力张献忠向五省总督熊文灿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招安。左良玉是坚决反对,除了他和张献忠有杀兄之仇,他也很清楚张献忠这种人不会真投降。
熊文灿没有理会左良玉,而张献忠也没有“辜负”熊文灿。第二年恢复元气后,就复叛了。不仅把熊文灿拉下了马,还大败仓促前来平叛的左良玉,报了仇。
这件事不仅对明朝打击颇大,也进一步打击了左良玉。此后在追剿张献忠的过程中,大多追而不剿,保持距离、兜圈子。而随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情,让左良玉在“养寇自重”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接任熊文灿负责平叛的杨嗣昌,为了鼓舞麾下总兵贺人龙的剿寇积极性,许愿称只要贺人龙击败张献忠,他就上奏朝廷让贺人龙接替左良玉的平贼将军一职。
但是贺人龙屡立战功后,杨嗣昌又忘记之前说过的话了。被激怒的贺人龙也学左良玉开始出工不出力了。结果压力骤减的张献忠不仅又一次壮大了队伍,还攻克襄阳处死了襄王朱翊铭。杨嗣昌的“十面张网”战略破产不说,他本人也忧惧而死。
对于这种内部折腾,崇祯极其愤怒。为震慑各部将领,崇祯授意孙传庭将贺人龙斩杀,左良玉降三级戴罪立功。但左良玉八成不会感谢崇祯的不杀之恩,他更有可能去谢他养的“寇”。
就这么到了崇祯十五年,左良玉遭受了重大挫折。
当年明军和李自成在河南朱仙镇展开决战,此役明军各部之间的协调混乱到极致,十八万明军居然在平原被闯军挖壕沟给包围起来。最终明军大败,左良玉带去的部队近乎于被全歼。
养的“寇”被灭了,左良玉不心疼,其后他很快又聚拢了数十万流民、流寇。但这次被灭的还有左良玉的本部兵马、核心班底“亲兵爱将皆死”。这让左良玉成了无根浮萍,他控制“左家军”的能力进一步降低。
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良玉块然独处,无姬侍 ……
《明史·左良玉传》
也可以说此战之后,养寇自重的左良玉已经没有控制流寇联盟的实力,他只能管他自己,开始被寇所挟了。从此左家军放弃了平叛大业,南下湖北洗劫并盘踞在武昌一带。
不过这支“大军”,对于明朝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好的是由于这支队伍的存在,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没有向南京发展,算是为明朝护卫了半壁江山。坏的是,李自成不能南下,就奔京师去了。
崇祯十七年,李闯大军逼近京师,接到勤王诏令的左良玉也就做了份勤王方案,然而招呼不动部众就没有然后了。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武昌,左良玉痛哭失声。
一是作为臣子于情于理都得哀悼君父,二是明廷灭了,也让左良玉对自己及部属的暗淡前途而哀伤。他虽然养寇自重,但始终是想在明廷“重”,而不是取而代之。
当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组建南明小朝廷。但是这个新生的朝廷并未一致对外,反而分成了两派借着“妖僧、假太子、童妃”三案,全身心的投入到内斗中。
注:崇祯自缢后,以史可法为首的南京官员最初坚决不同意朱由崧登基,但朱由崧在马士英和其麾下各军镇的支持下强行即位。
南京内乱的消息传到武昌,左良玉的部属们就兴奋起来,纷纷进言要求东进南京,清君侧、匡扶大明江山。左良玉自然清楚他们想干什么,不仅没有答应,为了稳住部下他还将自己积攒的财物全部拿出分给众人。
但是南方的富庶、以及李闯兵败开始南下的压力,最终还是让左家军竖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大军一路洗劫至九江,因与当地官员袁继咸有交情,左良玉下令不准抢劫。不过没人听他的,九江城还是被洗劫并焚烧。
据说左良玉望着九江城中的大火,哀叹“予负袁公”并吐血数升。虽然左良玉当夜就病死了,但他也解脱了。
这是为左良玉洗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