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让我看到了被困的妈妈

童行书院育儿 2024-10-11 04:33:30

写在前面:

最近,苏敏阿姨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感动了很多人。

电影之外,我也看了一些她的个人访谈。其中,她和咏梅老师的对谈,特别地打动人。

不只是因为她说了什么,更是她整个人的状态,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绽放。

另外,我也想到了我自己的家庭,我看到了过去我没看到的,属于妈妈的困境。

那些没被注意到的,被困的妈妈

《出走的决心》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一定包括李红扎自己三刀的场面。

这个片段,来源于苏敏阿姨真实的经历。

在访谈中,她也说到,自己在那段时间,已经失去了感知生活,甚至感受痛的能力。

看着丈夫对她的漠视和不关心,我们都觉得非常的心疼,觉得她就应该挣脱那样的家庭,走出来。

可能有一些女性看了电影会觉得,自己家庭还不错,至少没到让自己拿起刀的程度。

但其实,跟激烈的冲突比起来,那些看起来和谐,对方没“做错”什么的经历,才更容易把人困住,让人无法察觉,也无力挣脱。

在我还没成为妈妈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们家特别幸福,我的父母就是一对模范夫妻。

从我记事起,我爸妈从来没有吵过架,甚至没有红过脸。

我爸虽然脾气不好,但他总是为了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也是倾尽了心血。

而我妈,作为家里的长女和长嫂,总是通情达理,举止得体,考虑周全,还能顾全大局。

我一直认为我妈是一个通透,看得开,情绪稳定的人,面对在我看来“不讲道理”的爸爸,她总是能够控制好情绪,还能在我们和爸爸之间做调解。

我也一直以为,我妈是遇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真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当我真的成为妈妈,有了更多当妈的体验,跟我妈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我才发现,其实事情不是我想的那般美好和简单。

我妈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我姥爷受过教育,当时是乡里中学的校长。

而我爸家境并不好,爷爷在他小时候就得了精神病,家里就靠奶奶一个人支撑,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有一次,我妈聊起以前的故事,跟我说,因为知道爸爸过得艰难,所以两人结婚后,她总是怕爸爸受委屈,很多事儿都让着他,只是没想到,越让我爸脾气越大。

那时候我才明白,我眼里的模范家庭、关系和谐,其实不是真正的平和,而是靠我妈的隐忍和退让换来的。

而我也能够察觉,我妈对我爸的“心疼”背后,不只是夫妻关系之间的关心,还有她在那个时代下,作为长女的成长经历,让她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绪,担心引起别人的麻烦。

和苏敏阿姨的故事比起来,我妈妈的经历实在要平淡很多。

没有家庭暴力,没有冷战疏忽,也鲜少有激烈的冲突。

但不管外在表现多么不同,一样的都是,她们都被困在一个角色中,努力想要维持一个家庭的平衡。

世世代代都被桎梏,

这是不是家庭的魔咒

苏敏阿姨的出走,在网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关心。

我们都在赞叹五十多岁的阿姨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自我,但除了为自己拼一把,她的出走还有另外的意义。

美国有一项纵向研究,研究者从一对双胞胎女童身上提取基因,将她们的基因图谱进行比较,发现两张图谱非常相似。

几十年后,他们再次找到这对双胞胎,又提取她们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两张图谱已出现明显差异。

这个实验结果让我想起一句话:刻入基因中的习惯。

以前,我一直觉得基因就是天生的,后天再怎么影响也很难改变既定的生理基础。

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人后天的生活方式,同样具有改变基因的可能。

这也意味着,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还会有深入骨髓的烙印。

我一直都是不太相信“命”的人。我不认为出生在哪个时刻,什么星座,就有决定人一生的魔力。

但现在,我开始有些相信命运。

不过,这个命运并不是生辰八字,星盘星座,而是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被什么样的人抚养。

作为一个人人生的起点,家庭在我们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爸爸是一个控制比较多的家长。

他希望我们懂事、听话、按照他设计的路线发展,对于我们自己的想法,除非大方向和他一致,否则很难得到他的支持。

我哥作为男孩,被我爸寄予了厚望。同时,也毫无悬念地,带给了他很多失望。

应该说,我哥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很多压力,也有很多难以表达的压抑。

他曾经信誓旦旦地说,将来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这样对他。

然而,当他真的成为了爸爸,我看着他和侄子的互动方式,第一次有了一种宿命感。

让我想起一句话,“我还是长成了我当初最讨厌的模样”。

当然,我也并不是例外。

之前的很长时间,我一直都把我妈当成我的榜样。

在我的表兄妹中,我是第一个女孩,这似乎也有了跟妈妈的相同之处——长姐。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将来长大了,能够和我妈一样,情绪稳定,通情达理,帮扶弟妹,成为我妈那样可以被兄弟姐妹依靠和信赖的人。

所以,当有一次跟舅舅聊天,他跟我说,“你跟你妈差远了”,我觉得失落极了,并下决心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努力出人头地,积极向我妈靠拢。

这可能就是家庭的魔咒吧,一代又一代人,看起来似乎不一样,但实际上在一轮又一轮地重复着相同的模式。

所以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改变的意义之深远,远不是获得自我那么简单。

我们今天拼尽全力对自我的追求,会成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寻找自我路上的台阶,今天的努力越多,未来孩子们的抗争就会越少。

倔强的“哪吒”

在我成为妈妈这几年,我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是,我要做一个好妈妈、好姐姐,但我并不想成为我妈妈。

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一边是近三十年养成的行为模式,有极大的惯性和力量;而另一边是一个全新的我,虽然想要改变,但时常力量不足。

那种感觉,就像想要摆脱魔童宿命,救下整个陈塘村的哪吒。

头上是乌云压阵的宿命,脚下是想要保护的陈塘村,放弃很容易,但自己就是想要坚持。

不要和解,要接纳。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是一个博主看完《出走的决心》后的一段发言。

她说,这部剧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没有以和解作为结尾。

的确,我们以前看到的很多有矛盾冲突的影片,最后的结局都会以原谅来求得大团圆。

但经历过真实生活的我们都知道,很多过往,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苏敏阿姨的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与很多陷入家庭困境中的人不同,她并没有想要改变谁,也没有想要更和谐的关系,而是全然接受对方就是一个不够理想的伴侣,然后专心地做自己。

她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是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关系。

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困住自己的东西。

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爱人,也可能是孩子,亦或者朋友。

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挣扎,想要求得对方理解,获得对方的认可,打造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和谐关系。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却是,当我们越是用力改变关系,最后越是可能两败俱伤。

而更好的结果应该是,我们意识到彼此可能永远都不会一样,在某些问题上也永远无法达成一致,但仍然愿意求同存异,彼此尊重。

与他人的和解,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倘若非要说和解,我们唯一能和解的,只有过去的自己。

承认过去,接受过去,放弃改变过去,才能生发出勇敢向前的力量。

亲子关系应该是

独立个体的互相支撑

在苏敏阿姨的故事中,她的女儿始终是她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会想,如果这是我妈妈,我会是什么态度?

稍作思考,我就知道,我一定是坚决支持,举双手双脚的支持。

我女儿出生之后,妈妈就一直在帮我们带孩子。

作为双职工家庭,妈妈的付出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工作。

但对我来说,我并不能完全做到享受妈妈的付出。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妈妈为了我们的孩子做这么多,还要和爸爸两地分居,对她来说很不公平。

于是跟她商量,如果她觉得累了,我们就送孩子去托管,这样她就可以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也陪陪爸爸。

妈妈给我的回答是,她心疼孩子,也担心我们耽误工作,所以要留下来。

客观来说,妈妈选择留下来,对我来说,一定让生活更轻松了。

可是,从我内心来看,我却觉得压力很大。

想到妈妈牺牲了她的自我来帮助我,我不敢在下班之后有过多的活动,毕竟妈妈都没有做自己,我又怎么能肆意地做自己。

想到妈妈撇下爸爸来帮我带娃,我也不敢丢下妈妈去享受三口之家的时光,那种自由里,似乎总有背叛的意味。

长此以往,妈妈的付出对我来说,不是完全的享受,有时更像是枷锁。

我知道,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很多人的认知就是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让后代过得更好,所以为了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付出是理所当然。

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更希望看到的是,不带付出和牺牲感的帮助和支持,更愿意体验的是,完全平等、爱自己的两个人的对话和沟通。

今年,我外派欧洲工作,在跟爸妈聊天中,我跟他们说,等我们安顿好,明年让他们过来住一段时间。

我本以为他们听到这个安排会很开心,但他们第一反应仍然是,不用不用,你们好好过日子,照顾好孩子,不用管我们。

我女儿在旁边说,姥爷,难道妈妈不是你的亲生女儿吗?

是啊,真正好的亲子关系不应该是一方无底线的付出,而是双方互相地支持。

所以,对于我来说,我更希望妈妈有时候会犹豫,有时拒绝我,有时候答应我,因为犹豫和拒绝表示,当她答应我的时候,是全然接受,没有委屈和牺牲感的。

对于孩子来说,不带牺牲感的帮助,才是最大的支持。

当妈的这八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如何照顾好孩子,而是如何好好做自己。

考证、写文章、换工作,这些事情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对于我来说,就像苏敏阿姨开车上路一样,是对自己的找寻和探索。

活出自己,是我对自己的期待,也是对所有妈妈的祝福。

作者 | VIVI

8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这个暑假,从令人窒息的自我怀疑中,我竟然收获了这些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