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政治文化的传统,表面上未必会在当时直接改变历史走向,不过,它就像基因一样,终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之中,给后来试图改变现状的人很多暗示,甚至直接影响了历史的选择。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从三个角度讨论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中篇《郡县与封建》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下篇《王权与神佛》讨论了中日两国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
引言
“同中求异”:寻找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2020年春天,我在东京和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日本学士院院士渡边浩(わたなべ ひろし,1946~)教授有几次交谈。他有一个说法相当有趣,他说,人们都熟悉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两个重要的举措,一个是“大政奉还”(1867年,又,1868年“王政复古”,即重新确立天皇权力,强化统一国家的中央集权),一个是“废藩置县”(1871年,1869年有“版籍奉还”,即从封建制转向郡县制)。表面上,日本似乎是在追求“近代/西方化”;实际上,也是日本在走向“古代/中国化”。他认为,虽然在目标上是实现“近代/西方化”,但在路径上,却是把日本传统的帝国体制和社会结构,往古代中国的方向转。
这个说法半是比喻,半是玩笑,但我觉得很有深意。为什么?因为这个说法提醒我们三点:第一,明治以前(至少镰仓、室町和德川时代)的传统日本政治文化和传统中国不一样,所以,走向近代的日本才要“尊王攘夷”和“废藩置县”,把原来日本的“天皇与幕府”双重体制和“天皇-幕府-大名”的重层结构,往传统中国高度集中的皇权和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上靠。第二,如果这是日本“走向近(现)代”的制度基础,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日本回向类似传统中国的制度,明治维新后走向了现代化(当然也走向了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而古代中国本来就有这种制度,却不能在晚清顺利完成现代转型?第三,如果这说明所谓“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在传统政治文化上和中国并不一样,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两国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而且是“结构性的”差异?在这部小书里,我想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
关于传统中日之间政治文化的比较,很长时间以来被“一衣带水”“同文同种”这些感觉带到沟里,也因为所谓“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这类概念产生很多误解,总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而且认为古代日本文化大半来自中国,甚至日本人种都来自中国。所以,很多中国人习惯说,“咱们的”东亚文化。至于说到传统中日政治文化,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的,可能是古代日本从隋唐中国学到的,如《宪法十七条》建构的“律令制国家”,如“官阶十二等”仿效隋唐的职官和服色,如《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所见遣隋使和遣唐使带回去的各种书籍。可是,如果你往深处看,就像丸山真男(まるやままさお,1914~1996)那个著名比喻中说的,其实,传统中国和古代日本各有各的“执拗的持续低音”,在修饰并且改变着这些宏大的“主旋律”,这使得中日之间传统政治文化(当然也包括制度、宗教和观念)的差异,未必就比东西之间(如中美、中法、中英、中德、中俄)的差异来得小。
学术研究,尤其是比较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如果你总是想“异中求同”,像钱锺书先生说的寻求“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也不是不可以,那往往是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事情,因为它的指向是寻找人类共同的价值、感情和道理,这当然是高尚的。但是作为历史学者,可能更需要的是“同中求异”,也就是顺着历史,找到各个国家与族群的差异,说明它的渊源、流变和走向。然后解释清楚在一个看似同一的文明区域,为什么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不同的族群认同,而且这种种不同,最终又怎样影响了走向近代的不同路径。
有关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及其影响,我打算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和讨论。在上篇“皇权与革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中,我会讨论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的差异,政治伦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化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中篇“郡县与封建: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将要分析传统中国与日本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这两种国家形态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中,我想借用宗教史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因为这涉及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如何影响日本、中国以及欧洲的各自走向。
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跳转至微店购买)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葛兆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8月出版/定价49.80元
ISBN 978-7-5228-3331-6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本书目录
引言 “同中求异”:寻找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上篇 皇权与革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 皇帝和天皇:“天无二日”还是“共享天下”
二 忠诚与叛逆:政治伦理的绝对与相对
三 革命与改良:“改朝换代”还是“咸与维新”
四 “革命”还是“放伐”:一个初步讨论
中篇 郡县与封建: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
一 成为律令制国家了吗?——日本的双重体制与重层结构
二 皇权下县:中国的郡县制与科举制
三 从古代日本到近世日本:亲藩、谱代与外样
四 走向近代:封建与郡县之利弊?
下篇 王权与神佛: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
一 公家、武家、寺家的三足鼎立:从织田信长火烧延历寺说起
二 “皇帝即当今如来”:屈服于政治的中国宗教
三 “权门”与“方外”:中日佛教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差异
四 怎样走出中世纪?——近代过程中欧洲、日本与中国宗教的位置
五 不是结论的结论:中日政治文化中的政教关系基因
附录
一 同文同种?还真不一定——读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
二 中世的日本、朝鲜与大明——读田中健夫《中世对外关系史》
三 传统东亚邦交中的“名”与“器”——读周一良译新井白石《折焚柴记》
四 作为思想史的政治伦理问题——读丸山真男《忠诚与反叛》
五 从古琉球史说起:国境内外与海洋亚洲——读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亚洲的辉煌王国》
六 与本书相关的日本史粗略年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