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数千个家庭走出心理困境,他最懂孩子的“痛”

德济脑科 2021-09-24 09:13:54

“王医生,我见到你好开心呀。”

一些病人来到王政科的诊室时,会忍不住愉快地脱口而出。

现年66岁的王政科医生像年轻人一样轻松、健谈,充满人格魅力,跟青少年有着不少“悄悄话”。从医40余年来,他已陪伴数千个海内外家庭走出心理困境。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家庭

“她只是我名义上的妈妈。”诊室里,12岁的小哲(化名)向王政科翻出了内心的伤疤。

小哲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但他已经整整半年没有上学,只要接近学校,他就会感到心慌、头痛、情绪崩溃,跟父母的关系紧张如针尖对麦芒。

“他说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可我们了解下来没有这回事。”小哲的父母说。

究竟是什么让小哲如此抗拒上学?在王政科的细心挖掘下,终于层层揭开了这个家庭沉寂多年的秘密。

原来,小哲出生仅仅几个月后就离开了父母,由奶奶一手照料,扮演着实际上的“妈妈”的角色。一年前奶奶猝然离世,小哲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018年4月的一天,他郁积的情绪突然爆发,从此再也没有上学——那天正是奶奶的生日。

而在小哲妈妈的叙述中,这个家庭还有更复杂的隐情:奶奶退休前曾是一位企业管理者,为人十分强势,小哲并不是“交由”奶奶抚养,而是被强行“夺走”。家庭环境的变化让小哲面对着两套全然不同的事实。

“错位的家庭关系、未经处理的哀伤、突然变化的环境引发了行为和情绪障碍,影响了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上学。”王政科解释,“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他背后的家庭——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是如此。”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指向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吗?

21岁的杨木(化名)初次来到王政科的诊室时,看上去远远超过30岁。

据杨木回忆,12岁时他就对考试感到战战兢兢,每道题都要检查数遍,一场考试只能完成 1/4。初中毕业后杨木参加工作,也总是因为反复检查、反复行为,屡屡遭到辞退。杨木服用了各种抗焦虑、抑郁、强迫的药物,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是什么让一个人活得如履薄冰?坐在杨木身边的母亲就是答案。即使在诊室这样的半公开场合,杨木妈妈依然不断用同龄人来对比、数落他。

“她在别人面前感觉自己不好的时候就会非常习惯的说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总之别人家的孩子都好,我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得到她的一句肯定。” 杨木迫切想要离家独自生活,但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他始终迈不出这一步。

“其实他已经有能力自立门户了,但遭到母亲的打压时,他又重新回归到孩子的身份,感到沮丧和无力。”王政科表示,“少年时代的心理问题没有正确处理,问题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

王政科为杨木一家三口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家庭治疗。四年后,一个帅小伙站讲台上,面对几十个患者和心理咨询师自信地叙述了自己的患病治疗过程,台下每一个人都由衷地为他走出如此痛苦的经历而热烈鼓掌。

△ 王政科正在与患者亲切交流恢复情况

从亡羊补牢到危机干预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 3000 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每年至少有 25 万青少年因精神心理问题失去生命,但实际去专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不到患病人群的 2 %~3 %。

“我们在门诊中碰到的情况往往是孩子的精神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能上学或自伤、自杀了才来看病,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治疗一定要改变。”王政科认为,提高社会对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危机干预能力已急不可待。

王政科表示,“现在全国70%以上的中小学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这体现了孩子的需要和教育部门的决心。但因为种种原因,校内心理辅导的作用一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为此,2010年王政科与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合作,面向大、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就“学生精神疾病的识别与干预”开展专业培训,提供危机干预的临床评估鉴别,帮助解决了大量校园心理危机事件。

凭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丰富的处理经验,2017年,王政科担任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培训基地督导;2018年,王政科又受邀担任上海市教委所属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临床实习项目》临床实习基地督导。

王政科介绍,2021年他和团队将继续推进“医校结合”模式,以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心理科为基地,与市内部分中小学合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支持。

从消灭症状到探寻成因

临床工作之外,王政科还长期致力于精神卫生行业人才的培养。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40435名,平均每10万人口仅有2.9名精神科医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15名。

曾长期担任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的王政科对此深有体会:人才资源的短缺让大多数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只能停留在“消灭症状”的阶段,无暇去探究疾病背后的心理成因,给很多患者留下了“精神科医生只会开药”的印象,使他们转投“心理医生”,寻求药物以外的治疗。

“其实中国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只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王政科解释,2017年人社部停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后,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心理咨询师执业准入标准和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而心理治疗师则需要医学背景,全国持证治疗师估计不超过1万人,人才缺口很大。

1 阅读:943
评论列表
  • 2021-09-29 03:06

    我怎么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呢?

    天天 回复:
    你说的没错,但有没有达到疾病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