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羡慕好朋友木木三的一项天赋——只要问他一个概念,他立马能说出好几家上市公司;给他一个不带任何数据的线图局部,他很快能找到这家企业。
每个人有自己的天赋,无法强求。但后天的努力却可因人而异。在2022年,我效仿彼得林奇最早从业时的做法——拿大开本的笔记本记录企业的分析情况。这么做,一开始效果显著。但后面就逐步暴露出问题——纸质分析的检索效率很低,跟进分析的迟滞性太强。尤其坚持分析了几百家企业后,大开本的笔记本攒了好几本。出差或者返乡时背着那个重啊。。。也难怪彼得林奇说他早期才用这个方式。
老粉们知道,在2023年4月的调整中,笔者痛定思痛,采取两个措施应对市场的鸡飞狗跳。第一个措施就是把笨拙的纸质分析改为了电子档案分析。2023年4月23日分析了第一家企业,到昨天(2025年1月5日),恰巧分析了1818家企业/标的,故而我们写下这篇节点式文章。
我们分析企业不是从001、002穷举,而是先有个“缘由”,再把企业放进分析序列。这些缘由包括但不限于均线不错、PE不错、业绩不错、形态不错等等。换而言之,这1818家企业,算是大A中尚且值得一看的企业。
其实,若不是这几年的灌水...大A的企业差不多已经被我们捋了个遍。这一点不好展开讲。
我们每天在“开源节流滚雪球”写一篇文章,从未间断,已经足足4年,比分析企业还早。记得有次的分析文章下面,有网友在那嘲讽,大意是一天才分析个几家企业太蠢笨了,他用电脑分析,一会会就能把大A所有企业分析了个遍。
对啊,用筛选器又便捷又方便。但然后呢?数据过的是电脑,和我们自己的大脑毫不相关。这就类似于AI兴起后,把一本书扔给AI,AI一两秒读完,给个梗概出来。我们看完这个梗概,难道就等于我们读完了这本书吗?
在人人都走捷径,快节奏浮夸时,我们做着最笨拙的事,实则才是最聪明的——这1818家企业的分析档案,在项目推进领域,叫做“组织过程资产”,对笔者而言,比空虚的数字重要得多。
最后。市场风云变幻,我们要与时俱进——笔者早期的分析着重于彼得林奇流派与利弗莫尔流派。后来参考米勒维尼、欧奈尔等人手法进行修正。2024年无意中接触到《宁波高手》书籍后,分析中也有所优化。
坚持不懈、博采众长,以千变万化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