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的一天,多从一碗拌面开始。金黄色的面条,放点葱花和榨菜丁,一勺滚烫的猪油浇下去,带来一天的满足和好精神。
前两天,北大、清华、人大的学生,在为“鹅腿阿姨”争个不停(前段时间,原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卖鹅腿的阿姨去了清华摆摊,北大、人大学生“痛失”鹅腿,不少同学称,“两年的时光终究还是错付了”;还有学生调侃:“你情系清华,心挂北大,为何到我这里就剩一句‘卖完了’?”记者注)。但浙大玉泉校区的同学说,初冬的早上,靓园1.5元一碗的拌面,才是他们从被窝爬起来的最大动力,也是他们心中的YYDS(网络用语,永远的神)。
靓园的拌面,与一个安徽人关系密切。
1997年,三十而立的安徽人曹永刚,从老家到了浙大后勤工作,到现在已经26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在无数个早上,把香气扑鼻的葱油拌面,交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学生手上。
“我们是在给一代又一代的状元烧面,说出去也非常有面子。”憨厚的曹师傅很骄傲。
浙大20年没涨价的靓园拌面,是很多人心中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
浙大论坛里最受欢迎的面
每天清晨4点,浙大玉泉校区靓园食堂的灯就开始亮起来。食堂师傅们认认真真地戴好厨师帽,就开始忙着做包子、做刀切、分面条。后厨很快热闹并且雾气腾腾起来。
曹永刚是中式面点组的组长。他说,只有现做的面点,才能保证松软可口,受到师生的喜爱,所以面点师傅,都是凌晨就上班。
在拌面窗口,工作人员把面条理成一团一团的备用。随手拿过一个面团来称下重量,每一团都是125克,不多不少。曹永刚说:“食堂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本事,抓一把面条,正好就是125克;掐一个包子皮下来,正好是60克;发好的面,一刀刀下去做刀切馒头,正好每个就是80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就是熟能生巧吧。”
早上6点半,靓园食堂开始迎来第一批客人,学校早起的老师、保安、学生等等。玻璃门一开,很多人快步走向拌面档口。
食堂负责人燕老师说,拌面档口总是有人排队,人多的时候要排到门外,拐个弯;人少的时候,也有十来人排队。大家或刷着手机,或看着书,排队等着轮到自己的那碗拌面。
拌面的供应,从早上6点半持续到上午10点,吃面的队伍,陆陆续续。晚上夜宵期间也继续供应,一直到晚上10点多。
数量多的时候,靓园食堂一天要卖1200多份拌面,数量少的时候,也要卖800多份。
浙大玉泉靓园食堂2002年投入使用,供应早餐、正餐和夜宵。其实,它的名字与实际造型一点也对不上。它就在浙大玉泉校区新桥门进来100米,是一幢平平无奇的小平房。
但它或许在很多浙大学生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浙大同学说,走进新桥门,就能看到梧桐树下靓园的灯亮着,感觉到学校了,到家了。
1.5元的靓园拌面,已经20年没有涨价,它是很多同学心中的YYDS。
在浙大的校内论坛上,很多学霸不吝给拌面很多赞美,常常有同学发帖说,想念靓园的面条。
还有浙大的同学,给校内的拌面排了名次,靓园稳居第一。靓园大西区二楼东区风味休闲。这位网友最后感慨:太想念靓园的拌面了。
也有网友说,葱油拌面+米醋+辣椒=我心中永远的神。
有一年,浙大的迎新横幅上还写了靓园拌面——靓园葱油面,北门炒粉干,留食芙蓉虾……不如你,不如你,统统不如你。
校友专门回校来靓园吃拌面
一碗拌面、一碗汤,再加个荷包蛋,早上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昨天,记者也去尝了一碗浙大玉泉的靓园拌面。面条很筋道,酱油调料也带着特别的鲜味,味道很不错。
昨天早上,一位来自湖北的博士生,端走了自己的拌面。她说,她隔几天就会吃一碗拌面,这已经是她在浙大多年的习惯了。自己以前的同学,回到学校时,有时候也点名要吃拌面,重温一下当年的味道。
一位来自甘肃的男生,选了一个荷包蛋和一碗拌面、一碗汤。“早上起来特地来吃拌面的,味道比较好,每隔两天就要吃一次,已经习惯了。”
来一碗拌面,拿一份免费的蛋花汤,胃口大的再来一个荷包蛋,然后在餐桌上,用筷子搅拌一下,接着就开始吃面。就算从外面透着玻璃窗,望着餐厅里吃拌面的人,都能感受到吃面的那份快乐与满足。
浙大之江校区法学院的张谷教授,也很喜欢靓园食堂的拌面,还专门写了文章。
靓园的拌面
说起葱油拌面,华政攻读研究生时就好这一口。……
2008年移席浙大,和拌面再次相遇,恰在靓园。……后来,虽然不乏在紫金港、华家池、之江吃拌面的经验,总感觉不及靓园的地道,一如初恋之美好难忘。
看着拌面新鲜出锅也是一种享受。下面的大师傅一眼,似乎就确知排队买面的人数,将一握一握(一握下出来就是一碗)的拌面置入专用的漏勺,放到一大锅沸水中。煮面的间隙,大师傅码放好一排海碗,每只碗里点上一点点盐巴、一点点酱油,数量究竟多少,全凭的是经验和手上的感觉。
移时,面将熟未熟,须撇去浮沫,加入凉水,再用筷子挑起几根,判断可否出锅。面出锅时,从漏勺倒入海碗,撒上少许碧绿的细香葱、少许榨菜末,再浇上半勺热油,刺啦一声,这就齐活了!个人的标配还需加点辣椒酱,卧上一只煎蛋,这样,色香味俱全,果腹和营养兼而有之,拢共才二元五角,太值了不是?
张谷教授说,他确实很喜欢拌面,所以写了《靓园的拌面》。每当紫金港上午有课,他都会先到玉泉吃了面,坐校车去紫金港。这个学期因为都在之江校区上课,好久没去吃了。
曹永刚也说,之前还遇到过,有毕业的学生,专门回学校吃碗靓园的拌面,回忆一下过去的味道。“那些人可能还认识我,看到我会叫一声曹师傅,也让我觉得很暖心。”
靓园拌面研发史
曹永刚师傅说,一碗拌面,倾注了他和同事们很多的心血。2002年,靓园拌面刚推出,当时的拌面,也比较简单,就是拌面加普通酱油。
学校去外面的大酒店挖来了白案师傅老莫,一个师傅带着几个搭档来到玉泉,组成班子做靓园食堂,一直做到现在。升级版本的葱油拌面,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有的。
曹永刚也是这个班子成员之一,后面慢慢成了主力。曹永刚说,最开始,拌面卖得不多,那时候就是简单放点酱油。之后的一个小团队,专门研究了拌面怎么才好吃,还去好几个地方试吃,回来讨论、琢磨。现在靓园的拌面酱油,是调制过的,放了醋和好几种香料,是熟酱油。当然,具体的配方不能往外传。除了调料,面条也非常重要。好的面条,在锅里烧了10多分钟,不会糊,捞上来还是有弹性的。如果面条差,煮的时间稍微长一点,面条马上就糊掉了。
这个拌面升级小团队,陆续琢磨出来的调料配方有10多种。现在这个配方,主要用在浙大玉泉靓园食堂、华家池校区食堂、浙大舟山校区食堂。隔一段时间就提前调制好,早上卖拌面的时候用。
回忆起当时升级版靓园拌面的成功,曹师傅还是很高兴。
升级版靓园拌面做出来的时候,浙大论坛上,很多学生都在评价,靓园的拌面是最好吃的。“当时每天都能卖出去1000多碗。”
机会很重要 认真也很重要
曹永刚到浙大,就一直住在浙大后勤职工宿舍。最开始是集体宿舍。后来他和老婆一个房间。
再后来,儿子大了结婚生了孩子,儿子就跟儿媳妇还有两个孙女住另一个房间。这是浙大后勤给员工提供的宿舍。
每天凌晨,他步行10分钟路,到靓园上班。在晚上的时候,他还会去靓园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在浙大玉泉住了20多年,曹永刚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他很满足现在的状态,觉得自己已经深深融入浙大,打算在浙大后勤退休。大概是因为心态好,曹永刚看着不像50多岁的样子。“总是接触大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也年轻了。”曹师傅开玩笑说。
这个长江边上的安徽汉子,有着自己的处世哲学。
曹师傅的老家在安徽铜陵,家是在长江的一个岛上。曹永刚的父亲老曹有一条水泥船,跑运输,运送砖头等建材。16岁开始,除了种田,曹永刚接了父亲的班,也开始跑运输。
1997年的某一天,小岛通了轮渡。砖头等建材,可以装在货车上,乘着轮渡进出小岛,曹永刚的运输生意,也差不多到头了。
那一年,曹永刚30岁。肯吃苦、希望能给家里更好生活的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和很多安徽人一样,他选择到杭州,经过老乡的介绍,进了浙大后勤工作。
昨天,曹永刚师傅回忆当时的情形,记忆已经有点模糊——
“那时候小孩子五六岁,但家里还是比较支持我出来闯荡的,毕竟在家里也没什么收入。我记得进浙大后勤还是很不容易的。最开始的工作,是烧锅炉。早上一般都是三点钟起床,烧好了锅炉,有了蒸汽,厨房才能蒸包子。一个月休两天。这份工作我干得很认真,自己出来工作,总要学一门手艺,要抓住机会,也要认真工作。”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工作氛围很好。烧锅炉烧了一年半,曹师傅所在的班组,集体做了调整,他被分配到浙大玉泉餐饮加工中心(现已改成玉泉校区第二食堂)做面点,做好了往学校里各个食堂配送。
曹师傅抓住机会,认真学做中式面点:面条、包子、糕点。“师傅都很好说话,只要你勤奋肯学,师傅都会认真教你。”
曹师傅那时候就是想学门手艺,所有的活都抢着干。一天工作结束,再把桌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地也扫得很干净。师傅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实实在在,不打马虎眼。大概三年时间,把面点要学的都学会了。
这也为后面成为面点组的组长打好了基础。“人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次的机会,当老家通轮渡的时候,内心有失落。但也因此来到了浙大,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抓住机会,认真负责是我的处事诀窍。”
有点遗憾
在浙大食堂工作,曹永刚每天都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他也了解到,外省的学生,考浙大都需要到全省前三百名左右,因此很多学生,都是当地县里的状元。这也是他经常说的,食堂是在给状元烧饭,今后这些大学生是有大出息的。
在浙大工作这么多年,曹永刚说,他内心也很憧憬,儿子以后能成为这样的学霸。
一开始来浙大后勤工作的时候,曹永刚的儿子小曹,在老家读小学。
浙大给曹永刚师傅和爱人提供了职工宿舍,两人安顿下来之后,他们也想着把儿子带到杭州来。
当时他们听老乡说,西湖区有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正在招生,所以曹永刚的老婆就去学校问了,学校愿意接收,于是,四年级时,小曹就开始了在杭州上学的日子。
曹永刚很快发现,孩子有点跟不上。身在浙大,曹永刚对孩子的读书有很大期望的。2003年左右,那时候还请了浙大学生的家教,带孩子学数学,20元一个小时。
曹永刚说:“细细想起来,我们还有点歉疚,孩子其实原来成绩还好的,但在老家,我们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可能成绩就下来了。”
“我也曾批评过他几次,孩子嘴上答应好好的,但实际上不听的。后来我也没办法了。读书是需要一点天赋的。内心还是有点遗憾。人家小孩子学习好,毕业之后工作都很好,工资也很高。”曹永刚坦率地说。
到了快要读初中的时候,小曹更加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老师也来家访了好几次,所以老曹最后决定,小曹还是回老家读书了。
子承父业
初中毕业之后,曹永刚的儿子小曹再次来到了杭州。
这次,他在西溪路上的杭州市公路技师学院学汽车维修,之后在汽修厂上班。早上八点去,晚上半夜回,膝盖上、手肘上都磨出了茧子。
曹永刚夫妇不忍心,想了想把他带到白案总厨老莫跟前,请他收徒教面点手艺。当然,在这之前,也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孩子也是愿意的。“我们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那时候儿子也是小二十岁的人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去勉强他。”
小曹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吃苦耐劳,非常认真。跟着老莫师傅,学了五六年,做西点已经很不错了。前些年,国家皮划艇队在千岛湖集训,请浙大后勤团队做饮食后勤服务,老莫把小曹带去历练。之后,运动员队伍又去北京集训,点名要浙大的团队,小曹又随队去了。
老曹发现,小曹变化也很大。之前儿子不愿意读书,但到了社会上就后悔没有好好读书了。有一天他回来发现儿子竟然坐在电脑前学习,说是要考个管理学的本科,最终小曹考取了成人高考的文凭。
“我觉得有点遗憾,我们要是不出来打工,小孩子成绩应该蛮好的。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可能是没有在身边陪伴吧。”老曹反复地说了这样的话。
时间能不能走得慢一点
除了儿子的学习,还有一件事,老曹也有点遗憾。
2010年,老曹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准备了40多万元,准备买余杭的一套房子,价格已经谈好了,70万元。
没想到,第二天,房东又改口了,一晚上就要往上提价10万元,买房子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老曹说,2010年,正是杭州房价疯涨的时候,后来他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花了50多万,但之后在杭州是肯定买不起房子了。
他希望儿子能在杭州买房子,自己能帮肯定会帮助一点,不过主要靠小曹自己努力了。
浙大后勤的燕老师说,曹师傅因为表现优异,现在还在参与筹建新的食堂。
曹师傅说:“我对浙大是很有感情的。人生的一半时光在浙大度过。但是我文化不高,我也不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有时候同事年纪大了退休或者离职,我都感到很留恋,觉得时间能不能走得慢一点。我当年30岁来到浙大后勤工作,现在儿子在浙大后勤,也正好30岁了。我现在还有两个孙女,我希望她们能考上浙大。希望儿子今后能做得比我更好,更好地服务浙大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