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刘邦创立集权与分权并存的“一国两制”,蕴含东方顶级智慧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9

公元前202年,新的西汉王朝建立了。

从公元前207年开始,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中原大地将揭竿而起、诸侯分立、统一战争重新经历了个遍。

其结果,是整个国家人口断崖式下降,经济直接跳水。新王朝犹如是在废墟中建起来的一样。

摆在刘邦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新王朝该怎么治理? 

刘邦也没什么经验。看看《史记·高祖本纪》,他人生篇章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在动荡和战争中度过。

但这些都问题不大。因为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刘邦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比如他倡导的白马盟,成为了两汉400多年的权力运行框架。

现在他拿到两种方案:郡县制和分封制。

刘邦靠着分封功臣赢得天下,随后又对异姓诸侯王下刀子稳住天下;之后分析秦亡原因时,他又认为是搞郡县制而不分封导致的。

如果非让刘邦说句心里话,他可能会觉得两种方案都不靠谱。

于是,他完成另一个天才级的设想,这便是“郡县制+同姓王”的郡国并行制。

时间快进到21世纪。5月30日,新加坡某主流媒体发文写道,中美竞技本质上是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多极化与一体化之间如何取向的艰苦斗争。一方面追求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主张政治多极化,这本身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

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当面对现实纷扰,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刘邦的智慧?

布局者刘邦

秦朝时就有人反对郡县制

刘邦对郡县制的感情有点复杂。

他的家族本居住在魏国,祖父被魏王封为丰公。后来秦灭魏,也摧毁了他们的优渥生活。

可后来,他又成了亭长,维护秦朝的秩序,管理着一方治安。

这说明刘邦很现实,不管好赖,能够让日子过下去就行。

一、推不下去的分封制

在秦朝成立前,分封制实行了将近800年。在周朝初期,在灭商和东征取得大片土地,周天子一看自己也管不过来,就干脆搞连锁加盟,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这些诸侯听从周天子调遣,给周天子纳贡缴纳加盟费。

分封久了,再亲的亲戚隔了几代都相互不认识了,血缘关系变淡。于是到后来大家一言不合就动手,以强欺弱。诸侯们长混战,天下分崩离析,分封制的弊端尽显无余。

最后秦朝成为大白鲨,把所有大小杂鱼都一口吞下。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在天下实行郡县制。

二、强制推行郡县制得罪了六国贵族

其实秦国一直就在尝试郡县制。从最初设立县到商鞅变法,一共经历了三百多年。最后,商鞅变法才将郡县制定为秦国国策,在国内设立了三十一个县,每个县都指派县令、县丞。

沛县处在楚地,县令是朝廷派过来的。而管人事的萧何、管监狱的曹参都是本地人,他们交往广泛,和本地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萧何就动用了职权,将无业的游侠刘邦推举为亭长。

放眼整个沛县,可能就只有县令一个来自外地的空降兵。所以这个县令干得特别累。    

因为六国百姓根本没适应郡县制。

你说刘邦一家本来是个魏国人,守着一份铁饭碗工作。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让他们一家人逃到楚国种田。然后还要放弃过去的习惯,用上秦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样难道不糟心吗?

并且后来仅仅是为了糊口,刘邦总算托关系干上了亭长,帮秦朝管人。还有比这更虐的吗?

这便是秦朝随处可见的现实:

全面实施郡县制,强制以秦国标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破坏了原六国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激起了六国百姓的不满。

并且郡县制砸了六国贵族的饭碗,大家愤怒的小火苗噌地一下就被点燃了。

贵族们不仅不再管地方治安,反倒自己也开始作妖,相当于地方上要负担的工作量会翻倍,最后整个体系不堪重负就直接瘫痪摆烂了。

大泽乡

三、有人反对郡县制

其实秦国早就有人发现了郡县制的问题,并特地向秦始皇提出反对。

比如公元前222年,丞相王绾就建议:“诸侯初败,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

王绾建议在边疆和偏远地区还是保留诸侯王,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但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为由罢其议。

郡县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秦朝引以为傲的一大特色。要是这都被质疑,秦朝还能拿什么来治理天下?所以这个没得谈。

郡县制运行七年后,反对声更多了。

公元前214年,在秦始皇的盛大的寿宴上,齐人淳于越站出来大声说反对。

淳于越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

秦始皇一听,气炸了:在我的生日宴上提这个问题,你这是几个意思?于是将这个建议和淳于越一起,交给李斯处理。

李斯接手后,啥也没说,干净利落地来了个“焚书坑儒”。

堵住了变革的口子,让秦朝犹如坐在随时可能会爆发的火山口上。

大泽乡的怒吼,惊醒了帝国的幻梦,原来看似完善的郡县制是如此不堪一击。

公元前211年,过得不如意的刘邦,带着一群囚徒们到芒砀山开辟了根据地。对这支眼皮底下的义军,沛县县令表示:完全管不过来。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搞事情之后,更是横行无忌,没人管得了他们。

刘邦趁机联络在沛县城里的萧何、曹参等人,里应外合,干掉了沛县令,顺利地在沛县起兵了。

秦朝的郡县制

分封制的倒车

陈胜起兵后不久,就自立为楚王。他虽是势力最大的义军领袖,但不是唯一的王。

过去的六国贵族后裔也抓住机会纷纷称王,比如赵歇称赵王,韩成称韩王。

大量诸侯的出现,让义军队伍成了一盘散沙。陈胜一边忙着灭秦,一边还要夺回渐渐丢失的主导权,队伍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秦将章邯几波反攻,就让陈胜就早早领了盒饭。

但这也足以证明单一郡县制已经失败了。

而被废止了的分封制还想努力一下。

一、分封制自己干掉了自己

项羽出身于楚国武将世家,他一心就想为楚国报仇,却没有经营天下的心思。

在灭了秦朝之后,他没想着趁热打铁君临天下,而是自己做起霸主,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将原本的统一帝国变成了松散联盟。

因为是霸主而不是皇帝,项羽发现自己的命令有时并不好使,他便改用拳头去讲理。这样天下又倒退回了分裂割据,征战不休、一片混乱。

而有些诸侯渐渐变强,越来越难管束。

比如齐国的田荣、梁国彭越都起兵反对项羽,项羽投入了很大精力来对付他们;刘邦也不服气项羽将他封在汉中,于是打出汉中吞并关中,而后又向中原扩张。

后来刘邦联合英布、彭越等人,直接将项羽逼到了垓下,导致其自刎乌江。刘邦一统天下。

项羽被自己分封的诸侯干掉,可以说是分封制自己终结了自己。

这说明单一分封制也很不稳定。 

二、刘邦差点掉进分封制陷阱

在反对项羽的过程中,刘邦有几次也差点掉进分封制的陷阱里。

1、郦食其献计

荥阳之战时,刘邦被围在荥阳城中,补给被断,一度十分危险。

节骨眼上,郦食其前来献计。

郦食其认为刘邦应该重新册封六国后裔,给钱给地给资源,让他们全都发展起来。这样,大家冲着好待遇,也会纷纷前来投奔汉王。等汉王势力一大,自然就能够战胜项羽了。

这等于变相劝诱刘邦分封。对此计,张良坚决反对。

现在搞分封不是找死吗?

楚汉胜负未分,刘邦就急着把自己分成几小份,不是自废武功吗?这些得到封地的诸侯,为了自保,多半会投降更强大的项羽。

这种损伤自己壮大敌人的建议,只有智商高达250的人才想得出啊。

刘邦听后大呼上当,赶紧下令撤销分封的命令。

2、垓下之围前的罢工

荥阳之战后,刘邦对分封之事更加谨慎了。

但是有些事,不由得他不做。

因为刘邦争取到的盟友,没一个不是冲着封王去的。

比如梁王彭越等人,本就是手握军队的一方之雄,不封王人家不会归附;比如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燕王藏荼,人家之前就是王,总不能在投奔刘邦后降级使用吧?

特别是韩信,时不时就要挟刘邦给他封王,否则就罢工划水。

这一点,在垓下之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后,韩信、彭越等人却都按兵不动、不听使唤了。后来刘邦不得不把土地分封到位,他们才出手相助。

如果异姓王不参战,刘邦自己率兵与项羽单挑,估计历史多半得改写。

有了这些经历,刘邦得出一个结论:完全搞分封制,天下估计也难以安宁。

垓下之围

创新之举,开启盛世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短板,迫使刘邦不得不谋求走第三条道路。

一、纠结的刘邦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便是开国之初刘邦的感觉。

公元前202年,汉朝刚建立,诸侯乱象就开始出现:

当年十月,燕王臧荼反叛,攻下代地;

当年秋天,颍川候利几反叛;

十二月,有人告发韩信谋反。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在太原谋反。

公元前198年,赵相贯高等策划谋杀高祖的事被发觉。

......

诸侯们越玩越野,隐隐有了对抗朝廷的架势,甚至还有了“不北走胡,则南走越尔。”(不往北投降匈奴人,就往南投降越人)一说。

这些接连不断的危机,让刘邦隐隐感到:要继续完全推行分封制,项羽的故事搞不好又会在他头上重演。

刘邦只得祭出“杀”字诀,将八个异姓诸侯王灭了七个。

虽然清除了这些异姓王,但天下并没有变得更太平。比如,北边的匈奴,南边的越人,还有其他偏远地区都需要有人去抵御和安抚吧?还有谁能够担当大任呢?

总不能边疆出了点事,就得自己去亲征一趟吧?那人受得了吗?白登之围,刘邦一不小心,还差点被又穷又烂的匈奴给拖入战争泥沼。

无比焦虑的刘邦,在家乡沛县唱起了《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完全搞郡县制一体化,形势又不允许啊。

郡县制,形势不允许;分封制,也有诸多不完美。这个两难选择,一时让刘邦纠结不已。

二、创新的融合

刘邦最终选择了将两种方案融合到一起。

在实践过程中,突出了特有的弹性:刘邦一方面继承秦朝的先进制度,同时又尊重东方各国的文化习俗。在这个思路下,他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在原来楚国、齐国、赵国、燕国的区域内,实行分封制,派刘姓诸王前去治理;在原来秦国、韩国、魏国等区域,由朝廷直接管辖,继续实行郡县制。

这种治理方式十分精妙。

朝廷管理的十五个郡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对郡县制已经十分接纳;而封给十个诸侯王的四十二郡,则大致处在六国故地范围内。

刘邦给予了这些诸侯国极大的自主权:各诸侯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自行设定度量衡标准,自行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并推行适合各地文化的教育方式。

郡国并行制特点鲜明:

1、朝廷管辖范围内,实施集中管辖,聘用一批专业官僚管理,权力始终集中在皇帝手中。

2、朝廷和诸侯王之间,有血缘为纽带,这是一种强联系,也是一种强制约。

3、诸侯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避免了吞并和纷争。

4、诸侯国的主要官吏如太傅、丞相等由朝廷统一委派,从而保证了朝廷和地方的一致性。

就这样,新的方案符合新旧秩序过渡的实际情况,减少了阻力和冲突,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汉初的稳定。

白马盟

底层思维:黄老之学

新的郡国并行制,成效显著:

1、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刘氏诸王很好地稳定了基本盘。吕后死后,吕氏欲作乱之时,刘姓诸王协助周勃诛杀了吕氏族人,稳定了西汉局势。

2、加强了对边陲的控制。通过设置刘姓诸王,很好地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偏远地区。

3、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通过承包代理,充分发挥了诸侯王开发各地经济的积极性。于是在这些诸侯王的精耕细作下,各地的制盐、冶铁、丝织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精美绝伦的素纱衣,可以说就是得益于郡国并行制的好政策,才让长沙国的丝织产业变得如此发达。

当然再天才的设想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它肯定有其产生的思维土壤。

那就必须要提及西汉初年统治者所奉行的黄老思想。其核心内容便是"无为而治”“因循为用"。

具体而言,就是守住前人制定的制度,不任意割断社会的传承,遵循社会自然规律办事,避免产生矛盾,从而实现国家的协调运转。

这是一种开明、开放、包容的理念,帮助汉初的统治者们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减少了彼此的冲突,最终引导天下人达成了某种共识,从而真正实现了一体化。这显然比秦朝单纯用拳头推行郡县制要高明得多。

英国历史学家约瑟夫·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可见刘邦的伟大方案,在当今仍旧具有可借鉴意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