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之十二——北伐战争摧枯拉朽,东北易帜一统江山

凡旋聊历史 2023-11-18 15:54:10

湖南长沙——岳麓山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此时,吴佩孚正率领直军全力进攻依托南口阵地防守的国民军,造成了南方的空虚。这时湖南的告急电报已连连发到长辛店吴佩孚的总司令部。7月9日,青天白日旗已飘扬在长沙城头,而吴佩孚却被拖死在南口前线。他咬紧牙关说:“南口一日不克,本总司令一日不南下”。8月14日直奉联军终于攻下南口,吴佩孚于8月25日匆忙赶回武汉,北伐军已攻克了湖南全省,北洋军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吴佩孚一到武汉,立刻赶赴汀泗桥前线。险隘的汀泗桥为武汉的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8月26日,吴佩孚亲率卫队到阵地督战,并组织大刀队,临阵退却者,不分官兵立斩不赦。27日,北伐军发起全线总攻,前仆后继,奋勇冲锋。就在那一天,吴佩孚当场处决临阵退缩的中、下级军官达9名之多,被大刀砍杀的溃兵约100余人。然而,即使刀光闪闪,人头滚滚,也阻挡不了北伐军前进的步伐。当日上午,北伐军占领了汀泗桥,又乘胜追击,拿下了贺胜桥,打开了通向武汉的最后一道门户。吴佩孚败退至武汉,表示自己“要与城共存亡”。9月4日北伐军开始进攻武汉三镇,汉阳和汉口接连失守。他下令紧闭武昌城门,以守待援,不断发电报催促各方迅速派兵支援。但是,京汉线上吴佩孚所属的各支部队见势不妙,各怀鬼胎,虽经严电催促,却迟迟不来。

湖北咸宁——汀泗桥

四川军阀杨森与袁祖铭忙于内斗,无兵可派,五省联军孙传芳自感境况不妙,也按兵不动。因此,吴佩孚所有这些求援电报发出后,都像石沉大海,无人回复。吴佩孚已无兵可调,心里又急又气,于9月7日清晨,在一团卫队的护送下,偷偷地从汉口逃往河南。吴佩孚虽死守其巢穴武昌孤城四十天,但最终还是落入北伐军之手。北伐军占领了武汉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东南方向的孙传芳,吴佩孚在洛阳才有了一段喘息的时间。9月初,北伐军挺进江西,孙传芳出兵迎战,并亲赴九江督师。他乘“决川号”军舰赴武穴,意在督促陈调元进攻武汉,以解九江之危,但陈调元阴怀异志,按兵不动。他又返航九江,停泊于对岸小池口,时北伐军已破城而入;又驶至湖口,见卢香亭部战败,乱成一团,溃不成军。孙传芳立命“决川号”舰长陈至宾鼓足马力东折,狼狈逃回南京。

孙传芳像

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何应钦部由广东攻入闽南,周荫人战败,被迫退出福建,暂屯浙江。孙传芳返回南京后,宣称放弃赣、闽,保守江、浙、皖三省。但实际上,安徽陈调元已经依附北伐军,浙江孟昭月腹背受敌,危在旦夕,孙传芳暂时可以控制的惟江苏一省而已。他检点兵马,重新整编为15个师,准备再战。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依靠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集合退守绥远一带的国民军,在绥远五原举行誓师大会,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策应南方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随后冯玉祥率部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中原。吴佩孚感到国民革命军声势浩大,步步紧逼,如欲挽回颓势,必须谋求北洋各系之大联合。他曾邀请段祺瑞、吴佩孚派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讨共同抵御国民革命军之策。但会议不欢而散。

南京中华门

1926年11月,孙传芳秘密前往天津,想向张作霖表示捐嫌修好,共同对敌。抵津后,张作霖当即派张宗昌、张学良前去迎接孙传芳,陪同他来到蔡家花园。孙传芳一见到张作霖后就先行一礼,说声“对不起大帅”,张作霖接着表示“过去的事不要提了”,二人遂化敌为友。经共同商议,决定成立安国军,由张作霖任北洋军阀盟主——安国军总司令,孙传芳、张宗昌任副司令,攻打北伐军和西北的国民军。张作霖面允将派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支援,并为他接济军械,孙传芳如愿以偿,返回南京。张作霖当上了北洋军阀盟主——安国军总司令后,坐镇北京。张作霖的最大愿望是建立安国军政府,任陆海军大元帅。而此时在北京的国共两党领导机关是张作霖实现梦想的最大障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国共两党在北方的最高领导人,其活动一直受到特警监视。

李大钊像

1927年4月6日,京师警察厅总监陈兴亚率领警察、宪兵等300多人,进入苏联大使馆实行大逮捕。李大钊等60余名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成员不幸被捕。面对刽子手的绞架,李大钊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李大钊三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连续受刑3次达40分钟,“神色不变,从容就死”。20位烈士中的唯一女性是国民党左派妇女领导人张挹兰。当她在暮色中站在绞架下大喝一声:“行刑吧”!最后一个庄严就义。20位烈士中年龄最大的李大钊距38周岁尚有半年。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统治者。

李大钊罹难处——京师警察厅看守所旧影

面对北伐军迅猛的攻势,盘踞在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于1927年6月6日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9月29日阎锡山誓师讨奉,在京汉、京绥沿线与奉军激战。但是国民革命军一时未能北上,奉军乘势大战晋军。阎锡山指挥晋绥军牵制了相当一部分奉军,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全局战略的实施。1928年2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3月,蒋介石联合阎锡山、冯玉祥,共同举兵北进,发动总攻。孙传芳奉命任安国军鲁西前线总指挥,设总司令部于济宁。双方激战达七八日之久,互有进退,伤亡皆多,陷入胶着状态。

阎锡山像

正在这时,津浦铁路战线安国军张宗昌部失利,溃退济南,孙传芳后路空虚,不敢恋战,立即收兵撤回济南,形势急转直下。孙传芳撤回济南之后,将懈兵乏,一蹶不振。已无南下之望,只能与张宗昌率残部过黄河北逃。阎锡山率领的第三集团军转守为攻,收复大同,占领保定,并向京津进军。此时,日本"惟恐战乱波及满洲",于1928年5月18日,日本对交战双方发出警告,声称:"动乱行将波及京、津地方,而满洲地方亦有蒙其影响之虞。夫满蒙之治安维持,为帝国之所最重视,苟有紊乱该地之治安,......帝国政府为维持满洲治安计,不得不取适宜且有效之措置"。在这"警告"发出之后,日本加紧向张勒索"满蒙"的权益,要他"解决满蒙诸悬案"。

张作霖像

张作霖在答复中表示"东三省及京、津为中国领土,主权所在,不容漠视",反对日本政府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面对北洋军的节节失利,军心早已动摇。少帅张学良、总参议杨宇霆等"力劝老将回奉"。5月30日,张作霖召集张作相、孙传芳、杨宇霆、张学良举行会议,决定下总退却令。6月1日下午,"邀外交团入府",在怀仁堂与外交团告别。6月2日,张作霖发表了"出关通电",说明自己到北京"本为救国而来,今救国志愿未偿,决不忍穷兵黩武。爰整饬所部退出京师。"张作霖虽通电"退出京师",但决不甘心放弃既得的统治地位。6月1日,他将"安国军大元帅"的印、旗、国务院的印信、外交部的重要档案全部运往关外,并下令"一切重要命令,仍须由大元帅盖印发表",梦想"在关外庞然自大,一过其大元帅之瘾",企图有朝一日卷土重来。

中南海一角

获悉张作霖将离京回东北,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已经为他布下"必死之阵",河本大作天生好战好强,他想除掉张作霖,东北三省就会陷入混乱,进而拿下东北。尽管张作霖行前曾三次变更启程时间,以迷惑外界,但他并未料到会有此杀身之祸。6月3日凌晨1时10分,张作霖及随行人员,抵达北京前门东站,将乘坐专列由北京返回奉天。张作霖身着大元帅服,腰佩短剑,状态不错的出现在车站月台上。前来送行的有北京元老、社会名流、商界代表,以及外国使馆要人等。少帅张学良、总参议杨宇霆、京师警察总监陈兴亚、北京警备司令鲍毓麟等也到站台送行。凌晨1时15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鸣笛开动。

张学良像

6月4日凌晨5时许,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所乘的车厢正处于爆炸中心,几乎被全部炸碎,车身崩出三四丈远,铁轨上只剩下几个车轮。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远,咽喉破裂,身受重伤。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奄奄一息的张作霖被送到沈阳"大帅府"时,经军医官抢救无效,于上午9时30分去世,时年54岁。死前,他对卢夫人说:"告诉小六子(张学良的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为防止日军乘机举动,奉天当局决定密不发丧,对外发表通电称:主座"身受微伤,精神尚好","省城安谧如常"。大帅府邸依然灯火辉煌,烟霞阵阵。

沈阳"大帅府"——大青楼

杜医官每日仍按时到府上班,填写病案。厨房每日三餐仍按时送饭进去。家人一律不啼哭,不戴孝。日方天天派人"慰问求见",都被"婉言谢绝"。一天,日本总领事的太太以访问五太太为名进了帅府。正在大青楼守灵的五太太寿夫人闻报后,急忙在里间梳妆打扮,浓妆艳抹华服如平日,款款走进客厅。她一面从容地命副官开启香槟,要与来客举杯共庆大帅鸿福齐天,得逃大难;一面向客人连声道歉说∶"因为大帅遇险轻伤并受到惊吓,我伺候他抽大烟(鸦片),安置睡下才出来,致劳歉候"。她毫无悲戚的神情,使来者在谈笑声中尽欢而散。当时日本人深信不疑∶张没死,只是受轻伤,很快会复出的。因此没敢轻举妄动。张学良在前线获悉“皇姑屯事件“后,于6月18日赶回沈阳。

回到沈阳后,他才得知父亲的死讯。张学良强忍悲痛,模仿父亲的笔迹签发命令。等到东北局势稳定后,才正式公开发丧。8月4日,张作霖的葬礼如期开始了。继任为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张学良在阵阵哀乐声中走来,他披麻戴孝,双手举着一把燃烧的香,缓缓地跪下,向父亲敬香。他站起身,一眼看见南京政府方面送来的挽联:"噩耗传来,几使山河变色;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张学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之情。1928年12月29日,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战争的结束及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的"形式统一",历时十五年纷争的北洋政府正式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大结局)

张学良与蒋介石合影

1 阅读: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