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一村春秋灵气 展万世家国芳姿
——读乡村史志《大壕春秋》有感
文/王小民
大壕,大荔县城北十公里的一个三合一村子。知道她,源自于历朝历代史册里熠熠生辉的点点滴滴;了解她,得益于耳熟能详的诸多人文传奇故事;熟识她,受教于承载千秋的乡村史志《大壕春秋》。
编者:武震虎
书传百代,千古一村。东大壕、党家、西大壕三个村同根同源,拥有着大壕营的光辉名字,民谚道“大壕营、大壕营,世世代代不务农,沟南寨子扎大营”。大壕,可谓历史的“壕沟”、文化的“洼地”,千百年来富集人文地理资源。其“名”在西汉,因处在龙首渠东首侧旁壕沟得名,逾三千年沧桑岁月;其“人”在元末明初,军屯之旅与晋豫移民和睦共处,历百十代人杰地灵;其“显”在新中国,荔北战役大壕营战斗的烽火硝烟里成长、非遗传承“乞巧节”牛郎织女浓情蜜意的传说故事里演绎,凸显人文历史之丰厚。融黄河文化、军屯文化、移民文化、战争文化、镰山文化等文化元素于一体,色彩斑斓的大壕犹如一座蒙面宝藏吸引着众多探寻、挖掘的目光。生于斯、长于斯,满含恋乡念土情怀的武震虎先生以史志与这片热土续缘,经年累月行走在巷院之间,带着心中的疑惑去探索、去解密,带着历史的掌故去探寻、去挖掘,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
一部《大壕春秋》在手,沉甸甸的感觉满满,当我疑惑于“一村之志何其厚也”时,翻卷拜读始识其“朴素、厚重、博大”的特色。志书是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秉笔直书、不加褒贬,述而不论其长、记而不弃其短,原汁原味的平铺技法贯穿于《大壕春秋》各个章节,尤其是对碑刻拓帖图文并茂式的原状呈现、对姓氏渊源引经据典般的根脉考究、对乡贤逸事直白口语化的祥尽叙述,用心不用语,无语胜有声,给人以放飞思想的空间,留白之妙恰到好处。一村之志乃家国之窗隙,间或窥一斑而知全豹样道理。编者将大壕置于社会大时代大背景下宽泛考量,巨幅引用明初世态、社会制度乃至戏剧故事、移民事件、地震灾荒等史料,并以近百年来的历史天空、风云际会为蓝本,平民化视角勾勒出了一幅厚重敦实的基层社会浮世绘。民生由凋敝而渐趋繁荣、经济由衰败而日益振兴、社会由动乱而和谐安定,广视角的系统展现达到了国家层面,以致在某些方面,如山西大移民、明代大地震、荔北大战役等名贯中华史的大事件上,论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都是一等一的文史价值体现。大壕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人文灿烂,存系之间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包容,那种如滔滔黄河、巍巍镰山、荡荡沧野似雄浑的胸怀气质。老移民、新社员,营里、营外,各姓睦邻友善,人才辈出蔚为嘉话。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就此间有关党宗岳、周于德、武炳文等先贤伟绩的播扬,完美体现了让人物说话 , 把历史智慧告诉后昆 , 激发你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新时代奋进奋发、品享幸福快乐信心决心的功效。
从地方志专业角度衡量,《大壕春秋》更像一部承汉唐、越明清、总揽历史春秋的史料大集。地方志为一方之全史,如何成“一方”是很有讲究的,省市县志记述的一方均严格限于行政区,然《大壕春秋》未守修志之循例,记述地域上的“扩张性”和背景资料上的“宽泛性”超乎寻常,这种“不守规矩”或随意,从大壕实际和编者思想来看都是可以理解的。在编纂志书时,坚守横排门类、纵述史事的大原则,把存在紧密联系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以真正全一方之全史,这样做就需要打破行政地域的人为隔离,放眼举国整体性看事物。强调横向联系的开放式态度,为的是维护社会化协调、强调地区间联系,不至于让志述主体成为一个不与外界联系的孤岛,四平八稳地端着志书的架子,致读者乏味、编者乏味。所以说总体而言,《大壕春秋》概为一部凝聚了众多乡贤民众心血的乡村散志,浓缩乡人热爱家乡感情的结晶,不仅是传承乡风文化、留住乡愁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蓝本。欣读后会深切感到,我们家乡的历史多悠久,我们的家园多么美好,我们的时代多么幸福。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