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年降”背后的制造业:派遣工达33%,进厂人数十年降2000万

蓝白侃楼市 2024-12-07 05:18:48

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经济学家们表达欲很强,大家也不必对这些观点太较真,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论坛演讲报告,就当成枯燥生活的一点调剂,论愉悦身心,不如听相声看跳舞美食。

专家的话,包括一砖头下去能砸到一大片像我这样的博主,只看观点是很无趣的,有用的是选题、行文逻辑和思考角度。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价格作为指挥棒不断搅动,品牌、供应商、员工、消费者,都被拽进了漩涡里。

现在制造业大概是个啥情况?

先看个指标吧,统计局数据,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涨了5.3%。

量在增加,利润在减少。

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滑10%,1-10月份规工企业利润降了4.3%,这是利润增速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了。

重点看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也降了4.2%。

数据归数据,赚钱变难这件事,汽车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感受到了更切肤的疼痛。

最近车企要求供应商“年降”的讨论很热闹。

年降固然是行业惯例,随便翻下,2018年中国汽车报就做过“疯狂的年降”专题报道。

当时四家自主整车厂和两家合资整车厂,最低要求10%的降幅,三家是15%,20%和25%,两家甚至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30%。

主机厂掏出“你不干,有的人是干”的万能理由,供应商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最后还是打碎牙往肚里咽。

想起前几天有个视频挺火,姐姐刷碗一次5块钱,弟弟说3块就能干。

有人出招:先找姐姐施压,降薪到3块,不同意就算了。再跟弟弟说不会换老员工,但愿意给新人一个机会,扫地1块钱。

花4块雇两份工,爽歪歪。

其实,从弟弟说3块就能干的那一刻开始,结局就注定了。

时间过去了6年,年降从汽车圈内蔓延到圈外,引发了更激烈的讨论,可能是:车企越来越过分了。

晚点的文章说,一些车企打破了行业“年降”的惯例,要求供应商每半年甚至每季度降价,降幅预期也从3%,5%,一路涨到15%,20%。

德赛西威、拓普集团,哪怕强如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在10年间都增长了10倍以上。

当然,应收账款增多不能说明什么,新能源汽车规模这几年爆发了嘛,应收当然会变多。

但是看账期,不论是自主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都达到了丰田、大众的2至3倍。

账期到了,也不一定能拿到现金,来个商业承兑汇票,这样的票据开出来,完全基于大企业的信用,想开多少就能开多少,而且去指定的地方才能贴现,甚至还能养活一批套利的票贩子。

车企开始要求供应商在工厂附近自建库房,还要等到仓库里的存货用完再结款,既能转移仓储成本,还能甩掉零部件库存风险。

零部件厂商没办法,那就向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转嫁。

由此,价格战的压力从下游向上游传导,变成了一场汽车产业链的极限压力测试。

凡事有利有弊,咱们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车,自主把低配高价的合资锤着打,确实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竭尽全力给终端让利了。

这不单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还是整个制造业的问题。

求银行贷款,企业是孙子。

手里的货款,能拖就拖,还是无息,转头就当供应商的爷爷。

开头咱们聊了统计局每月初发布的工业数据,其中就有个指标和账期有关: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2024年1-10月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8%,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达到66.7天。

在2015年,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是35天。

也就是说,10年时间,账期接近翻倍!

这还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规工企业,中小企业的处境,恐怕更不乐观。

厂子效益不好,员工也别想好过。

《经济观察报》的调研,一家轮胎公司,今年天然橡胶涨了40%,出厂价哪怕只涨5%,经销商就不愿意进货了,银行贷款又没着落,找国企融资,借贷年化利息能达到15%。

越干越亏怎么办?

很自然的,这家轮胎公司开始按件计薪,砍掉加班。

啥?你说不加班干不下去?公司也没办法,这可是你自己离职的啊。

消费者买车,可选择的太多了,自主合资油车混动纯电,不降不行。

整车厂造车,可选择的太多了,三电车机底盘轮胎玻璃,不降不行。

到工厂流水线这,赚不到钱,不降也不行。还用这么多工人干啥?为什么要用长期工?为啥要给他们交社保?

由此,我们从汽车的行业视角,放大到制造业的产业视角,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叫:制造业零工化。

经观报道里引用了北大国发院张丹丹的调研,大家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原文,我留意到了两个数字:

1,进厂人数变少(当然这个大家都知道,进厂哪有外卖香)。

七普制造业从业人员是1.14亿,占全部从业人员(不含农业)的27%左右,比2010年末净减少两千多万人。

2,按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但现实中,企业想规避,办法多了去了,公开数据对制造业零工化程度明显低估。

按他们测算,制造业用工中,派遣工占比约为33.4%,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工旺季,能达到三分之二。

“共享”的工人们,通常只需要经过一天的简单培训,就能在不同工厂上岗,一般都是非核心的、季节性强的辅助性岗位,比如装配、收发货。

越是低端,有手就能干的工作,零工化程度越高。

只在高峰期干活,日结月结比长期工高,还不要社保,企业也不用担心解雇成本,由此又滋生大量吸食盘剥抽成的劳务公司,打工人如同“候鸟”被牵着走,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工厂四处腾挪。

注意,零工化愈演愈烈,不只是因为制造业赚钱变难、账期拉长。

3C产品订单季节性波动很剧烈,汽车这两年更不用说了,电车更新换代频率直追电子产品。

利润率有限,那就忙时多招人,闲时少雇人,怎么灵活怎么来,走一步看一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明天怎么办?明年怎么办?到时候再说。

灵活,能带来极高效率的生产供应,也会使各行业的从业者难以规划长远,极其艳羡有稳定保障和预期的工作。

还有,自动化的应用,生产技术的进步,反倒让采用先进技术的工厂,不用费劲培训一线工人。

认识字母就行,有手就能干,一天就能教会。技能的简单化,使零工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工厂的订单需求。

中银证券报告,从2013年到现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相关系数是0.7。

市场要低价,企业要竞争,工厂要降本,从用户——企业——供应商——到工人,每个环节都是生产者,每个环节也都是需要衣食住行的消费者。

这可能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漩涡”吧。

怎么摆脱漩涡呢?

出海。让老外感受一下什么叫性价比,汽车出海,手机家电出海,去更广阔的市场,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772.9亿美元。

财政政策。提高赤字率,增发更多的国债和专项债,从住房汽车家电到生育教育,给居民部门更多补贴。

信用成本。供应商和大型企业,本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不是博弈乃至压榨的对象。

银行和地方监管,应该构建应收账款的信用体系,更要堵住工厂钻劳务派遣的空子。

前几天,看一个投资人对“年降”的评论,说干嘛要大惊小怪,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强,这是企业牛逼的表现,偷着乐吧。

屁股决定脑袋,凡事要讲个度。

你咋那么能呢?照这么说,当初咋不梭哈恒大呢?许老板欠供应商的不是更多?

好赖不分属于是。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1 阅读:321
评论列表
  • 2024-12-08 15:06

  • 2024-12-07 13:09

    卷死全人类

  • 2024-12-07 19:11

    以后再也不会买车了,如果自己的爱车obd年检过不去,以后,新车二手车销量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