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谈中印战争:士兵被打的所剩无几,中国才撤军,事实并非如此

正观历史 2025-01-22 22:23:08

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集结大批精锐武装部队前往中印边境和解放军部队作战,经历一个月的作战后,印军伤亡惨重,惨败撤回。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撤军,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关于中国军队撤退的消息,印度方面表示:

“印度士兵已经所剩无几,中国军队最终选择了撤军”。

印媒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表达观点,他们声称中国军队在撤退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从印度回来,是因为没有人可以战斗”。

1962年10月20日凌晨,印度尼赫鲁政府策划的“前进政策”进一步实施,大批印军向驻扎在中国边境地区的解放军边防部队发动进攻。

印军在此之前已经在中国边境地区实施了长达几年时间的骚扰行动,尤其是在进入1962年后,印军更是直接在中印交界地区建立了几十个武装据点(约43个)。所以当时解放军,早就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一定规模的兵力。

这也是解放军为什么能够在印军大规模入侵边境的时候,迅速进行反击,并对印军造成重大打击的原因。

早在1962年9月20日,印度武装部队就从中印交界的东段地区进入中国境内,在中国边境的领土上进行侦察。随后,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军向驻扎在克节朗地区的解放军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962年10月10日,印军继续向解放军尺冬哨所发动攻击。

1962年10月20日之前,频繁骚扰中国边境的印军已经在中印边境集结了重兵,其中包括中印边境东段地区16000多人的部队和中印边境西段地区的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1962年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向印军发动反击,为了应对印度的进攻,中央军委在此之前也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1962年夏天,中央军委就命令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前往中印边境地区,同时还从各军区抽调了一部分年轻战士提前在西北高原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

1962年10月20日印军发动进攻后,解放军迅速根据印军前重后轻、侧翼暴露的部署情况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制定了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发动进攻,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扯果布、邦冈丁、章多等地发动进攻,配合主要方向作战。

经历近10天的作战后,解放军于1962年10月底将印军的第一轮进攻瓦解,相继占领多处阵地。当时中央军委有意停战,并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但遭到了对方拒绝。随后,解放军边防部队于1962年11月继续向印军发动进攻,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才算是正式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共歼灭印度陆军3个旅(步兵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重创印度陆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部分消灭印度陆军4个旅(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共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俘虏包括印度陆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在内的3968人。解放军在这场战争中也付出了牺牲722人,受伤679人的重大代价。

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印媒在谈及中印边境问题的时候表示“从拉达克东部到阿鲁纳恰尔邦,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为了威胁印度,中国正在边境附近大规模部署武器并建立军事基地。印度和中国在1962年打了一场仗。加勒万河谷也发生了血腥暴力事件”。

从这样的表述可以看出,印度方面一直对1962年的那场战争耿耿于怀,但对于中国军队的撤退,印度方面始终不明所以。在尼泊尔副首相基尔提·尼迪·比斯塔1966年访问北京后,和毛主席的交谈中,发表了许多针对印度和尼赫鲁的指责言论,还讲述了中国军队突然停止战争并撤退的原因。

几十年后,在中国北京大学学习政治学的尼泊尔研究员将1966年毛主席和比斯塔会面时的讲话进行了翻译。在会面过程中,毛主席向比斯塔表示:

“印度总是说我们袭击了他们,但我们从来都不想去那里”。

对此,比斯塔表示:

“我们不相信印度所说的话”。

随后,比斯塔继续说道:“最初印度说中国入侵了西藏,没错,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军队在西藏地区建立武装防御力量是应尽的责任,但并不存在入侵西藏的问题。”听了对方的话后,毛主席表示:“他们(印度人)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没有攻击印度的计划。印度有4亿人口,中国如何攻击?”

随后,毛主席继续说道:

“中印之间从来就没有英国人划定的‘麦克马洪线’这样的东西,涉及的面积并不小,大概有90000平方公里。我们不承认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也不认为‘麦克马洪线’就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尼赫鲁袭击了我们,我们说如果你来了,我们也可以进去。紧接着,我们进入并到达了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但我们很快就撤退了,因为没有来自另一边(印度)的军队。他们的士兵已经被击杀并分散开来,没有目标”。

对此,比斯塔表示: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报告”。

毛主席继续说道“如果我们不回来,他们就无能为力。我们去那里打仗,但他们没有军队。我们在与谁作战?印度人有时也会成为笑话。印度应该是一个好国家,它的人民也很好。印度政府对我们并不友好,但我们都有外交关系。

比斯塔和毛主席对中印边境问题进行了交谈,毛主席表示“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并不容易,我们不能接受麦克马洪线,印度放弃它也不容易。无论这件事拖了几百年还是两年,对我们来说都无关紧要。与您的国家尼泊尔不同,印度过去是一个殖民地。尼泊尔反对英国的统治,而你永远是自由的”。

随后,比斯塔说:

“印度这样的行为对他们不利,他们已经有很多问题无法单独解决。他们应该对中国友好。亚洲国家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和睦相处,但他们不理解这一点”。

据比斯塔描述:1962年10月19日,解放军部队突然在达旺西北边境地区开始猛烈炮击。10月23日上午,中国军队进入印度领土,袭击了阿萨姆步枪哨所,杀死了17名印军并俘虏了13人。

在此之后,解放军与印军锡克教军团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随后印度士兵因弹药耗尽而撤退。

1962年10月24日,达旺也被中国攻克。1962年11月19日,中国军队已经到达距离达旺以北地区170公里的邦迪拉,从那里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几天的路程。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开始撤离。从那时起,中国为何突然回撤一直是个谜。

随后,毛主席解答了他的疑惑,“解放军部队打到印度东北边境的时候,印军部署在边境的部队已经没有多少了,而中国也已经实现了自卫反击的目的,自然就撤军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印度所说的“印度士兵所剩无几”是有歧义的,只是印度当时部署在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及外围与印度相接的部分领土)的一部分领土上驻扎的印军被击毙或溃逃,并不是印度国内所有的武装部队被打的所剩无几了。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解放军虽然已经打到了印度东北部边境,也引起了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恐慌,但当时印度的武装部队并未遭受太大的损失,更没有所谓的“印度士兵已经所剩无几”的情况。

在1962年10月20日组织侵略行动之前,尼赫鲁为了确保“前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在中印边境地区曾进行过多次派兵屯军,先后向中印边境地区派出了16000多人的部队。当时派出这样的兵力对于印度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

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曾经为英国提供了250万作战部队和超过600万的后勤作战人员,仅这部分的部队就达到了850多万人。而印度在和解放军作战时,总共才派出了近30000人的部队,根本不会出现“印度士兵已经所剩无几”的情况。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面撤退而告终,战争结束后,印度军队在中国藏南地区部署的人数不断增加,在短时间内就增长到1962年战前4倍多的兵力。

印度如何能在被打到比“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完成向藏南地区增兵的任务呢?只有一个原因,印度当时并未被打到“所剩无几”,而是为了保存实力,减少印军在中印边境战场的损失。

同时,印度之所以声称“印度士兵已经所剩无几”,还有一个舆论上的考虑。印度从1950年开始就主动入侵中国边境,在中国反击的时候,他们认为战争是为了夺回“被中国占领的领土”而发动的。身为战争的始作俑者,印度政府要考虑到国内和国外舆论的影响。

尼赫鲁为了侵略中国藏南地区的领土,曾经发动国内各行各业支援印度军工厂,组装印度部队,还动员了印度国内大量人口加入军队支援作战,当时印度国内的抗战情绪已经被尼赫鲁煽动起来。如果告诉印度国民,战争是因为印度无法应对解放军进攻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政治危机,尼赫鲁印度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也将不保,还很可能面对严重的弹劾。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印度政府不能把真实原因告诉国民。

另外,印度当年在发动战争的时候也获得了苏联和美国的军事援助,这两个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遏制中国,向印度提供了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大力援助。

尽管这部分援助并没有让印度军队在战争中压制解放军,甚至在印度作战受阻向白宫请求空中力量支援的时候美国也未及时回应,但尼赫鲁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美国。这样很可能会让印度在国际上受到更多的攻击,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印度政府无法将印军和解放军作战失利的原因归结于美国和苏联。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只能将战争停止的原因归结于自身,正因如此,印度政府当时才会声称“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士兵已经所剩无几了,中国只能选择撤军”。

总之,中国在1962年并不是把印度的武装部队全部消灭完了才撤军的,而是对印度部署在中印边境的30000多人的武装部队进行强力打击,将其赶至中国所认为的印度境内才停止的。

1 阅读: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