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冬萱评情感 2024-12-10 05:31:42

今天 ,聊三个问题。

中文系,培养作家吗?

许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中文系就是培养作家的。

不,我来澄清一下,我认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许多人带着期待误解,带着对文学的满腔热爱,上了中文系。学了太多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之后,对文学最初的一点热爱都消磨殆尽,梦想从此幻灭。

比如我,读文学硕士之前,还经常舞文弄墨,经常有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

读文学硕士那几年,忙着肝论文,做课题,发理论文章,每天疲于奔命,反而暂时失去了表达书写的欲望。

读完硕士,离开校园那个狭小的场域,表达的欲望又重新苏醒复活了。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相反,很多作家都是“野生的”。比如,牙医出身的余华,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莫言,高中辍学没考上大学的李娟……

当然,也有些作家是科班出身的。比如,河南作家刘震云,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比如,我最爱的东北作家迟子建,毕业于师院中文系。

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上了中文系,才成了作家。而是,他们本身就有写作的爱好热情,天赋才华。上中文系,不过是顺理成章,锦上添花。

写作这件事,很难吗?

很多人以为写作需要天赋和想象力,门槛很高,高不可攀。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写作就是一门技术活,除了极少数天才,其他的,都是“惟手熟尔”。

写多了,量变引起质变,熟练了 ,顺手了,越写越顺畅,灵感越源源不断。

不需要焚香沐浴,不需要正襟危坐。重要的是,你若想写,坐下来,敲下第一行字,去写啊,去开始啊。

有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现在已经养成了随时随地书写记录的习惯。等红灯的间隙,坐火车的旅途,散步的路上,只要有灵感,随时记录,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然后,抽空补充扩展,润色升华,一篇文章就这么完成了。

截至目前,我写下的文字综合起来,应该有100多万字了吧。

它们散落在报刊杂志上,个人公众号上,我一直坚持日更的头条 ,及各大公众号平台。它们都是我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外完成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写作这些年,带给我了什么?

首先,是自信。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才艺特长,土生土长,呆头呆脑的农村娃,走到今天,我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坚韧、勤奋和才华。

少女时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写的征文获奖了。我突然发现,除了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我的表达能力好像也不错。于是,投了第一篇文章,发表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星火燎原。

是写作,拯救了青春期一颗敏感卑微的心,让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和平台,我开始变得平和自洽。此后转战网络写作,一条条评论,一个个点赞,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强大。

其次,留下了我活过爱过的痕迹。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个人何等卑微渺小。即使那些如雷贯耳的帝王将相,古圣先贤,也不过是历史书上的寥寥几行。

作为普通人,更微不足道了。好在,那些用心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我认真活过爱过的证明啊。

再次,是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

要想持续不断地输出,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为了灵感不断流,素材不枯竭,我除了对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伸出我敏感的触角,还一直坚持阅读。

观察投入,让我觉得生活美好,人间值得。阅读,让我的人生变得厚重辽阔,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毕业多年,因为坚持阅读写作,到底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啊。相反,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一切都恰恰好。

最后,是变现。

如果一项爱好不能转换成真金白银,得不到正反馈,纯粹为爱发电,是坚持不长久的。

我记得,我写过最“值钱”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阅读量10万+,给了一笔超出我意料的稿费。600元。

后被《青年文摘》杂志转载,又给了一笔钱,886元。

后又在头条号成了阅读量30万+的爆款,又给了一笔钱。我记得大概是600元吧。

那篇2500字的文章,共挣了2000块钱。真是喜出望外。

当一笔笔转账稿费源源不断,靠自己才华挣钱的感觉,真酷真爽。

有些天赋, 你不去发掘打磨,它就永远沉睡, 难见天日。

加油吧,一直打磨精进自己的某项天赋特长,能力手艺,你也能在某个领域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