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修行:做减法(深度好文)

静语悟人 2024-11-08 06:35:55

泰戈尔说:“鸟翼系上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人生路也是如此,成长亦如此,精彩的成长历程,实则是一种持续舍弃包袱的过程。

因为一个人唯有敢于割舍、勇于放下,才会有收获,有深刻感悟,才能觅得自己真正渴望、真正需要、真正契合的珍宝。

有意识地为成长减负,就是摒弃一些多余的担忧、虚荣、执念和妄念。

在人生旅途,消除杂乱的信息,抛却无用的包袱,舍掉繁杂的心思。

如此,明晰思路,洞察本质,轻松自在,怡然自得,活得愈发洒脱。

01

给学业做减法

不知何时起,“学业竞争压力大”成为了一个长盛不衰的热议话题。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一个人若具备减法思维,才能在各种课程、作业的抉择之间,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剖析、分拣、整合,找到关键,全心投入,假以时日,方可获得更长远的进步。

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想要涉猎的领域越多,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自然就更多。

倘若我们一直处于一种主动或被动地给自己添加越来越多学业负担的状态下,每一天都被学业填得满满当当,学习清单越拉越长,那么随之而来的疲惫感就越发浓重。

永无止境的学习,没完没了的作业,堆积如山的资料,慢慢地就会压垮一个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当哪天精神极度疲惫,心理负担空前沉重,以至于身体会本能地产生一些抵触时,此时的学习状态无疑是低效率的,而学习生活的质量更是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之中。

就像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这俨然成了一个“自我束缚的无尽漩涡”。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抱着一种“贪多嚼不烂”的心态对待学业的话,那么反而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更多不必要的阻碍。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是:

“要么追求知识的广度,要么钻研知识的深度,但二者难以兼顾。”

安德斯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不断地给学业做减法,以至于虽然他研究的范围看似有限,但他的学术造诣和著作,早已让他闻名遐迩。多并非好,少并非差,很多时候,精简学习内容,简化学习步骤,合理规划安排,目标明确,避免无效的重复,就能够达成一种高效的结果。

现代学业繁忙紧张,有学不完的知识,也有做不完的作业,然后为了能够及时地处理掉,又让自己慌慌张张,走马观花一般地应付学业。

可这样一来,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业任务,越是选择快速处理,就越容易产生疲惫感、困惑感、烦躁感。

唯有及时地做到去伪存真,方能抓住关键,化简为易,排除杂念,提高效率,收获高质量的成果。

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消耗,减掉无端的时间浪费,达到更为从容、淡定且充实的学习状态。

02

给社交做减法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交活动日益频繁。

亚里士多德曾言:“挚友如异体同心。”

真正有意义的社交,并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质量之高。

在社交的大舞台上,一个人若拥有减法思维,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的选择之中,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甄别、筛选、优化,找到知己,用心经营,长此以往,才能收获更真挚的情谊。一个明显的现象,一个人想要结识的人越多,参与的社交活动自然就更多。

若是我们一直处于一种盲目地给自己添加越来越多社交事务的状态下,每一天都被聚会、应酬安排得满满当当,社交日程越来越满,那么随之而来的空虚感就越发强烈。

无休无止的聚会,接连不断的应酬,五花八门的社交平台信息,慢慢地就会侵蚀一个人的内心。

这样一来,当哪天心灵无比疲惫,情感负担空前巨大,以至于自己会本能地产生一些逃避心理时,此时的社交状态无疑是低质量的,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更是陷入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恶性循环之中。就像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说的那样,这俨然成了一个“看似热闹实则孤独的怪圈”。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情感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抱着一种“广撒网捞大鱼”的心态对待社交的话,那么反而容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遭遇更多不必要的困扰。

卡耐基说:“要么拥有广泛的泛泛之交,要么拥有少数的知心好友,但二者不可兼得。”

卡耐基选择了后者,不断地给社交做减法,以至于虽然他的社交圈子看似不大,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在人际关系领域的成就,早已让他声名远扬。精就是好,杂就是乱,很多时候,精简社交圈子,简化社交活动,合理安排时间,真诚待人,避免无效的社交寒暄,就能够达到一种优质的社交成果。

现代社交五花八门,有赴不完的聚会,也有聊不完的天,然后为了能够及时地参与其中,又让自己匆匆忙忙,浮皮潦草一般地对待社交。

可这样一来,面对繁杂的社交,越是选择快速参与,就越容易产生空虚感、孤独感、失落感。唯有及时地做到去繁取精,方能抓住重点,化复杂为单纯,排除干扰,提高质量,收获高质量的社交体验。

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情感内耗,减掉无谓的精力消耗,达到更为从容、真挚且充实的社交状态。

03

给心灵做减法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

他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边。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这样选择,是为了给心灵做减法,从而可以悠然地找寻最本真的自我,活出自由的人生。

他曾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也说过:一个人越是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他就越是自在。

而陶渊明也确确实实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舍弃了官场的荣华、功名利禄,选择了田园的宁静。的确,越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越是向往纯粹的心灵空间。

纯粹的,却也是丰富的,通过一番慎重抉择、用心感悟之后的选择,是纯粹升华之后的丰富。

如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心灵修行中,要放下自我的执念,放下功利的追求,放下虚名的束缚。

不断地为心灵做减法,时常清理心灵上的杂质,及时回归本真,找到平衡的支点,分清轻重,时刻进行自我净化。

发现心灵中那些真正值得坚守的、珍视的宝藏,也才会真正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守护宁静,过上纯粹且满足的心灵生活。在心灵的修行之路上,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要被世俗眼光所左右,不要被物质欲望所驱使。

你的一切心境,都由你的心灵主导,若是被过度的物质欲望所操控,所折腾,你的心灵早晚会疲惫不堪,迷失方向。

换句话说,需要改变的不是你的外在环境,而是你的内心世界。

人生本就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回归质朴,净化心灵,学会减法思维,学会给心灵做减法。

这样,心灵才能纯净,生活才能宁静,人生才能悠然,一切都简单纯粹了,才能拥有质朴而高级的幸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