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人孟浩然诗歌里的田园生活在合肥东南的山口凌村复活了。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曾是破败不堪的“半空心村”。
好山好水不可辜负。2020年5月开始,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乡投公司”)以乡村振兴项目试点为契机,高规格推进山口凌村人居环境改善,这座极具传统特色的乡村发生巨变,成为合肥人甚至周边城市不得不来的打卡点之一。
这背后,一幅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壮丽图纸,最终让山口凌开始“起飞”。
凋零:百年古村落成“半空心村”
史料记载,坐落于巢湖北岸、长临河古镇东侧的山口凌村曾是移民村落,明末清初,凌姓三兄弟因战乱由徽州(今黄山歙县)迁徙至此并繁衍至今。
《凌氏宗谱》记载,“黄山之西巢湖之北沃土相连,层峦叠嶂,诸峰不一,如棋布挂,有山口形焉,凌氏傍山而居,故名山口凌。”村落布局是江淮地区典型的“九龙攒珠式移民村落”,村庄以民心塘为核心,发散出几条主要巷道,房屋沿巷道而建,前后相邻、门户对开。大雨天的时候,因为地势高差,雨水会顺着巷道中流入民心塘。从远处来看,就像九龙戏珠。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以江淮民风建筑为主的古村落逐渐变成了一个村庄凋敝,房屋空置损毁较多,土地、山场无人打理的“半空心村”,村里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务工,仅剩一些年迈的老人和年纪较小的孩童在村里留守。仅仅两三年前,合肥人只知长临河古镇,山口凌几乎无人踏足。
重生:高规格建设让传统焕发活力
2020年5月,转折点到来。由合肥市、肥东县两级乡村振兴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正式开工。
“山口凌村与传统的‘空心村’发展路径不同,我们从一开始就抱着要与村庄、村民共融共生的理念,让乡村的产业振兴与村集体、村民增收深度融合,让乡风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让乡村建设运营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
合肥乡投公司运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口凌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塘、不埋一口井”,尽量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同时还要让原住民留得住,也要让新村民进得来,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于是,当你现在走进山口凌,你可以看到年逾近百的树木、古井,具有现代化文创综合体性质的乡建学堂依然保留徽风皖韵,可以烧烤聚餐的溪畔草堂仍是一脉田园古意……同时,合肥乡投公司在项目谋划时,就确立了以讲好巢湖北岸传统村落“耕读传家”文化故事为切入,让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技艺、景观、建筑、饮食等独特元素成为可以让游客体验的文化产品,农耕体验、研学教育、团建拓展,以文旅为抓手,带动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
民心:九旬抗美援朝老兵投身建设
之初,山口凌村能否通过建设触发质变,当地人心里也并不踏实。长久的没落、持续衰败需要“看得见”的信心。
合肥乡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山口凌村幽藏于白马山腹地,多年来一直存在通讯信号无覆盖或覆盖弱等问题。“村里的通信要么靠运气,要么靠‘移动’,在外务工的人员逢年过节回家,进了村基本就和外界失联了。如果这个工程不搞好,山口凌村即便建设得再好,也只能藏在深闺里无人识。”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启动这一项目时,年逾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凌先兴主动站出来支持工作,带头去为村民做思想工作。“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思想不能落后,能接受新鲜事。比如有些村民对项目不太理解的,我站出来跟他们去解释。”
凌先兴党龄已有70年,抗美援朝退伍回乡,当了生产队长。“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但山口凌没有起色。合肥乡投公司第一次来这里调研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村子要有变化了!”
在凌先兴等众多村民的助力下,合肥乡投公司历时8个月建成了山口凌通讯基站,为村民打通了新时代致富信息天路。
随之而来的是,平坦宽阔的沥青道路修好了、碧波荡漾的“民心塘”变美了、村里村外的环境变得更好了……老人说,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就是乡村振兴项目带来的,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信心就有了。
如今,向各地游客敞开怀抱的小山村,年轻人愿意回来创业的故乡,基础设施与产业不断升级的新农村,现代与传统紧密融合的山口凌——一切正如凌先兴预料的,开始“起飞”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