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离机、机不离手,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的出行、购物以及学习、工作、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平台虽信息巨大,但里面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也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影响和危害极大,需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一、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概率和危害
据网上资料查证,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比例为15.7%。其中,娱乐类是未成年人最喜爱的板块之一,网络游戏使用率达64.3%,其中未成年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67.9%。网络成瘾在男性中更为常见,15至19岁的青少年中,男性发病率为8.4%,女性为4.5%。而一旦陷入网络的泥潭,便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如精神萎靡不振、视力快速下降、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导致违法违纪等等,后果堪忧。
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一是好奇心理驱使。对于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大,对外界事物有时充满着幻想和好奇,总想一探究竟。而网络,正是给未成年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只要是未成年想看的,想玩的,网络平台几乎都能提供,换句话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在网上找不到的。于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便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寻求新鲜猎奇的东西,由此便一步步陷入网络的泥潭。
二是追求新鲜刺激。网络里呈现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不乏有科幻、冒险、侦探、惊悚、武打、言情等新鲜刺激的内容和视频,而未成年人如不慎涉入其中,便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三是缺乏正确引导。“网络是个大杂烩,你不会的它都会”。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遇到疑难问题,只要上网搜索,瞬间就会出现你所需要的答案供你参考。但对于未成年上网,由于“三观”未完全形成,分辨对错、是非的能力还需加强,所以,未成年人上网时,除了学习之外,还会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而又与学习毫不相关的其他内容,而这些内容更加的吸引眼球,激发兴趣。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给予正确引导,讲明哪些内容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以及不能看的原因和危害等等,就很容易使未成年错误的认为,只要网上有的,都是可以学、可以看的,要不怎么会出现在网络上呢?长此以往,就会使未成年人走上歪路邪路。
四是缺乏有效监管。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知识、查阅学习资料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监管措施,任由他们自个在网络上搜寻、查找和学习,他们就会利用网络不自觉地查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容易被网上的其他内容所吸引,继而沉迷上瘾,不小心误入歧途。
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几点建议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的要点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共同构筑防火墙,在硬性监管要求逐步落实的背景下,由技术性强制治理逐步过渡到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综合提升。家庭,应是第一道屏障。”可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多方面力量形成“组合拳”共同防止,而不能仅仅依赖单方面的力量。具体来讲:
一要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措施。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未成年人上网,必须有严格的制度措施作为强力保障。2019年以来,游戏监管部门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政策五年进行了五次更新,管理要求逐渐严格、管理内容更加细致、管理级别逐步提高。202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规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内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干预沉迷网络方面的职责,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各方面预防沉迷网络的义务。教育部、中宣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分别对各地出版管理部门,网络游戏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地网信、公安等部门提出相关要求。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2024年5月,国家又最新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 》。作为国内首个未成年人游戏消费管理和退费规范,首次明确规定了家长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中的责任划分。与此同时,国内头部游戏厂商和平台普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包括登录验证、充值管理、时间管理、风险提示等,并主动使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持续升级防沉迷系统。例如,在登录注册环节,腾讯游戏把游戏充值限制从国家规定的8岁提升到12岁,网易游戏则对70岁以上注册时强制人脸识别。据腾讯财报数据,2023年一季度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流水占比下降到低于1%,较三年前同期下降均超过90%。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要强化网络监管力度。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不法分子针对未成年上网需求量巨大,为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想尽各种歪门邪道,绕开政策法规的约束,通过非法手段向未成年人租售网络游戏账号,甚至提供代刷人脸认证等不法行为,使有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为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头部游戏厂商要加大网络平台监管的力度,并采取一些更高端的智能化措施,快速精准排查并下大力打击黑产工作室账号,使他们无处遁形,以确保未成年人上网的纯净天地。
三要突出学校监管和教育引导功能。
学校的职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而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此,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的教育引导力度,向未成年人讲清网络平台的好处,讲透网络平台可能存在的危害,使未成年明白在网络平台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为,继而夯实思想根基,筑牢思想防线,养成上网的自觉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对未成年人上网时,要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决不姑息迁就。现如今,很多学校都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这也不失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一种方式。
四要突出家长的第一责任。
我很赞同中山大学周如南副教授提出的“家庭应是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第一道屏障”的观点。我们也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意识形成、行为举止,从一开始,就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启蒙教育。所以,无论是对于孩子上网学习,还是玩网络游戏,家长都应负有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上网,不但要支持、而且要陪伴,更要监管。要给孩子明确:什么情况、什么时间可以上网?上网干什么?上网多长时间等等,如果一旦有违反,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缩短上网时间,多长时间不能上网等等,以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习惯。
【创作于2024年10月21日,部分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