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隐居深山,不懂避孕不肯绝育,13年生10娃,现在怎样了?

星渊谈娱乐八卦 2024-10-08 07:12:38

2020年6月,网络上突然爆火了一条短视频,让广西深山里一对"抱团取暖"的90后夫妻火遍全网。他们是谁呢?就是那个13年生了10个娃的韦国则和蒙秀萍。

这事在以前就是村头大妈们的茶余饭后的话题,谁知在现在这个全民抖音的时代,一个平淡无奇的深山故事竟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和热议,刷新了大家的三观。

当新京报的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这对“网红”夫妻时,韦国则正穿着一件明显不太合身的衬衫,局促地搓着手,那场面,说是社恐都不为过。

旁边的蒙秀萍倒是直爽,听不懂普通话就跑到孩子们堆里躲起来,偶尔笑笑,看起来有点天然呆。

这哪像是网友们想象中的"重男轻女狂魔"啊?这倒更像是村口老李家的傻小子和憨闺女一样。

面对纷至沓来的采访,村委会感到十分头疼,思索再三后决定拦住一些来路不明的"爆料记者",并希望借助权威媒体的力量,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

韦国则倒是老实,说那段时间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也不知道是谁打的电话。问他为什么要生这么多,他抓了抓头说:“就是喜欢小孩,没别的想法。

这朴实的回答反倒让人觉得,这或许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这样一个深山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家庭或许正触动着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你说他们愚昧吗?似乎也有点。

然而,这种不计后果的单纯又让人羡慕不已。

韦国则和蒙秀萍的故事要从他们的童年说起。这两个人,命中注定也好,孽缘也罢,都是童年不幸的"苦娃娃"。

韦国则自小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山村,但却是村里唯一的男孩。他小时候总是独来独往,打架时都是独自面对,因此常常吃亏。

直至上了乡里的小学,遇见了自己的亲哥哥,他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

原来他的亲生父母家里有五个孩子,实在养不起,就把他送给了隔壁乡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韦国则倒是看得很开:“养父母至少还能负担我的学费。

然而好景不长,在他11岁那年,养父重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韦国则和养母两人既要照顾生病的人,又要操持田地和家畜,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再来说说蒙秀萍的遭遇,她比我更惨。出生仅三个月,母亲就去世了,她不得不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上学?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她跟着村里的阿姨姐姐们一起外出打工,成为了她唯一的出路。

两个苦命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甘蔗地里。当时韦国则刚刚辍学,跟着表哥出来打工,蒙秀萍也在那里。他们只说了几句便分开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故事的开始。

在广州的电子厂再次相遇,陌生人交谈中聊到各自的身世。一个是被送人的娃,一个是没妈的娃,就这样,两人彼此理解和照顾,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

韦国则第一次向表哥借钱,表示他想要为姑娘买个礼物。听到这个请求,表哥开心极了,以为表弟终于懂得关心人了。在表哥的多次撮合下,韦国则和姑娘两人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走到了一起。

在老家,只要摆个酒席就算结婚,不需要办理结婚证。新郎17岁,新娘18岁,这在城里可能会被当做新闻,但在他们那里却十分常见。

你说他们懂爱情吗?可能不懂,但是他们懂得互相取暖,这就足够了。

在城里,要是发生这样的剧情,肯定会被人骂编剧脑子有坑。但是,韦国则和蒙秀萍的故事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13年。

2007年,蒙秀萍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她是否激动得睡不着觉呢?不得而知。不过,到了生产的那一天,婆婆直接在家里充当起了"接生婆"。

他们那儿剪脐带的工具找不到,所以干脆用镰刀。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但这在他们那儿是家常便饭。

蒙秀萍生育一岁一胎,她的肚子似乎装了个马达。前四个孩子都是在家中出生,但是第五个孩子,卫生院明确表示:"如果你不来医院分娩,将不会得到准生证。

"因此,她的分娩地点从土炕搬到了产床。

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真是不容易,不仅要做宣传、讲政策,甚至还要直接把避孕工具的箱子挂在他们家门口。

问他是否会使用避孕工具,这位90后小伙子憨憨一笑表示:"我文化水平有限,不太会用。"

蒙秀萍倒是配合检查过,结果医生说身体条件不好,暂时做不了手术。这一个"暂时",就暂时到现在了。

韦国则并不是不负责任的爸爸。每生一个孩子,他都会认真查阅书籍或请教村里的老人,给孩子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尽管如此......有时候,当他突然被问到某个孩子的名字时,他可能会愣一会儿才能想起来。

大家都说90后"佛系青年",但韦国则和蒙秀萍是例外。他们是一对90后夫妻,对于生孩子这件事,他们可一点都不佛系。蒙秀萍在生育后期因难产历经了"九死一生",但他们仍然坚定地决定继续生。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才是难事。蒙秀萍原本就瘦小,连续生产后奶水不足,买奶粉?那是不可能的事!几个孩子基本上都是用米糊喂大的。

这哪是"玛丽苏"剧情啊,分明就是最朴实的山村生存法则。在这个规则下,不考虑抚养问题,能生就生。

在这个时代,人们总是普遍的感到焦虑,经常纠结是否要生二胎。然而,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对90后夫妻,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多子多福"。

韦国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够不上太差,至少能维持温饱;但是,要说日子过得有多么舒坦,那是不太可能的,总是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

他们在南宁的木材厂打工的那段日子里,是有包吃包住的待遇的。然而随着天气的变脸,他们没办法正常进行工作,只好带着一家人回到了乡下。

回来之后,韦国则也没有闲着,木工、力工、种地、养禽,只要能干的活,他都会去干。

我每个月工资的大部分都会拿去寄回家,只留一点零花钱用。

这日子过得就像抽丝剥茧一样,我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

在那个时候,养母生病,韦国则更加不敢出远门,只得在村里的小企业打零工。他一边照顾病人,一边耕种父母留下的一亩三分地。

家里还养了一些鸡鸭,就指望靠这些收成来养活一大家子。

韦国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他的性格十分坚韧。尽管有很多热心人提出要收养他的孩子,但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从小就被送人,我的孩子不能再经历这样的痛苦。

“你说这话可真慷慨,却不知背后有多少辛劳。”

他们一家原本住在山上的老宅子里,房子虽破,但离地近,干活方便。后来政府对房子进行了几次修缮,虽然称不上好,但至少不再漏雨。

给孩子们置办衣物让蒙秀萍很是犯愁,一天得洗五六盆衣服。食品上,蒙秀萍只求能够填饱肚子,营养均衡之类的要求在这个家庭里简直就是个奢望。

韦国则常常感叹:“如果我有兄弟姐妹,情况可能会不同,也许我就不会过得这么艰难。”但转念一想,他已经为自己的孩子们做好了安排,他们以后不会像他一样孤独。

韦国则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也许,这就是山里人的朴素价值观吧。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日子过得太难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策关怀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无疑为此后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转机与希望。在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下,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给予了人们更多的保障、减负和激励,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发展空间,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政策关怀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有助于减轻居民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政策激励机制的实施为人们的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创新创造,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政策关怀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总之,政策关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转机和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策关怀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更多动力。真的好巧啊,韦国则家的转机,竟然是那条爆火的短视频带来的。

2018年时,他们一家搬进了政府安置的房子。这是一套150平米的二层小楼,比他们原先山上的破房子强多了。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安置房实际上是政府与企业联合建造的村集体住房,主要是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的住所。

然而,搬进去时,房子简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洗衣机和冰箱也是后来才慢慢添置的。

“洗衣机”和“冰箱”对我们城里人来说可不是标配吗?可在韦国则家,这两样电器就像是“救命稻草”。有了洗衣机,蒙秀萍每天洗衣服的次数从五六盆减少到两三次;有了冰箱,吃不完的菜也不用担心会坏掉了。

2019年家里好事连连,村里给韦国则一家提高了低保等级,每人每月能领350元。算一算一家十二口每月就有4200块钱的保障收入。

韦国则打零工的收入加上其他收入,生活总算可以过得去了。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有了政策的帮助,家里的十个孩子都能免费读到高中。如果谁考上了大学,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韦国则表示,这些政策犹如及时雨,虽然不能立即让人富裕,但至少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孩子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有所作为。

这个家庭的老大,前不久考入了县里的中学。班主任还亲自带他去考试,这孩子也很争气,一次就被录取了。

或许,这是实现真正的"脱贫"的最佳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通过教育使下一代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