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在家泡茶,接到一个老家打来的婚介公司电话。
愣了几秒,心想我又没报名什么相亲活动,这号码是怎么就被他们搞到手的?
那我随口应付了几句,结果他们一听我报的收入,直接说我这收入确实不适合结婚。
我心里想,确实,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怕耽误别人,那关键是这电话是你们主动打来的,我一开始也没想着要什么结果。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这些年的经济状况。
说实话,前几十年我们经济发展得确实很好,但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同龄人也没真正存下什么钱。
买房的倒是有,但是房子虽然是资产,但它的流动性有限,也不能把房子的价值等同于手里有钱啊。
可过去几十年,这两者被混淆了——有套房子,就好像你真的很有钱。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这些,他也吐槽说自己穷,开始算账:
每个月吃饭、交通、水电、租房,然后还说什么一天一杯奶茶、咖啡是必须的,每周还得点两次水果拼盘,宵夜也不能少,反正讲得很随意。
我听后笑了笑,想起自己以前也是这么过的,月月光,刚好每月发工资填补窟窿。
可后来我们一起复盘一下,奶茶差不多20块一杯,咖啡差不多30块,再加上那几盒水果拼盘,五六十块钱一小盒。
那你去菜市场买个果篮,满满当当的也不过几十块,够吃好久的。
宵夜自己捣鼓点吃的,也能顶饱。
小数怕长计,那这些开销一个月下来也能堆到几千块。
那穷,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小花销?
其实,一个普通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夜店,穿衣不追求大牌,按理说够省了,可最后还是没钱。
这是为什么呢?
不少人就在那想,觉得自己辛勤工作、尽量节省,非必要的消费都能不花就不花,可即使这样,钱还是不够用。
这背后,我觉得其实还是被洗脑后消费观念的问题,没意识到其实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在不断地“吞噬”他们的钱。
被洗脑后的消费习惯改不掉,哪怕省下大头,小开销积少成多,也足以让一个人感到手头拮据。
一切还是资本的错,怪资本吧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从一开始就不希望你富有。
为什么呢?
一旦你有了钱,就开始有了选择权,会变得聪明,甚至看透了资本制定的游戏规则。
你像改开初期,部分人确实富了起来,但那是无意中开了个“后门”,等资本们意识到这个遗漏的后果,才会发现老百姓其实是不能富得太快。
因为当你有钱了,就有可能会变聪明了,你不仅能过上舒服的生活,有了这就会想要那,还会开始质疑这个资本家们游戏的运转方式,看透这个规则。
于是,资本的游戏设计者就想方设法,从根本上阻止你过于富裕。
为什么?
很简单,如果大家都不缺钱了,谁还会愿意去上班,去给资本家当“矿”?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随时被压迫、不得不去拼命工作的劳动力市场。
所以啊,资本的游戏规则就是让你永远处于紧绷的状态,那最好还要负债。
你每天一睁眼,想到的不是自由和梦想,而是“我还欠多少房贷车贷?这个月必须赚多少钱?”
这样,资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也确保了他们的利润。
那即使你侥幸存下一些钱,也别太高兴。
社交媒体和各种消费主义的宣传会不断轰炸你:
谁又开豪车了,谁投资暴富了,谁今天摆摊成了亿万富翁。
广告和算法每天诱导你消费,好像只要你不跟上潮流,就会被抛弃。
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迫使你把辛辛苦苦存下的钱花掉,去追求那些看似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现实呢?
你可能买了一套房,觉得房子值钱,但这跟你实际有钱是两码事。
你存下的钱在一轮又一轮的消费浪潮中被掏空了,到头来还是没钱,依然还得为生活奔波,成了资本的牛马。
而那些你以为能提升自己地位和价值的物质,实际上不过是让你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继续陷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所以当下资本游戏规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心设计,脱实向虚,让你既赚不到轻松生活的钱,又无法逃脱他们的收割套路。
一方面,游戏结构严丝合缝,把每个环节都固定死,让你干再多活儿也只能赚个勉强维持生活的收入;
另一方面,即使你侥幸存下一点钱,互联网和各种算法也会悄无声息地把它榨干。
特别是,在算法的控制下,很多人误入了一个“为别人而活”的怪圈。
这些年,大部分人活得好像在别人的目光下进行一场无休止的表演。
很多人拼命追求的不是生活的真实幸福,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过得比别人好——穿的鞋、背的包、开的车,全都要比旁人更体面。
你不买房?
洗脑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会说你很失败。
你不买车?
别人就会瞧不起你。
甚至吃顿饭不去高档餐厅都会觉得没面子。
于是,这种“我活得不错,必须让你知道”的心态,甚至到了即使生活并不如意,也要拼命装得光鲜亮丽的地步。
而资本互联网的算法也深知这一点,抓住了人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态,不断制造消费主义的执念。
特别是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同款类似的桥段层出不穷:
同学会攀比、买房买车被鄙视、然后主角反转、打脸成功,各种的今日你爱搭不理,明日你高攀不起,这些故事反反复复以各种形式展现,那让你误以为买房买车、穿名牌是成功的标志,让你不自觉陷入脱实向虚,追逐表象的游戏里。
慢慢地,你开始认为,只有通过买大房子、开好车,才能证明自己过得好,才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而这种表面的成功,这种执念一旦养成,往往会让你把刚存下来的钱迅速花光,继续陷在这个消费主义的闭环中。
那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像牛马一样劳作,但很多人却选择了沉溺在短暂的物质享受里。
四五千块的工资,却要讲究穿什么鞋,背什么包,喝什么咖啡。
因为这是被资本不知觉洗脑后他们唯一能展示“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不愿面对现实,不想承认自己的处境不好。
所以只要有一丝证明自己“过得好”的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花钱消费。
而资本正是利用了这种心态,设置了一个让你永远存不下钱的游戏规则。
你送外卖、快递,一单不过几块钱,拼死拼活一个月也不过一万块,算法早已把你牢牢控制。
你每天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什么是自由。
而等你辛苦赚到一点儿钱,短视频和各种消费主义的宣传又会悄悄把你的钱掏空。
资本是不希望你存下钱的,因为一旦你有钱了,你就会开始有想法,有了想法你就会质疑他们资本设定的游戏规则。
而为了让他们的机器永远转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永远没有安全感,永远在焦虑中忙碌,永远无法真正看清他们的套路。
那作为普通人怎样能够摆脱这种循环呢?
我觉得还是必须培养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就是你要清楚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真正需要什么,又该远离什么,才能跳出这个永远存不下钱的困局。
房子买不起?
那就别买,千万别为此背负沉重的债务,租房也能活得很逍遥自在。
奶茶贵?
少喝一杯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至于那些高价的课外辅导班,如果你的生活层次根本达不到,那就能避免就避免。
关键是,得从“向别人证明自己”的陷阱里走出来,不再为了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去做毫无意义的消费。
资本早就精心设计了这个游戏规则,让你挣扎着赚钱,却又花得一干二净。
你每天辛苦工作,但算法已经把你的一举一动、每一次浏览、每一个消费偏好都算得清清楚楚。
像胖胖这篇文章插入的小广告一样,他们知道你喜欢什么,什么商品能吸引你,你浏览过什么,甚至他们清楚你的虚荣心在哪。
于是,推送的广告、推荐的商品,都是精准打击你的软肋,把你牢牢困在消费主义的怪圈里。
那你如果不跳出这个怪圈,根本就不可能存下钱。
要知道,这个资本设计的游戏规则,就是不想让你存钱。
不是有句话叫饱暖思什么来着,一旦你有了钱,到外面转转,见过世面,那你就会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开始看透这些资本的套路,互联网的算法,那他们的麻烦也就来了。
所以,资本的目标是让你永远处在穷困线上,永远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超前的思想和理念,这样你就只能困在他们设定的规则里,难以自拔。
你为什么穷?
因为他们设计的规则就是让绝大多数人,99%的人,保持贫穷。谁可以富?
只有资本的本家、游戏的设计者,才有可能,有机会富。
至于其他人,有可能被困在这个盒子里,终生牛马。
那如果你不醒悟过来,未来子孙后代也将被困在同样的算法中。
所以,怎样能真正能够跳出这个怪圈,还得是拥有自我意识。
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处境,明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脱虚向实,思考他们的动机,有时候逆向看问题,或许才有点机会从这个资本的陷阱中逃脱。
其实说资本其实主要还是指银行,而银行代表的是官方,所以资本只是个代号而已,说谁谁知道
说得很客观,但现况却不会改变
标题耐人寻味[得瑟]
它们塞给你的大礼包上写的祝福语是“及时行乐”你要做的就是避免“乐极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