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狂想曲》是杨志军“理想主义三部曲”中关于青岛现实的书写。
《后海》是阿占关于城市的回忆、当下和未来,都浸在海水味道里。
热播剧《我的阿勒泰》起源于李娟的同名散文集。1986年上映的李连杰、宋佳电影《中华英雄》(又名《无敌小子》)就具有青岛印记镜头。
连谏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门第》拍摄于青岛街头。迷上了《我的阿勒泰》,短短八集看得“意难平”,意犹未尽之余,下一个去阿勒泰旅游的订单!火爆的短剧市场,又出热搜新品——马伊琍、于适、周依然主演的《我的阿勒泰》火了,并且成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又一成功案例。只不过,这一次,《我的阿勒泰》如此美丽治愈,起源于“阿勒泰的精灵”作家李娟,她把自己真实的阿勒泰乡居生活写成了打动人心的散文集。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么,在当下青岛,大家为了哪一部影视作品打卡?
“青岛的海岸线、新老城区具有影视剧打卡潜质的地点有很多。多年前我听宋佳讲过,她在与李连杰拍《无敌小子》的时候,导演对天主教堂和里院的组合赞叹不已,认为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场景。这就是说打卡点的发掘也需要慧眼。”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作家张彤,对“青岛影视”深有研究。青岛作家连谏的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在青岛拍摄,她对于从文学抵达文旅的总结简单明了:“把城市有特色的街道赋予它好的故事情节,那么,作为故事场景,就会让观众记住并向往身临其境。”致力于写青岛老城、大海的青岛“土著”作家阿占认为,“青岛是浪漫之城,中国百年城市样板,这里的人们不乏‘游戏天分’,故事应该发生在老城,时间的沧桑如肌理丰富,易催发情感共鸣。”
理解青岛 才能更好地书写青岛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杨志军曾说“命中注定我是来写青岛的”。青藏高原、海滨青岛,是杨志军写作的两个方向。早在他的中篇小说《永远的浪漫》就铺开了青岛的浪漫笔调。近年来,杨志军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农民工》《海底隧道》《你是我的狂想曲》等,每一部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青岛,书写他生活的地方。透过《你是我的狂想曲》主人公的目光,读者可以“听到”青岛的“海洋工业交响曲”:“海在半公里以外,像遥远的云端挂起了一帘蓝色的帷幕,点点的白色是浪的痕迹,也是海鸥的标识。轮船像翻山一样从海平线那边鸣笛而来,渐渐升高了。那边是漫漠的黄海,是跟黄海没有分界线的太平洋。如果是逆风,使劲呼吸就能闻到太平洋的气息,那是已经被季风稀释了的原始的水香,是在清旷和深邃中发酵过的孤岛裸岩的味道。人迹罕至的深海、数不清的鱼类和鲸类以及别的海洋生物、引力掀起的惊潮、风在水面上的狂虐,都是骆横脑海里的和声,是几百条几千条旋律线交织在一起的万有音乐……”音乐与工业,交织呈现城市的多维,展开青岛工业发展过程里的人文解读。这是杨志军“理想主义三部曲”关于青岛现实的一种解读。
青岛土生土长的作家阿占,写着摇曳多彩的青岛故事,小说《后海》里青岛人的生活如此真实且极具画面感:“唯独赶海的日子,儿子不嫌多。赶海通常发生在大风骤停的第二天。原本满涨的海水,只一顿饭工夫,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岩礁和砾石裸露出来,虾兵蟹将、鱼贝海藻,数百米内外都是它们。众人从大杂院奔出,轰隆隆地往海边去。推小车有之,挑扁担有之,挎篓子拎钩子,妇孺皆不走空。”“赶海”是生活日常,《后海》里还有对于青岛纺织业的怀旧致敬。
“青岛,是一个不被理解的爱人。”阿占认为,拍出好剧,首先要理解这座城市,“理解青岛人的自得与自在,这是一份天成,也是来自大海的哲学与美学塑造。”还原生活 作家编剧需要“大道至简”
《爱的救赎》里围绕栈桥一带的场景展开剧情,《秘密》发生在八大关的美景里,《门第》“之见”散落在八大关、劈柴院以及青岛市区的东部,《凉爱》的故事则集中在星河湾以及红岛附近……
这四部都市热剧,都在青岛取景拍摄,都改编自作家连谏的小说。正是因为连谏乐于把青岛细节写入小说的字里行间,让青岛成了改编电视剧拍摄的最佳选择之一。“场景对作家来说,是个人喜好和感情折射,作家会下意识地把故事根植在这个场景里。”做过影视编剧的连谏表示,影视作品的取景元素要比文学复杂,开机之前要勘景,主创人员需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契合度选景,但不一定和小说一样。“小说里描述的场景如果镜头呈现不好,可能会被影视主创用别的替代。”当然,如果写得好,拍得好,“读者或者观众就会产生到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
一个好作家,故事框架要在小说里落地还原生活,一个好编剧也是要把小说里的情节结结实实地还原到生活中去。连谏认为,这非常考验写作者的生活观察能力和落地能力。“落地能力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很难。大道至简,就像汪曾祺的文字,看着平平静静的家常话,但却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写出来的。”
影视多元 带来文学诠释更多可能性
“随着影视转换走向多元化、深入化与艺术化,文学被诠释的可能性也在放大,小说、散文、甚至诗歌都有成为‘好本子’的可能,为电影语言的现代性呈现,带来了有别于商业片的突破。”这是阿占对于文学影视化的当下解读。
张彤认为在文学和影视作品转换过程中,存在着变化。“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文学作品未必能够转化成影视作品,现在看倒真是未必,用传统的眼光看,《繁花》的文学语言并不容易‘翻译’成影视剧的台词,《我的阿勒泰》则根本就是散文。所以影视艺术的转化能力现在是越来越强了。”
青岛作家创作的带有青岛印记的作品有很多,近年来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像艾玛的《观相山》、阿占的《后海》等,都很有代表性。“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有一个过程,越是深入反映时代、文学性强的作品转化起来就越难,像《繁花》差不多是在书出版十年之后影视剧才面市的,《我的阿勒泰》的时间就更长,是2010年的作品。相信艺术品质较高的作品转化成影视剧,会有更持久的影响。”张彤说。
在网络时代,旅游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打卡式”。“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已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狂飙》突然就带热了江门旅游,《去有风的地方》对大理旅游提升的持续性带动……只不过这一次,《我的阿勒泰》更是有备而来:剧集制作方、出版社以及当地文旅三方联合,打造“文旅合作新生态”,多维完善了从文学到文旅的美的历程。
最终抵达文旅之美,需要从最初寻找城市之眼的慧眼,正如张彤所言,“如果作家、影视剧创作者有这样的慧眼,都会让作品更灵动,更接地气,从而具有真正的青岛印记。”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