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佳|英雄的兄妹——志愿军女兵的故事

大院文化 2024-11-07 04:20:52

文/蒋昭瑜 整理/武丽佳

温馨提示:志愿军的女兵故事中的老照片、文章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传中,该书版权归巜志愿军女兵风采》画传主编,发行权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致张玉华将军的信

尊敬的张玉华将军: 请允许我代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编委会全体成员,为您送来一份迟到的问候与感谢。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曾参加八年抗战、东北解放战争中残酷的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您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您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好人”等殊荣。 您更值得光荣和自豪的是在2015年9月3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为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成员,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当您用伤痛的右手向天安门城楼行庄严军礼的时候,这一刻祖国和人民记住了您们,您们永远是我们学习和崇敬的榜样,是这片土地上最坚实的脊梁。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我们从来都不曾忘记,您在病中欣然接受我们的请求,为《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挥笔题写画册名,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引以为自豪和光荣。您的支持和鼓励正是我们制作好画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倡导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实质动力。我们将以更慎密的工作,更大的决心克服困难,争取画册尽快出版发行,以不辜负您老人家和众多参战志愿军女兵对我们工作的期望,以告慰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些英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从来都不应忘记,70年前在祖国的召唤下,千千万万个像您这样光荣的老战士,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为了人民的安宁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遵守着誓死保卫祖国的誓言。在这场浴血奋战中,你们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你们骄傲的印记。尽管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或许我们这代人对于那场战争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我们在教科书里,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得知了你们的英勇事迹。和你们这些英勇的勇士们在战场上经历的痛苦相比,我们所有遇到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所以作为你们的子孙后辈,我们能够听您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能够了解您们的故事已是最大的光荣。

尊敬的将军,战争结束后,你们从不夸耀自己曾有的功绩,而是任劳任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共建一个和谐社会,继续贡献着你们有生的力量。 因为你们经历过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期,你们知道有苦有难都往自己身上扛,因为你们都是中华民族战胜苦难和列强侵略,最坚定的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饶,永不言败英雄气概的象征,您们永远是我们最尊敬的人,最后还是要送上我们最真挚的一声感谢一份祝愿,感谢老将军及其战友们,身征百战,浴血奋战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幸福和安宁,祝愿老将军早日康复,晚年生活都幸福安康,和我们一同见证我们祖国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主编武丽佳携全体编辑委员会成员敬上

2016年1月于金华

兄弟一别竟成永恒

作者 蒋昭瑜

1949年,我十七岁,高中毕业了,我怀着美好的憧憬投入社会,准备享受人生美好的生活。可第二年即1950年6月美国却在朝鲜发动了一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并把战火直接烧到中国的鸭绿江边,居安思危,“唇亡齿寒”,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我也投笔从戎,随着无数热血青年有为志士,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我记得第五次战役中在我军攻上了加里山(1057高地和914高地),完成了突破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任务。但这场恶战下来,我军损失也很大,伤员很多,我们医务人员立即摆开阵势迎接伤员。很多同志在爬上加里山时已经精疲力竭,可一想到我军那些年轻战士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的壮举,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

临时医院搭建在山上背面的一块空地中,伤员真的很多,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要负责几名伤员,为他们清洗、消毒、开刀、包扎,还要送水喂饭、端屎接尿,夜以继日地照顾伤员。虽然非常辛苦,但我们已无暇顾及自身的疲劳,不能马上减轻伤员的各种痛楚,只感到心里一阵阵辛酸······ 第二天我们听说由于山太高,后勤跟不上,我们没有粮食了。这么多伤员要吃饭,没有粮食那行啊!领导焦急万分,战斗部队已前行,而医院孤零零地在山顶,上哪去找粮食?怎么办?怎么办?难道要让这些冒死抗敌的英雄们在我们眼前饿肚子吗?我们这些平常默默工作的女兵们突然不约而同地冲到院长面前说:“我们有粮食!我们有粮食!把我们的炒面给伤员吃吧。”女兵们一个个捧上自己所剩无几的炒面袋交给“厨房”,而自己只能饿肚子了。

当女兵们把做好的炒面糊糊送到伤员面前时,伤员们个个热泪盈眶,你推我让地说:“我们听说了,这些仅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炒面,是你们的干粮,还是你们吃吧。”有一个XXX的伤员说:“你们日夜照顾我们,你们不能饿着,你们比我们更需要,你们吃吧······”这些年轻的战士,这些质朴的战士,虽身受重伤,还心系他人,这一幕战友情深的画面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事情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可每当想起这一幕,我仍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了流下眼泪。

兄妹朝鲜两次相遇,匆匆一别竟成永恒 我哥是在全国一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私自离家出走到我们部队来参军的。当时我劝他留在家乡照顾爹娘呵护妻子,抗美援朝我家有我去就行了,他执意不肯,于是他就成为我12军35师教导队的一名战士。我们一块由四川到河北深县,再转辽宁宽甸,从长甸河口徒步涉水淌过鸭绿江踏上朝鲜国土。

在朝鲜我们兄妹曾两次偶遇。第一次是在入朝的第五天行军中,我们两只队伍相向而行,我突然看到了哥哥,我就大声叫他,他一看是我就向我跑来,我们在异国相遇,心情都非常激动。彼此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行军中的故事,表达自己要抗美援朝的决心,边走边谈,完全忘记行军中的疲劳,因离部队渐远,为赶上部队只好依依惜别。

第二次相见是在加里山下的洪杨公路上,我们野战医院是从加里山带着轻彩号向北转移,他们教导队是到加里山上去抬我们医院留下来的重彩号转移后方。我远远的看见一个瘦高个扛着担架,很像我的哥哥,我就离开队伍向他跑去,跑近一看真是我哥我就紧紧的抱住了他,连声叫着“哥哥,哥哥,我太想念你了”“你怎么啦,为什么这么瘦?”我哥小声的说:我病了。于是就向我讲述了他在五次战役中的情况。他说:我们的任务是为战斗部队送弹药,抢救战场上的伤员,抬担架转移伤员到医院。他说:每次送伤员到医院时我好想去看你,可没有时间。他说:在过清川江时,我的担架被炮弹炸断了,好险啊,可我没有受伤。

他又说:在上有飞机,下有地雷,还要穿过铁丝网,背着一箱炮弹跑,真是太累了,但我挺过来了。他说:我是病了,浑身无力,就像虚脱的感觉。但你放心,这次从加里山转移彩号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我一定能完成。我想说些安慰的话,我说什么呢?我什么也没说出来。最后在分别时说了一句“好吧,我们在朝鲜战场上看谁表现好,看谁能立功。”临别时我再次嘱咐他,到休整地谷山以后,你一定要来看我。

到了谷山,我天天想,天天盼,希望哥哥能早一些来看我。可是他一直没来,我就找指导员请假要去找我哥。指导员说:这里到处是特务,你一个女孩子太危险,不能去,我帮你打听打听吧。又过了几天,还是没有消息,我又去找指导员说:我要去找我哥哥,不管多危险,我一定要去。这时指导员才沉痛的对我说,你哥哥蒋伯衡已经牺牲了。我当时如五雷轰顶,差点晕过去,一会儿才忍不住大哭起来。哪能想到,洪杨公路上匆匆一别,却成了我们兄妹的永诀。我哥是怎么牺牲的,他的遗体在哪里?我一概不知。后来也曾寻机到教导队打听,但毫无结果,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50多年后,我见到了我哥的班长李兆伟,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他的《家事》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同区队的战友蒋伯衡,他是谭笑林副师长的爱人蒋昭瑜的亲哥哥,他也是个学生兵,他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志愿军,可惜在北返途中,被飞机投下的汽油弹烧死在我身边……

编者的话:

1950年,美篇中青春焕发的志愿军女战士都刚满十几岁,当祖国一声召唤,她们毅然离开故乡和学校,参军入伍,跟随入朝作战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赶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为了正义为了和平,她们中的许多战友,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长眠在异国他乡。她们用无声的庄严,壮丽地实现了人生的辉煌!她们是那个年代,乃至现在这个时代最可敬可爱的人!

女兵们珍藏着的一枚枚军功章,一张张嘉奖状,最让她们自豪的是她们曾经是个抗美援朝的女兵!是经历了战火考验的女兵!

编辑:武丽佳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