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了药学专著,并将其名之为‘本草’。如《汉书》卷25《郊祀志》称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有‘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所谓‘本草待诏’,系以研究本草而待诏者。该书卷12《平帝纪》又记载元始5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诏传,遗诣京师,至者数千人’。同一书之卷92《游侠传·楼护传》,又记述西汉学者楼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阀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重之’。
中医的本草著作谢老师说道:“在西汉间已有药学专著流行,而且达到了相当规模,独立为一门医生必修的专门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当时还拥有一批研究本草的专业人员,其中有的还被国家所录用。”
“可惜这些药学著作未能垂之后世。” 谢老师叹了口气,“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医学知识的传承和保护是何等重要的责任。我们要倍加珍惜现有的医学文献,传承医学智慧,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神农本草经》谢老师微微皱眉,开他指着桌上的第一本书,又说道:“《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可惜早已亡佚。不过我们有明代卢复辑的版本,以及流传较广的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的版本。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品,记录了各种草、木、矿物药物,共计365种。它是中国药学的起源,提出了‘四气’和‘五味’理论,并采用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方法。”
小王,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他轻轻点头,示意谢老师继续。
2、《本草经集注》谢老师扫视了一下书桌上的书籍,然后将手指放在第二本书上,它的封面上写着《本草经集注》。他说:“梁代的陶弘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创作出了《本草经集注》。这本书增加了原来药物的种类,共计达到730种。他对性味、功能、主治进行了补充,同时还加入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细节。这使得《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更加丰富。”
小王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渴望更多地了解其中的知识。
3、《新修本草》谢老师接着说:“《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这本书是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全书共54卷,收录了850种药物。编写《唐本草》时,他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并附上了彩色图谱。这使得这本书在药物描述方面更加准确。”
小王惊叹不已,对于这本药典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目光又转向书桌上的下一本书。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谢老师注意到小王的目光转向了书桌上的下一本书,他微笑着说:“这本书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由北宋蜀医唐慎微编纂而成的。它是将《嘉佑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合并,增加了500多种药物,并收集了医家和民间单方验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完成历时多年,经过政府的三次修订,成为一部内容充实、体例完备的官方药典。”
小王的眼睛亮起了光芒,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谢老师,这本书和其他本草经典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不仅仅是一部药典,它还融合了经史文献中关于药物的大量资料。这使得它的内容更加丰富,对于研究药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共分为31卷,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命名、药性、主治、产地、采集、炮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收录了大量的民间药方。它是一部宝贵的医药著作,备受世人的关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逐渐理解这些药典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自己所学的中医学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5、《本草纲目》谢老师又指着书桌上的另一本书,继续介绍道:“接下来是《本草纲目》,这是由明代的李时珍编写的巨著。在编写这本书之前,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历时30年进行实地考察和整理。《本草纲目》是他用亲身实践经验纠正了古代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并对药物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小王的目光紧紧盯着谢老师手指指向的那本书,他完全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问道:“李时珍先生在《本草纲目》中增加了多少种药物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得总数达到了1892种。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吧?他不仅对已知的草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为中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王目瞪口呆地望着《本草纲目》,心中充满了敬佩和钦佩之情。他深深体会到了李时珍先生的辛勤努力和对药物的深入研究。
谢老师接着说道:“《本草纲目》是一部非常系统和全面的药物学巨著,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药物的名称、产地、药性、主治等信息,还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外,李时珍将植物药物分为不同的部类,包括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本部,进一步提升了药物分类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小王感叹道:“李时珍先生真是伟大的药学家!他的《本草纲目》不仅对我国医药学有着深远影响,还在17世纪初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老师点头称赞道:“没错,李时珍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将《本草纲目》详细而系统地编纂起来,使得药物的研究更加科学和规范。这本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至今仍然是中医药领域的宝贵遗产。”
6、《本草纲目拾遗》小王的目光移向书桌上的最后一本书,好奇地问道:“谢老师,最后这本书是《本草纲目拾遗》,请问它有何特点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写的著作,该书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使其更加完备。它收录了921种药物,其中大部分是《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物,还包括一些外来药物。”
谢老师接着说:“《本草纲目拾遗》的出现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药物资源,增加了我们对草药的认识,还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研究的方向和依据。通过对民间草药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小王充满兴趣地问道:“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哪些特别的民间药物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的民间药物非常丰富多样,有许多珍贵而独特的草药。比如金鸡纳、日精油、香草、臭草等,它们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疗实践中。这些民间药物的发现和应用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我们开拓了更广阔的药物研究领域。”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中西药汇通的本草专著谢老师继续向小王介绍医学的发展:“在西学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中西药汇通的本草,中药的现代研究也揭开了序幕。”
“汇通类本草以传统理论及功用为主,仿照西药的分类方法和药理,进行了中西药结合的初步尝试,如将中药之解表药、温里药和行气药,又分别冠以消炎灭菌药、兴奋药和镇痛药。”
他继续解释:“谓麻黄‘因有杀菌作用,故曰味苦’及‘有特效于急性气管炎,而寒热无济者’,虽难免牵强附会,但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实有其积极意义。”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一是利用植(动)物学和生药研究的成果,以确定中药的基原,对于澄清中药的品种混乱,进行药材资源调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民国初年丁福保的《中药浅说》、黄劳逸的《新中药》等,已开始标明各药原植物的拉丁名称。”
谢老师继续向小王介绍医学的发展:“从植物学的角度研究本草也卓有成就,如赵燏黄的《中国新本草图志》、《祁州药志》、《现代本草生药学》(与徐伯鋆合著)、《本草药品实地之考察》、《蒙疆所产本草药材关于其原植物之考察》等,尤为可贵。”
他继续解释:“此外尚有杨华亭《药物图考》、王遹声《药用植物考》、温敬修《汇症药用植物学》、中国医药研究社《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陈宝善和周太炎的《经济药用植物学》、李承祐的《药用植物学》、刘宝善的《医用植物学》、叶三多的《生药学》、顾学裘的《生药学》、周太炎的《药用植物实验栽培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和实验药理的研究,也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这些研究涉及了许多药物,如麻黄、延胡索、贝母、三七、羊角拗等,为阐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但这些研究基本仿照西药现有的方法,或者仅从化学角度分离提取,未能充分考虑中药自身的特点,因此对本草学的发展尚有其不足之处。”
《中药学》学习表格